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2ff022a417866fb84a8e5f

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增殖、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和精子形成三个阶段。

形成精子的过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 精子。

*支持细胞 又称Sertoli细胞,大。 ●试述睾丸支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光镜:不规则长锥形、从生精上皮基底一直伸达腔面,其两侧面有各级生精细胞嵌入。为此,光镜下细胞轮廓不清,核呈不规则形,染色浅,核仁明显。

电镜: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和糖原颗粒丰富,微丝、微管多。

相邻支持细胞近基部的侧面形成紧密连接,将生精上皮分为近腔室和基底室。 近腔室位于紧密连接上方,内有各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基底室位于紧密连接与基膜间,内有精原细胞。

*血--睾屏障: 位于血液和生精小管之间的屏障,该屏障包括下列几层:血管内皮及其基膜、

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及支持细胞紧密连接,其中紧密连接为血-睾屏障最重要的结构。血睾屏障的存在既可保证精子的发生在相当稳定的微环境中进行,又可阻止精子抗原逸出,防止发生自体免疫反应。

*支持细胞功能:具有支持和营养作用。

合成雄激素结合蛋白以维持小管内激素高水平状态,促进精子发生。 分泌抑制素和激活素,调节腺垂体合成分泌卵泡刺激素。 分泌液体利于精子的运送,胞质收缩帮助精子释放。 吞噬和消化脱落的残余胞质。

(二)睾丸间质:生精小管间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内含睾丸间质细胞,胞质嗜酸性。 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具有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点。合成和分泌雄激素。

雄激素具有促进精子发生、男性生殖器官发育与分化,维持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等作用。

*女性生殖系统 一、卵巢

卵巢为实质性器官。卵巢表面衬有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上皮下为致密结缔组织的白膜。 (一)卵泡的发育和成熟 卵泡由卵母细胞(居中,一个)和卵泡细胞(外围,量多)组成。 卵泡发育历经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四个阶段。 1. 原始卵泡

位于皮质浅层,体积小、数量多,静止。

卵泡中央为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周围为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 2.初级卵泡 *移向深层

*初级卵母细胞增大

*卵泡细胞增生,单层变为多层,扁平变立方 *出现透明带、卵泡膜 3.次级卵泡(功能)

出现卵泡腔、卵丘、放射冠、卵泡壁:

*卵泡腔 :卵泡细胞间小腔增大并融合成一个大腔隙,充满卵泡液。

*卵泡液含营养成分、雌激素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等,维持卵泡发育成熟。 *放射冠:透明带外一层卵泡细胞发育为高柱状,呈放射状排列。

*卵泡壁:卵泡腔周围数层卵泡细胞构成卵泡壁,称颗粒层,卵泡细胞改称颗粒细胞。 *卵丘:卵母细胞及周围卵泡细胞被卵泡液挤向一侧突入腔内称卵丘。 * 初级卵母细胞 胞体继续发育增大。

* 卵泡细胞 细胞继续分裂增殖,层数增多至6~12层。 * 卵泡膜:分化为内、外两层。

膜细胞分泌雄激素,雄激素进入颗粒细胞内转化为雌激素。 4.成熟卵泡

突于卵巢表面,卵泡液激增,卵泡体积大。 * 卵母细胞 继续增大。

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及第一极体。 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后迅即进入第二次成熟分裂并停此于分裂中期。 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具有内分泌功能,主要产生雌激素。

(二)排卵

排卵是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自卵巢排出的过程。

时间: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若受精,形成一个成熟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

(三) 黄体

*形成:排卵后,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深入颗粒层,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演化为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色黄,称黄体。 *组成与结构:由颗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组成。

颗粒黄体细胞由卵泡颗粒细胞分化而来,胞体较大,胞质着色较浅,细胞数量多。 膜黄体细胞由卵泡膜细胞分化而来,胞体较小,胞质着色较深,细胞数量少, 黄体细胞均具有类固醇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功能颗粒黄体细胞产生孕激素,颗粒黄体细胞与膜黄体细胞协同产生雌激素。 * 发育由卵细胞受精与否决定。 ①月经黄体 卵母细胞未受精,维持2周后则退化。 ①妊娠黄体 卵母细胞受精后形成,除分泌雌、孕激素外,还分泌松驰素,维持6个月。 上述两种黄体最终退化为结缔组织称白体,妊娠黄体退化后内分泌功能被胎盘滋养层细胞取代。

二、子宫(重点)

子宫是壁厚的肌性器官。分体部、底部和颈部。 子宫壁由内向外分内膜、肌层和外膜三层构成。 1. 外膜 为主要为浆膜。 2.肌层 很厚,平滑肌

肌层分为浆膜下层、中间层、黏膜下层三层。肌层收缩有助于精子向输卵管运行、经血的排出和胎儿娩出。

3. 内膜 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子宫腺为单管状腺,为上皮向固有层凹陷而成,主要为分泌细胞。 子宫内膜分功能层和基底层两层。

