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9717729f524ccbff12184fd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毕业论文

两者主要从GATT的一般例外规定和“共同而有区别责任”原则入手争论了碳关税实施的合理性。

西方发达国家依据关贸总协定的一般例外规定主张实施碳关税的行为是合理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0条(b)款规定:为保护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与健康,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第20条(g)款规定:保护可被用尽的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必要措施要与限制国国内生产或消费一同实施【23]。此条规定为碳关税的认可与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开征碳关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发达国家又标榜碳关税的征收是为了遏制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改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完全符合WTO的宗旨,所以此种行为是合理的。

《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同而有区别责任”规定了发达国家承担的减排义务,对发展中国家需要遵循的义务并没有硬性规定。然而少数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享有的豁免权抱有不满,主张发展中国家也要承担减排义务。但是,他们在强烈主张征收碳关税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造成全球变暖的重要源头。据调查,全球温室效应的80%是由发达国家在以前年度造成的,现在他们安然渡过了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阶段,进入了低能耗的后工业化时代,反过来对以高能耗为主要产业的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这种追求表面公平违反实质公平的做法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什么促进作用。发达国家一方面将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消耗发展中国家大量能源资源,使发展中国家的碳排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又想取消发展中国家的豁免权,将生态财富归为己有。从这方面看,碳关税的征收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合理的。

碳关税的征收还违反了WTO框架下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要求内外平等,具体为进口国给予另一个国家的产品待遇不低于本国相同产品的待遇。而相同产品的评价标准是产品的

21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毕业论文

最终用途和物理特性,并不以生产或加工工艺、制造过程为依据。碳关税征收的基础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就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外外平等,即母国己经或将要给予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优惠必须自动地给予所有缔约成员。各个国家由于生产工艺不同,所以产品的碳排放量标准也不同。发达国家生产工艺比较先进,一般采用清洁能源生产,而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生产的同类产品基本不能满足低碳排放要求,若以简单的碳排放计量方法计算,会增加发展中国家的额外成本,使得出口国之间的商品遭受不同的待遇,这违反了最惠国待遇。

从国际经济形式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碳关税将成为国际谈判中有待于解决的主要问题。虽然发达国家行保护之名主张征收碳关税,但目前己有一些学者通过数据证明其实施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作用并不明显。两方对征收碳关税合理性的争论可能会随着理论证据的增多而变得越来越激烈。

2.2碳关税概述

碳关税属于贸易环节的环境保护税,研究其所依托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碳关税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并透视其中隐蔽的国际经济博弈问题。 2.2.1比较优势理论

1817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是李嘉图在研究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决定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决定了不同国家生产同种产品时存在着不同的机会成本t2}1。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任何产品_L相对于其他国

22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毕业论文

家都无绝对优势,但针对于生产同一种产品而言,这个国家的机会成本比其他国家的机会成本低,那么这个国家在生产此种产品时相对于其他国家就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如果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国家想要进行国际贸易,就可以出(_I他们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不一定是在两国都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时才能发生,即使在生产两种商品时一国相对与另一国都处于劣势,只要相对劣势国家专门生产、加工、出口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相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就可以进行,并且此种贸易创造的收益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有所提高。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包含很多基本要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劳动力、技术、资本以及自然资源。现在在低碳经济成为主流趋势的背景下,碳元素也被众多学者考虑到应将其要加入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去,使它像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一样,成为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组成元素。这样,一个国家就可以研究发展低碳产品,使其在生产低碳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进行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在低碳经济这个大背景下,依靠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己不能完全保持住一国出口贸易的优势,各国还要考虑产品的含碳量。一国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下所具有的某种产品的优势很有可能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大减弱,同样,一国也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并出口含碳量低的产品来创造比较优势。因此,各个国家也由于碳元素的加入而改变了原来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加入碳元素后形成的新的比较优势理论要求一国在分析一个产品的比较优势或一个行业的比较优势时,要加入碳元素这个影响因子,假设同等条件下其他竞争条件不改变,贸易一方的产品比另一方的产品更低碳,那么前者更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23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毕业论文

长期以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上的比较优势一直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全球经济向科技含量高、二氧化碳含量低的方向发展,中国制造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发达国家可能因为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对国际分工、国际生产和国际贸易带来新的影响。在低碳经济刚刚开始时,发达国家就占据了领先地位,而发展中

国家与之相反,他们主要是依靠高耗能、高污染以及高排放的粗放型产品为主,这就导致在低碳经济中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难以维护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低碳产业大都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特点是能耗和物耗都很低,对环境的污染小,所以发达国家正在努力强化其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优势。像IT产业,无论从硬件方面看还是从软件方一面石,‘自都其有能耗低、污染低的特点,所以他是低碳经济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现代服务业中有大部分也都属于低碳产业,如金融保险、投资咨询、文化旅游等,这些都具备低能耗、低污染、大容量的特点。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几份额被现代服务业!,:据。而在伞球经I齐·体化的背景下,发展牛‘国家在参与L-r-._I际分工时一,还要继续承接来白发达i-}I家的高碳厂,:业,如钢铁、石化、建材、造纸等产业;另外,由于U_业发展对一些传统的能源有较高的用量需求,所以依赖性较强,这也导致了像现代服务业这样的低碳厂业在发展,1,国家所占的比例不!局。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止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想要建立并完善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要促进低碳技术的持续开发一‘。不断创新,而技术的开发又离不开国家对资木和知识的投入,因此低碳经济对资本和技术具有较高的依赖性[[25]。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技术、资金以及知识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未来世界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大部分排放又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展中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