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苏同盟破裂的内在原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试论中苏同盟破裂的内在原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8289b563c1ec5da50e27026

[1] 前中国驻俄大使李凤林在与笔者交谈中提到这样一个情况,即198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前,双方在讨论如何处理同盟条约时,都在考虑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问题。

[2] 在近年来有关中苏分裂原因的研究中,笔者以为值得注意的论著有:W. Taubman,Khrushchev Versus Mao:A Preliminary Sketch of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in the Sino-Soviet Split,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Issues 8-9,Winter 1996/1997;M. Y. Prozumenschikov,The Sino-Indian Conflict,the Cuban Missile Crisis,and the Sino-Soviet Split,October 1962,CWIHP Bulletin,Issues 8-9,Winter 1996/1997;O. A. Westad ed.,Brothers in Arm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1945-1963),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Mercy Kuo,Contending with Contradictions: China’s Policy toward Soviet Eastern Europ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Sino-Soviet Split,1953-1960,Maryland:Lexington Books,2001;Shu Guang Zhang,Economic Cold War,America’s Embargo against China and the Sino-Soviet Alliance,1949-1963,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Chen Jian,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Chapel Hill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1;Л.Делюсин,Подоплека недавнего конфликта,Азия и Африка сегодня,1999,№7、8;Б.Т.Кулик,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раскол:причины и последсвия,Москва:ИДВ.РАН.,2000;杨奎松:《走向破裂——中共中央如何面对中苏关系危机》,《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戴超武:《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5期;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沈志华:《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未实现的军事合作》,《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5期;牛军:《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中苏同盟破裂的缘起(1957-1959)》,章百家、牛军编:《冷战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戴超武:《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和中苏关系》,章百家、牛军编:《冷战与中国》;李丹慧:《关于世界工联北京会议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资料》2003年第1期;沈志华:《苏联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反应及其结果》,《中共党史资料》2003年第1期;戴超武:《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徐天新:《1958-1959年的中苏关系》,牛大勇、沈志华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杨奎松:《毛泽东与两次炮击金门》,牛大勇、沈志华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沈志华:《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李丹慧主编:《国际冷战史研究》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会后,情报委员会出版了这批档案部分影印件的汇编本及光盘: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Tracking the Dragon: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s on China During the Era of Mao,1948-1976,NIC 2004-05,October 2004。研究者也可以在网上查阅这些文件(http:\\\\\\\\bookstore.gpo.gov)。

[4] NIE13-58,Tracking the Dragon,p.124。

[5] 参见沈志华:《1958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是否告知苏联?》,《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3期。

[6] NIE 13-59,28 July 1959,p.4。此文件Tracking the Dragon一书尚未收入,笔者存有复印件。

[7] NIE 13-58,13 May 1958,Tracking the Dragon,p.123、137;NIE 13-59,28 July 1959,p.3。

[8] 参见戴超武:《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沈志华:《援助与限制:1950年代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9] NIE 13-58,13 May 1958,Tracking the Dragon,p.124。

[10] NIE 13-2-59,10 February 1959,p.2,此文件Tracking the Dragon一书尚未收入,笔者存有复印件。

[11] NIE 13-59,28 July 1959,p.3。

[12] NIE 100-3-60,9 August 1960,Tracking the Dragon,p.218、227。 [13] NIE 100-3-60,9 August 1960,Tracking the Dragon,p.220-221、224-232。 [14] 见《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5-63页;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9-240页。

[15] 如见1956年7月2日、7日《人民日报》。

[16] ЦХСД(现代文献保管中心),ф.5,оп.28,д.407,р.5174,л.129-147。 [17] 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484-485页。不仅毛泽东本人提出了取消“毛泽东思想”的提法,而且中共中央早于苏联提

出了反对突出个人作用和个人崇拜的问题。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第192、407、473、528页;《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29页。

[18] 徐则浩编著:《王稼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30页。 [19] 赵仲元:《1956年随朱德参加苏共二十大》,《中共党史资料》2004年第2期,第89页。俄国档案记载的时间是2月27日,РГАНИ(俄罗斯国家当代史档案馆),ф.1,оп.2,д.18,л.116。

[20] 牛汉、邓九平主编:《六月雪·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戴煌:《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年,第4-5页;黎之:《文坛风云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2页;韦君宜:《我所目睹的反右风涛》,《百年潮》1998年第2期,第25-26页。

[21] 《周恩来年谱》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551页。这里应该注意,《年谱》中使用了“全盘否定”的说法。实际上秘密报告并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当时中共中央也没有使用“全盘否定”的说法。据吴冷西回忆,最早提出“全盘否定”这一概念是在10个月以后,即12月19-20日。见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22]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3-24页。

[23] 1956年7月6日《人民日报》。 [24] ЦХСД,ф.5,оп.30,д.163,л.88-89.

[25]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31页;《周恩来年谱》上卷,第563页。 [26] АВПР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ф.0100,оп.49,п.410,д.9,л.124-130.

[27] 详见沈志华:《1956年10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28] 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12页;唐家璇主编:《中国外交辞典》,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第727、728页。

[29] 详见《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未实现的军事合作》。

[30] 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达维德关于华沙条约国家政治协商会议情况的报告,1958年6月7日,见Из истории холодной войны(1954—1964гг),Документы чешских архивов,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6,2003,с.145-147。关于会议通过的《华沙条约缔约国宣言》,参见《人民日报》,1958年5月27日。

[31]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186页。

[32]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855页。

[33] 参见1959年10月2日毛泽东与赫鲁晓夫谈话记录,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2001,№2,с.97-98。

[34] V. Zubok and C. Pleshakov,Inside the Kremlin\\'s Cold War:From Stalin to Khrushev,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p.223.

[35] 参见1959年10月2日毛泽东与赫鲁晓夫谈话记录,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2001,№2,с.94-98。

[36] Zubok and Pleshakov,Inside the Kremlin\\'s Cold War,p.223.

[37]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21页;《人民日报》,1958年9月9日。

[38] Н.С.Хрущев,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избранные фрагменты,Москва:Вагриус,1997,с.334;谢·赫鲁晓夫:《导弹与危机》,郭家申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266-268页;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章嘉琳等译校,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413-415页。

[39] 邓力群编辑和整理:《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国史学会1998年印制,第44、715页;吉林省档案馆,全宗1,目录1-14,卷宗68,第17-23张。

[40]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7页。

[41] 吉林省档案馆,全宗1,目录1-14,卷宗126,第1-12张;福建省档案馆,全宗101,目录12,卷宗223,第15-17张。

[42] 吉林省档案馆,全宗1,目录1-14,卷宗59,第6-9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