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苏教版提炼语意 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9届一轮复习苏教版提炼语意 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8e044bafb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e

作家余华与一位餐馆老板聊天,谈到读书时,餐馆老板深有同感:“我常让厨师去品尝其他餐馆美食来提高自己的厨艺,我发现总挑别人菜肴缺点的,没有进步;总夸别人菜肴优点的,倒成了好厨师。”

A.要成为优秀的厨师,便要学习别人菜肴的优点。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出评价,应全面公正。 C.世间万物缺陷难免,多吸收其优点,才有长进。 D.读书做菜,都要既找别人缺点,也学别人优点。

解析:选C 画线句子的寓意为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多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进步。 4.下列四个选项中,对语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优势这块板越长越好,如果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那就更好了。这样,你就做到了卓越。而在这一个点上的超越,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成功。乔布斯是个完人吗?苹果公司是面面俱到吗?他们的每一块木板都比竞争对手长吗?当他们能把产品做到人人喜欢,就几乎一切都有了。我们为什么没有苹果,没有乔布斯,正因为我们总是追求样样不落人后,努力活在别人描绘的理想模式之中。

A.我们需要找出自己的优势且将其发挥到极致。 B.优势这块板越长越好,能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就更好。 C.我们总是追求样样不落人后,努力活在别人的模式中。 D.无论是人还是公司,都靠自己最长的那块板成功。

解析:选A B项,表述的是优势发挥的程度。C项,表述的是不懂得发挥优势而失败的原因。D项,表述过于绝对。

5.对下面的材料,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一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了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他的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

A.一个人需要找到自己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国家历史的联系。 B.一个人应明白自身与自己的家族谱系和故乡历史的联系。

C.一个人须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 D.一个没有“身世感”的人无法在世上立足与生存。 解析:选D D项,说法绝对,夸大了没有“身世感”的后果。

6.下列古代名句中所蕴含的理趣,与语段内容最相符的一项是(3分)( ) 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

9

A.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选B 故事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丝瓜”和“南瓜”对话,揭示的是每个人都有优点,应取长补短,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道理。对照选项,A项,说明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和故事稍微有偏差。C项,说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D项,说明新生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道理。只有B项论证了人有长处也有短处。对别人,要善于欣赏其长处,但也不能忽略其短处,必须全面地认识一个人;对自己,要珍视自己的长处,做到自尊、自信,又要正视自己的短处,避免狂妄自大。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3分)( )

我10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民,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我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期,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阅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还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我的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

A.耳朵 阅读 知识 B.耳朵 阅读 灵感 C.阅读 故事 灵感 D.阅读 知识 故事

解析:选B 文段中农民作家指出了自己知识的来源。作者先介绍了来源之一:青少年时期村子里仅有的几本书,即四个选项中均出现的“阅读”;后面侧重说明脱离了书本的知识,即原文“用耳朵听来的”,此处出现关键词之一“耳朵”;紧接着,作者说“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后面便具体介绍了耳朵听来的“灵感”。据此锁定第三个关键词“灵感”。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项。

8.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对儿童阅读市场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作家自觉地思考读者定位,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从读者年龄段来说,有的作家专心致志地为幼儿写作,有的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写作,还有的着力满足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需求;从写作内容来说,有的作家专门为孩子写科幻故事,有的一心写冒险小说,有的则认真地为孩子写生活故事。

A.儿童图书写作的目的性不断增强。 B.儿童图书作者的创作定位趋向精准。

10

C.定位准确的儿童图书更适合儿童阅读。 D.作家应结合自身特长与市场需求确定创作方向。

解析:选B 文段首句即为主旨句,即作家将读者定位和自己的创作特长结合起来进行创造,后文是对这一主旨句的详细阐释。所以选择B项。

9.填在横线处,与语段含意最为吻合的一项是(3分)( )

________。古今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袁枚在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爱因斯坦则说:“在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些真知灼见,发人深思。

A.去糟粕,辨真伪 C.知贵精,不贵多

B.博览群书,多多益善 D.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解析:选C 抓关键语句如“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可知语段主要是在强调“有择”“择精”“取神”“要点”,即贵在精,而非多。A项,虽原材料涉及“去糟粕”,但没有“辨真伪”。B项,材料虽强调“博览群书”,但重在“观而有选”。D项,材料中未提及。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标志,也是研究城市发展的独特角度。对中国城墙的描述,自古以来就大量出现在正史、方志、文学作品或绘图绘画中,并且是都城学、规划学、军事学等多门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这说明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可以说,每一座古城墙,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每一块城砖、每一座城门、每一段护城河,都是这本大书中的一行一页。面对如此厚重的中国城墙,我们当心存敬畏。

A.应对古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 B.古城墙的文化价值远高于其商业价值。 C.亟须对现存的古城墙开展保护和研究。 D.城墙为研究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

解析:选A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墙的历史价值,接着引出了作者观点“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我们要对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B项,错在原文没有提到“商业价值”;C项,错在原文没有提到“保护和研究”城墙;D项,说的是城墙的历史价值,不是原文想要强调的主旨。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大致意思是要求学者能较好地掌握研读经典和撰写论文所需要的语言文字。这一点具有普适性,而对于研究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的学者来说尤

11

其重要。没有扎实的古文字功底,不熟练掌握英语、梵文等外语,仅从白话本、汉译本这些第二手资料入手来做学问,固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但不大可能成为学术大家。

A.掌握古文字和外语是搞好学术研究的前提。 B.占有第一手资料才能取得突出的学术成果。 C.正确解读语言文字是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语言文字功底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与水平。

解析:选D 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提出语言文字功底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进一步进行解释说明,可见作者意在强调语言文字功底影响学术的水平和深度。

12.阅读下面的材料,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3分)( )

在西斯廷礼拜堂的天花板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把他笔下的人物描绘得如此雄壮、有力。在意大利,每当我们看到这些魁伟强劲、丰满秀美的人体艺术作品时,就会深深地感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气和力量,使我们对文艺复兴运动与现代体育的渊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A.文艺复兴 现代体育 C.意大利 人体艺术

B.现代体育 人体艺术 D.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

解析:选A 本题虽然谈到了“米开朗基罗”“意大利”“人体艺术”,但这些显然不是材料的谈论重点。而材料的最后一句话明确指出了这段材料的谈论重点,即文艺复兴运动与现代体育的渊源。

13.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中国艺术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不似似之”。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当然,这一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而在于如何对待“形”的问题上,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这方是一个艺术家应做的。

A.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抛弃形似,追求神似。 B.艺术家在创作时既要追求形似,又要追求神似。 C.艺术家在创作时不要细究形似,而要强调以神驾驭形。 D.艺术家在创作时形态既不能不像,也不要太像,差不多为妙。

解析:选C 解答本题考生要注意两点:一是理解不能片面化,要全面理解语段;二是要抓住作者的观点态度。A项,理解片面,是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曲解。B项,“既要追求形似,又要追求神似”错误,该语段强调的是形似与神似之间。D项,语段中说“这一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因此像与不像都不是关键。C项,“不要细究形似”是对文段前半部分的准确理解;“以神驾驭形”,体现了形与神的关系,是对文段后半部分的准确理解。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3分)(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