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份试卷合集)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八年级初二物理期中考试卷word文档合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19份试卷合集)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八年级初二物理期中考试卷word文档合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ec40a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a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响声立刻消失了,下列原因正确的是

A.声波传到鼓内去了 B.鼓面停止了振动 C.鼓的振动变快了 D.鼓声被手吸收了

2.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6次,蚊子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600次.为什么我们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蚊子却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 A.蚊子飞行时发出可听声,蝴蝶飞行时发出超声波 B.蚊子飞行时发出可听声,蝴蝶飞行时发出次声波 C.蚊子飞行时发出超声波,蝴蝶飞行时发出次声波 D.蚊子飞行时发出次声波,蝴蝶飞行时发出超声波

3.小明想知道纸飞机飞行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用相同的纸张做了两个形状相同的纸飞机,然后从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不同的角度抛掷纸飞机,分别记录纸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时间t1、t2,加以比较.他这样做是为了验证纸飞机飞行时间与下列哪个因素的关系?

A.飞机的形状 B.抛出的角度 C.抛出的初始速度 D.抛出时的高度 4.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是

A.天空中的彩虹 B.平面镜中的像 C.路灯下的人影 水面“弯折”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 B.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 D.“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响度大 6.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要吸热 B.夏天,棒冰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要放热 C.秋天,早晨花草上的露珠是液化形成的,要吸热

D.铅笔在

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镜片变“模糊”的过程是液化现象,要放热 7.以下措施中,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A.公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 B.禁止商家使用扩音器 C.跳广场舞时将音量调小 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8.金属块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发现变湿了.用干毛巾擦净,过一会儿金属块又变湿了,原因是

A.金属块取出后水不断往外渗透

B.空气中的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C.空气中的水汽化成水蒸气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9.有一种摄像头,即使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拍摄到人的影像,它利用的是

A.超声波 B.次声波 C.红外线 D.紫外线

10.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把声源用不同材料包裹好放进鞋盒里,小明逐步远离声源,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该选用音叉做声源

B.鞋盒可以有效地控制不同材料的厚度相同

C.实验中测得的距离越远,对应材料的隔声性能越好 D.该实验对周围环境的声音没有要求

11.赛跑时,终点裁判员看见发号员的信号枪冒烟就开始计时,而不能等听到枪声时再计时.这是因为

A.听枪声计时成绩偏高 B.怕裁判员听不到枪声耽误计时 C.听枪声计时成绩偏低 D.看枪烟计时方便些 12.小明在期中复习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了梳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在寒冷的北方不能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低 B.因为水的沸点为100℃,故低于100℃时没有水蒸气

C.用一块不透明的挡光板挡在平面镜后像的前面,则物体在镜中的像会被挡住 D.假如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地球上可能没有昼夜之分

13.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打击乐器.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学校卫生室内两墙相距只有3.4米,现在左墙上挂有视力表,按测试视力的要求,人必须站在离该表5米远处,下列能满足该要求的是 A.在左右墙各挂一面镜子,人面向左镜,离镜1米 B.在右墙挂一面镜子,人面向左墙,离墙1.4米 C.在右墙挂一面镜子,人面向右镜,离镜1.6米 D.在右墙挂一面镜子,人面向右镜,离镜1.8米

15.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的三态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D.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 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16.日食和月食、白天黑夜的成因相同,都是由于光的 ▲ 形成的.日食是 ▲ 挡住了太阳光,月食是 ▲ 挡住了太阳光.

17.将正在发声的手机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后用细线悬在水中,如图a所示.你 ▲ (能/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如图b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再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声音将 ▲ ,由此可推出结论:真空 ▲ .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第19题图 18.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中,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热水中,碘颗粒吸热会 ▲ (填物态变化,下空同),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发生 ▲ ;浸入热水中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主要是因为防止碘 ▲ .(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

19.三个同学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做水的沸腾实验,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 ▲ (甲/乙)所示,他们分别绘制了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丙a、b、c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则可以判断: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最短的是 ▲ (a/b/c),b的水量 ▲ (大于/等于/小于)c的水量.

20.将红、 ▲ 、蓝三种色光照白纸上(图甲),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当白光照到鹦鹉图片上时(图乙),鹦鹉的嘴呈红色,翅膀呈绿色,则在当红光照射时,嘴将呈 ▲ 色,翅膀呈 ▲ 色.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21.如图是某型号空调扇的示意图,水泵将储水箱中的水抽至湿帘中,风机使湿帘两侧的气体流动加快,加快了湿帘表面水的 ▲ ,这个过程需要 ▲ 热量,吹出空气的温度 ▲ (高于/等于/低于)吸入空气的温度.

22.点燃的蜡烛、发光的水母、太阳、月亮,其中不是光源的有 ▲ .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照射下能使水温升高,说明光具有 ▲ .白光 ▲ (是/不是)单色光. 23.小明在家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他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在冷藏室和冷冻室内,几分钟后发现 ▲ 室的温度计示数较低,他还观察到冰箱的冷冻室内积着厚厚的霜,这些霜的形成是 ▲ (填物态变化)过程.小明妈妈把食物放进冰箱冷冻时喜欢盖起来或用保鲜膜包起来,因此小明家的冰箱应该更 ▲ (容易/不容易)产生霜. 三、解答题(本题6小题,共46分.) 24.(6分)按题目要求作图:

(1)在图甲中用作图的方法,表示人眼所看到的窗外范围大小(范围用阴影表示). (2)在图乙中作出蜡烛AB通过小孔在屏上所成的像A′B′. (3)在图丙中画出三角形ABC通过平面镜成的像A′B′C′.

甲 乙 丙

25.(6分)如图,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 不同,把钢尺伸出桌面达一定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其原因可能是 ▲ 。

第25题图 第26题图 26.(9分)如图所示为小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她将一块茶色透明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直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 (1)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问题.

(2)实验中,眼睛应在蜡烛 ▲ (A/B)侧观察.移动B蜡烛,直到B蜡烛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移去后面的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 (能/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

(3)实验中,小华看到两个蜡烛的像,为了减小这个影响,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换用较薄的玻璃板 B.换用较厚的玻璃板 C.调整观察蜡烛A的像的角度

(4)一旁的小明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镜中的像就越小,为了验证他的猜想是否正确,小华应多次改变 A 蜡烛与玻璃板间的 ▲ ,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结果观察到蜡烛B始终 ▲ ,说明小明的猜想是 ▲ 的. 27.(8分)小芳和小华分别探究“冰和烛蜡熔化的特点”.

(1)小芳在常温下的教室内用图甲装置探究冰熔化的特点,她不用酒精灯加热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