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冲繁疲难倚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何谓:冲繁疲难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d8879559eef8c75ebfb340

何谓:冲繁疲难倚

今天想对照地图翻阅些有关湖南的地理资料,查阅《清史稿》《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时看到不少地名后面都有标注冲、繁、疲、难、倚,不是很清楚这几个字眼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于是网上搜索了一下,终于明白这几个字的意义。

元以前的地理志我没有去翻阅,粗略翻看了《元史》、《明史》里的地理志,元时对地方的行政级别主要分上、中、下三等,如《元史》《志第十四 地理五》篇有:“华亭,上。倚郭。上海。上。本华亭县地,至元二十七年,以户口繁多,置上海县,属松江府。”, “丽水,中。倚郭”“诸暨州,下。宋诸暨县。元元贞元年升州。”。而《明史》里面的地理志中并无对地名的登记标注,标注多的是指该地所处位置或与上级行政单位的隶属关系,如《明史》《卷四十 志第十六》有“上海(府东北。东滨海,有盐场。北有吴淞江,有巡检司。东有黄浦,有巡 检司。东南有南汇觜守御中、后千户所,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有三林庄巡检司。又有南跄巡检司,后废。嘉靖三十六年筑城曰川沙堡,置兵戍守焉。) ”

清初的府、州、县等级,大体沿袭明制,以贡赋多少区分为三等,并无具体划分标准。雍正以后,按照府、州、县所在位置,以及管辖面积和治理难易程度等因素,分为四等。清雍正间,由广西布政使奏准,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以便选用官吏,这说明清朝在中央集权统治手腕上又先进了一步。

清代将冲繁疲难四字考语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按照雍正时的解释是: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县的等第高,字数就多,反之,字数就少。清朝的省有大中小之分,府州县也分有等次。在任命知府时,雍正时正式确定为要、中、简三缺,按冲、繁、疲、难四字加以划分。

四字俱全属最要府或最要州县,《清史稿》《卷六十八志四十三》(以下简称《志四十三》有“岳州府:(冲,繁,疲,难。隶岳常澧道。旧隶湖广布政使司。康熙三年来属。初沿明制,领州一,县七。雍正七年,澧升直隶州,石门、安乡、慈利割隶。)”。符合三字的称要,如《志四十三》有“长沙府:(冲,繁,难。巡抚治;布政、提学、提法三司,巡警、劝业、盐法、长宝四道同治。府隶之。明隶湖广布政使司。康熙中,偏沅巡抚自沅州徙驻,为省治。雍正二年改湖南巡抚。)”。这说明历史上岳阳曾经比长沙更加重要。两字叫中,一字或无字为简。

所以上级下派官员时将根据官员的资历、才能进行安排,资格浅、无背景的首先从简缺开始干起,冲繁疲难四字俱全的县称为“最要”或“要”缺,一字或无字的县称为“简”缺,三字(有冲繁难、冲疲难、繁疲难三种)为“要”缺,二字(有冲繁、繁难、繁疲、疲难、冲难、冲疲六种)为“要”缺或“中”缺。

一般而言,凡占四字者为“最要缺”,占三字者为“要缺”,占两字者为“中缺”,只占一字者为“简缺”。“最要缺”一般都是州府,相当现在的部级单位,“简”就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单位。以官补缺,讲究的是官缺相称。从前考上进士以后常常不是马上分配,而是在京师某部候补,等有缺了就补上,叫补缺,补得好不好当然也要运作,无政绩无背景无师门的人说不定就去某处“简缺”当个县令,有能力或者有门道的当然就有机会补个“肥缺”。

“倚”字为“倚郭”简称,倚郭在宋、元时代为州、路治所所在县,在明、清依然沿用这种说法。以后如果在文章中看到地名后面标注的这些字眼就会明白当时该地在历史上所处的位置是否为战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