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历程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历程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673e886f7ec4afe05a1df87

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的发展概述

(b)T形组合梁(无拖座)

(a)外包混凝土组合梁

(b)T形组合梁(有拖座)

图2 不同的组合梁截面形式

T形组合梁按照混凝土翼板的形式不同又可以分为现浇混凝土翼板组合梁、预制混凝土翼板组合梁、叠合板翼板组合梁以及压型钢板混凝土翼板组合梁等。如图3所示。

(1)现浇混凝土翼板组合梁(图3- a):现浇混凝土翼板组合梁就是指组合梁的混凝土翼板是在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浇筑的。它的优点是组合梁的混凝土翼板整体性好,缺点是需要现场支模,湿作业工作量大,施工速度慢。

(2)预制混凝土翼板组合梁(图3- b):预制混凝土翼板组合梁就是指组合梁的混凝土翼板是事先预制好的,通过运输吊装等工序,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并在预留槽口处浇筑混凝土从而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组合梁的特点是混凝土翼板预制,现场只需要在预留槽口处浇筑混凝土,可以减少现场湿作业量,施工速度快,但是对预制板的加工精度要求高,不仅要求需要在预制板端部预留槽口,而且要求预留槽口在组合梁抗剪连接件的位置处对齐,同时槽口处需附加构造钢筋。由于槽口处构造及现浇混凝土是保证混凝土翼板和钢梁的整体工作的关键,因此,槽口处构造及现浇混凝土浇筑质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翼板和钢梁的整体工作性能。

(3)叠合板翼板组合梁(图3- c):叠合板翼板组合梁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

3

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的发展概述

现浇混凝土翼板组合梁和预制混凝土翼板组合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组合梁,具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受力性能好等优点。预制板在施工阶段作为模板,在使用阶段则作为楼面板或桥面板的一部分参与板的受力,同时还作为组合梁混凝土翼板的一部分参与组合梁的受力,做到了物尽其用。

(4)压型钢板混凝土翼板组合梁(图3- d):随着我国钢材产量和加工技术的提高,压型钢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压型钢板在施工阶段可以作为模板,在使用阶段的使用功能则取决于压型钢板的形状、规格及构造。对于带有压痕和抗剪键的开口型压型钢板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闭口型和缩口型压型钢板,还可以代替混凝土板中的下部受力钢筋,其他类型的压型钢板一般则只作为永久性模板使用。

图3 不同混凝土翼板形式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截面形式

组合梁采用的钢梁形式有工字型(轧制工字型钢、H型钢或焊接组合工字形钢)、箱型、钢桁架、蜂窝形钢梁等。同时,采用预应力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组合梁的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按照施加预应力的部位不同,又可以分为在混凝土翼板里施加预应力的方式,也称体内预应力,目的是降低组合梁负弯矩区混凝土翼板的拉应力以控制混凝土开裂或减小裂缝宽度;也可以只在钢梁内施加预应

4

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的发展概述

力,以减小使用荷载作用下组合梁正弯矩区钢梁的最大拉应力,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体外预应力。

2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历程

组合梁由于能充分发挥钢与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力学性能,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发展与应用。组合梁自20世纪20年代出现以来,在桥梁结构中的大跨桥面梁、工业建筑中的重荷载平台梁和吊车梁以及对结构高度和自重都有较高要求的民用建筑组合楼盖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过程大致如下[1] [3](示意图见图4): 2.1萌芽阶段

钢-混凝土组合梁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随后在30年代中期出现了钢梁和混凝土翼板之间的多种抗剪连接件构造方法,这一时期是组合梁处于萌芽状态的初始阶段。1922年,Mackay HM在加拿大Domion桥梁公司进行了2 根外包混凝土钢梁试验[4],几乎在同时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也进行了外包混凝土钢梁的试验,1923年Caughen首次进行6根T型组合梁试验,建议可以根据材料力学方法进行设计。上述试验中试件在钢与混凝土交界面均没有机械连接件。而在1923 至1939 年间,美国、英国及其他欧洲各国等就没有连接件的钢与混凝土组合梁开展了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其中以1939年Batho、Lash和Kirkham 的试验研究最为深入全面[5]。研究表明,没有机械连接件的钢与混凝土接触面,在滑移一旦出现时组合梁就开始破坏。1933年Maning等第一次研究了采用机械抗剪连接件的组合梁。1933年Ros首次设计了推出试验来研究抗剪连接件,该方法行之有效,一直沿用至今。最早开始系统地研究配有机械连接的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是在1935-1936 年间,瑞士人Voellmy 进行螺旋筋剪力连接件组合梁试验[6]。

可以看到, 处于萌芽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虑防水需要的外包混凝土钢梁及其实用连接件的研究。该阶段探索性的研究为后续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发展阶段

在这一个阶段,20世纪20-30 年代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采用抗剪连接件的组合梁在该阶段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并且开始制定相应的规程,同时关于实用连接件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展开,使得组合梁的应用在科学指导下逐渐普及。1943

5

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的发展概述

年,里海大学报道了槽钢连接件组合梁的试验报告[7],并且在1954年L.M. Viest 首次对栓钉连接件进行研究,并提出以残余滑移为0.07mm 时的剪力作为允许抗剪临界值[8],之后在1964 年Chapman 和Balakrishnan首次进行了带头栓钉的研究[9] [10],充分考虑了栓钉在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滑移和掀起作用下的实际受力情况。研究和应用表明栓钉在提高了组合梁极限承载力的同时,也大大加快了组合梁的施工速度,并使组合梁后来能在压型钢板组合楼盖中应用成为可能。 2.3全面研究、实用阶段

这一阶段在总结以往研究和应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组合梁的有关设计规范或规程,组合结构的应用和发展逐步成熟,几乎日趋赶上钢结构的发展,并受到广泛的重视。研究工作重点由简支梁研究转而开始了连续梁的研究,由完全剪力连接组合梁的研究转而开始了部分剪切连接组合梁的研究,由考虑允许应力设计方法转为考虑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其中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有:1965 年R.G. Slutter,R.G.Driscoll 提出了极限抗弯强度计算方法[11]、1971 年R.P. Johnson关于纵向抗剪的计算[12]以及1975 年R.P. Johnson提出部分剪力连接组合梁的强度和变形计算[13]等。

20世纪20-30 年代,萌芽阶段 20世纪40-50 年代,发展阶段20世纪80 年代至今,深入研究、推广应用,完善规范阶段 20世纪60-70 年代,全面研究,实用阶段图4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历程简图

2.4深入研究、推广应用、完善规范阶段

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钢与混凝土组合梁又有了新的进展。研究工作从线性、平面构件开始向非线性、空间体系扩展。同时也开始出现新的截面组合形式。

这一阶段,相继出现了预制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梁、叠合板组合梁、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钢板夹心组合梁等多种新的结构形式。同时,对组合梁在使用阶段所产生的问题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开展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并由线弹性向非线性,由平面结构向空间结构的方向进行了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