* 功能层 为子宫内膜浅层,约2/3厚,受卵巢激素作用发生周期性脱落出血,即月经。 功能层子宫内膜的营养动脉为螺旋动脉,受卵巢激素影响。 * 基底层 为子宫内膜深层,约1/3薄, 能增生修复功能层。 基底层受基底动脉营养支配,不受激素影响。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14~16天易受精)

青春期起,卵巢雌、孕激素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内膜功能层出现的周期性变化。 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与出血及修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分三期: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排卵相当于分泌期的开始)。 月经期:第1-4天;增生期:第5-14天;分泌期:第15-28天。

①增生期:又称卵泡期。在雌激素作用下,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不断分裂增生。增生早期。子宫腺少,细而短。增生晚期,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腺增多、增长,腺腔增大,腺上皮细胞呈柱状,胞质内出现糖原。螺旋动脉也增长,弯曲。

②分泌期:又称黄体期。在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腺极度弯曲,腺腔膨胀,充满分泌物,内有大量糖原。固有层水肿,螺旋动脉增长,弯曲。卵子若未受精,内膜则进入月经期。

③月经期:月经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使螺旋动脉收缩,内膜功能层缺血坏死。而后,螺旋动脉短暂扩张,血液涌入内膜功能层,功能层崩溃,坏死的组织块及血液进入子宫腔,从阴道排出,即月经。

胚胎学

一、受精与胚胎早期发育:

(一) 受精:是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位于输卵管壶腹部。 两次成熟分裂:排卵、受精 (二) 卵裂与胚泡形成 ? 卵裂

卵裂是指受精卵的细胞分裂,卵裂后的细胞称为卵裂球。 第3天的卵裂球为12~16个细胞称为桑椹胚。 第4天的卵裂球形成中空的囊泡状结构,称胚泡。

? 胚泡:由三部分构成:

外表为扁平一层细胞,与吸收营养有关,称滋养层,以后参与胎盘的形成 中央有滋养层细胞围成的空腔称胚泡腔 胚泡腔一侧有一团细胞称内细胞群或胚胎层

*胚泡:受精后第4天含有大约100个卵裂球的早胚呈囊泡状,称为胚泡,其中心的腔称为胚泡腔,周边的一层细胞称为滋养层,位于胚泡腔一侧的一团细胞称为内细胞群。

二、植入

植入: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或着床

植入的时间是受精后5~6天开始,11~12天完成。 植入和部位通常在子宫体或底的后壁。

子宫内膜变化:植入前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植入后子宫内膜出现蜕膜反应,改称蜕膜。 蜕膜反应时,内膜增厚,腺体旺盛,基质细胞肥大,血液供应丰富。 根据蜕膜和胚胎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部分: ①基蜕膜 位于胚泡植入的深部。 ②包蜕膜 覆盖胚泡的子宫腔面。 ③壁蜕膜 子宫其余部分的蜕膜。 异位植入(宫外孕):常于输卵管发生。 前置胎盘:异位植入子宫颈并形成胎盘。

三、胚层的形成

胚盘:是由内细胞群分化来的盘状结构,是整个胚体的原基;第2周时仅由两个胚层即上胚层和下胚层构成,称为二胚层胚盘;第3周时则由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三个胚层构成,称为三胚层胚盘。

二胚层胚盘

*形成:内细胞群于第2周时形成二层的圆盘状胚盘。 *组成

上胚层:邻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 下胚层:靠近胚泡腔一侧的一层立方细胞。 * 羊膜腔和卵黄囊形成

胚盘上下方各出现二个腔,即羊膜腔和卵黄囊

羊膜腔:上胚层(上方)靠滋养层侧。腔壁为羊膜,腔底为外胚层。 卵黄囊:下胚层(下方)靠胚泡腔侧。为内胚层细胞向下延伸所形成。 羊膜腔和卵黄囊对胚盘起保护和营养作用。

三胚层胚盘

*形成:胚盘由二胚层转变为三胚层,即胚内中胚层出现。

上胚层在中线尾侧细胞增殖形成原条和原结(原条头端膨大),其上浅凹,为原沟和原凹。 原条两侧细胞向侧方和前方扩展,形成介于上下胚层间的胚内中胚层,即中胚层。 中胚层出现后,原上胚层改称为外胚层,下胚层则成为内胚层。

原结头端形成一细胞索,为脊索。脊索延长,原条则相对缩短,最后消失。 胚盘上有二处缺少中胚层的小区:口咽膜(脊索头端)和泄殖腔膜(原条尾侧)。

四、三胚体的分化(内、中外归类,主要什么结构,分化成什么,不考细节) 此时期为胚胎4~8周的发育过程。三胚层逐渐分化成各种器官的原基。

(详见书&实验手册后页表格)

五、胎膜与胎盘(重点)

胎膜和胎盘是胎儿的附属结构,对胚胎起保护、营养、呼吸、排泄和内分泌等作用。

衣胞是指胎儿娩出后同胎儿一起排出的胎膜、胎盘和子宫内膜等的总称。 (一)胎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