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同步练习 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同步练习 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8fc7b5c03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3

8.【答案】B

【解析】A项说法本身不合事理;C、D两项都不是深层原因;B项能说明其在社会中地位低下。 9.【答案】①孔乙己是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一个落伍者和牺牲品的形象;②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的形象;③孔乙己是科举制度下一个贫困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上述三种概括均为正确,答出其中的某一种即可。他迂腐清高:身穿长衫,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他善良:给孩子们茴香豆吃(或:教小伙计识字);他死要面子:腿被人打断却谎辩自己跌断;他好酒贪杯:仅有四文钱也要用手走来买酒喝;上述四点只要任答其中三点均可。

【解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好逸恶劳、穷酸潦倒;迂腐清高、死要面子;善良本性几个方面,并从原文中寻找信息依据即可。

10.【答案】外貌描写,如: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语言描写,如: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解析】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列举表述正确合理即可。

11.【答案】从“我”(小伙计)这个视角来看,孔乙己与社会有着诸多的矛盾和不协调之处,他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料,所以说他是个喜剧人物;从孔乙己一生残酷悲惨的命运(遭遇和结局)这个角度看,孔乙己是个悲剧人物。

【解析】悲剧和喜剧效果,是从不同的视角和角度来看的。从一个孩童角度来看,能为人们带来笑料,所以为喜剧人物;从孔乙己的社会意义来看,他又是一个悲剧人物。

12.【答案】本题为开放题,作答时可参考下列要点:(1)年轻一代要全面发展,不能再走孔乙己的老路:(2)要通过读书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不 能四体不勤、好逸恶劳;(3)要通过读书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行行出状元的观念,不能固执地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4)要通过读书掌握独立生存的一技之长,不学完全无用的知识;(5)要通过读书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其他有新意、有道理的观点也可;若考生写出“必须进行教育改革”之类的答案,因其离题较远,不可。)

【解析】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有一定道理,并做到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三、拓展阅读

【2018年中考湖南岳阳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半个奇遇

①谁都有状态差的时候。状态极差的那样一种郁闷、厌倦与绝望,真的很要命,难以言喻且神仙也救不了。医生与作家都是琢磨人的职业,我就有这两个职业的习惯,所以成了一个喜欢琢磨人的人:人是靠

5

什么得救的,当你状态极差的时候?

②这一天我状态极差,双腿沉重,脑袋昏沉,走进北京西客站一看,离即将搭乘的列车发车时间还差两个多小时。生怕路上塞车,提前量打大了,不料路上没塞,塞在了候车室。候车室人很多,加上大堆行李和随意伸出的腿,基本水泄不通。此番来京工作不顺,几晚失眠,竟愤而想去爬长城,觉得自己18岁心愿在几十年里赴京百趟都未落实,实乃人生一大失败。不料所乘的士,半路追尾,我再次失败。就这样,我身带多处擦伤和瘀斑,眼睛红肿酸涩,鼓起最后勇气,环顾候车室,想与他人对上眼神打个商量,看能不能挤出半个臀位,结果又是失败。满目的人,少数人发呆打盹,多数人埋头刷屏,间或抬起一张面孔,也是一脸麻木。人与人之间,没温度、没态度,人人都烦别人,人人都嫌人太多。讽刺的是,我正是其中一员。难熬的两个多小时,我的情绪一落千丈。我拿什么拯救你?我问自己,一遍又一遍。

③终于开闸放行,我被裹挟在争先恐后之中,被推推搡搡进了车厢,扑面又是纵声喧哗,呼朋唤友,叫嚷打牌……天啦,这一瞬间,静息或睡觉的希望,又顿时破灭。我倍受打击,眼皮都没有力气抬起,完全不看人了,只顾低头对号入座。我第一排,双人座的靠窗位置。我的邻座是一位中年男士,已入座,正在闭目养神。火车还没开动,这么快就进入状态?我略感惊异,仿佛他偷了我的构思。惊异之下,忽然发现:我似乎时来运转了。谢天谢地!该男士衣着洁净、质地优良、款式得体、头发不脏不腻、无烟臭、无异味,胳膊交叉收拢在自己胸前,双腿交叉收拢在自己座椅下,座椅靠背也是收拢竖起,尽管在假寐,也显然是一副文明礼貌生怕妨碍其他乘客的姿态。而整个车厢,大多数乘客都在挤来挤去,急忙坐下,急忙放下靠背,坐下就急忙敞开双腿,胳膊大幅度横架于两个座位之间的扶手,急忙打起手机来,高声大气,旁若无人……这不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乘车环境吗?今天这位自好自律到堪称完美的邻座,我还真第一次碰到,基于以上所有遭遇,不由心生感慨:或许在他,只是习惯与素养;在我,却是与祖国悠久古典礼仪的一种相遇。或许在他,只是安分守己;在我,已算看到高风亮节。或许在他,只是举止得体;在我,却是获得尊重。验票的来了,邻座假寐结束。不知不觉,我们闲聊起来。这一聊,不仅十分投契,更有一种无顾无忌的坦率——有些想法、观点、疑惑与苦闷,就连亲朋好友都不会诉说的,倒在这一刻因萍水相逢格外放松,说了就了,随风飘散,无祸且得福——这福气叫做知音,竟是素昧平生来托底。

④邻座先到站,彼此道谢,老友般说再见。我继续行程,而此前的坏心情,已彻底消散。戴上耳机,音乐低回,远望窗外,看到的却不是窗外景色,还有跃动在更加广阔时空的奇异美景,有静物、有人物、有声有色,光影交织,令我身心清澄,焕然一新。这样一种被激发、被打开、被链接的状态,简直妙不可言。原来拯救人的还是人。人啊人。我这一辈子,一直都保有儿时天真幼稚的幻想,总幻想奇遇神迹,倒不曾料想,凡人凡事也会有不凡的辉光,这也算是半个奇遇了。半个奇遇,我也感恩于心。

(文/池莉)

13.默读选文,勾画出体现“我”心情的关键词语,填写下表。

情节 ① 关键词语 (状态)极差、(双腿)沉重、(脑袋)“我”的心情 郁闷、厌倦、绝望 6

昏沉、失敗、一落千丈 上车并入座后 破灭、备受打击、惊异、时来运转 投契、毫无顾忌、坦率、放松、福气、知音 ④ ② 与邻座闲聊 ③ 继续行程 愉悦 14.读完选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乘车)环境、尊重、投契、修养……”请结合选文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谈谈感受。

15.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揣摩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生怕路上塞车,提前量打大了,不料路上没塞,塞在了候车室。 .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我略感惊异,仿佛他偷了我的构思。

16.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将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对选文做批注。

17.“高风亮节”“完美”“感恩”“拯救”这些词分量都很重,是所谓“大词”。“大词”意义比较“重”“大”,一般用在反映大场合、大事件等语言环境中,这里却用在这样一件小事(乘车)上,这样一个小人物(邻座)身上,作者为什么要“大词小用”?

13. 【答案】塞在候车室;②从失望到看到希望:③意外的欣甚:④(彻底)消散、焕然一新、妙不可言。【解析】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和“我的心情”。如一空的情节是塞在候车室。二空的心情可分析第三段的“静息或睡觉的希望,又顿时破灭”“我似乎时来运转了”,也就是从失望到看到希望。三空,上车并入座后的情节使“我”意外的欣甚。四空,继续行程这一情节的关键词可

7

提取“焕然一新、妙不可言”等。所以说读懂情节是作答的关键。

14.【答案】示例:乘车环境拥挤、水泄不通,人与人之间没有温度、没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渇望有一个舒适而温暖的环境,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到自好自律,就能拥有这样的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围绕其中一个词语谈谈感受。所给词语是“(乘车)环境、尊重、投契、修养……”每一个词语都是一个内容,要围绕这一个来谈,切忌面面俱到。如:围绕“默契”来谈,我与邻座素昧平生,但闲聊起来十分投契。我觉得人与人的投契不在于关系的亲疏,而在于想法、观点有无共鸣。 15.【答案】(1)“塞”字描述了候车室环境的拥堵,表达了我对这种环境失望、郁闷的心情。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邻座的乘车状态与我理想中乘车状态相吻合,表达了我对邻座这种状态背后良好修养的欣赏,为下文“我们”的投契、坦率进而成为知音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1)“塞”字描述拥堵的状况,表达了失望、郁闷的心情。(2)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我对邻座这种状态背后良好修养的欣赏,为下文“我们”坦率交谈作铺垫。同时,这一比喻也非常契合作者的作家身份,巧妙而充满个性。

16.【答案】示例一:全文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描述了“我”从“郁闷、绝望、厌倦”到“欣喜、愉悦”的心情变化过程,使文章波澜起伏。

示例二:全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其他乘客的不文明状态和邻座的文明状态进行对比,使作者的观点更鲜明,主旨更突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答案比较开放。如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做批注:全文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其他乘客的不文明状态和邻座的文明状态进行对比,使作者的观点更鲜明,主旨更突出。 17.【答案】突出“我”看到自好自律的邻座时的惊喜之情;加大对现实生活中不文明、不尊重他人的现象的批判力度;加大对祖国悠久古典礼仪没被大多数人传承的痛惜力度:加大希望广大读者注重礼仪做有修养的人的警醒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理解。题干问作者为什么要“大词小用”。大词小用就是将一个概念、范围较大的词用在一个范围、概念较小的事物上或者说将一个小事物故意说成大事物以突出渲染强化读者印象。如将“大词”用在不良现象上,肯定会增加批判力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