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和教材关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课标和教材关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2b8bcc770bf78a65295442

怎样用课标和教材?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原则不同之一,就是它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而不是知识点,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内容概述线索、陈述结论。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其“内容标准”不是硬性地罗列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知识反映和支持课程目标。因此,同样依据一个课程标准所编写出来的不同版本的教材,才会差别很大。

目前,正在进行初中新课程实验的许多教师面对多元化的新教材,往往感到“心中无数”,不知道应当如何处理教材内容才是合适的。他们往往用“一纲一本”的观念处理“一标多本”的教材,由于生怕在高考等各种考试测试中“吃亏”,因此就采取了事无巨细、只要是课本上的知识点便“滴水不漏”地加以讲授的处理方式,这完全是在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它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反映出,在一部分教师的心目中,“教材”仍然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垄断地位,他们是在继续典型的“教教材”,而决不是在“用教材”。追根溯源,教师心中没有课标意识,缺乏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与把握,这才导致他们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心中无数”、无所适从。

“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者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唯一根据,各种版本的教材则只是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的主要文本课程资源之一。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一标多本”下的教材,取“为我所用”的态度,树立“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从“教教材”向 “用教材教” 转变。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利用课程标准提供的弹性空间,围绕模块特定的内容,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相关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相关史学研究新成果等进行整合,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开发、改造、丰富和完善,使之更好的体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真正成为学生赖以拓展思维并实现超越的坚实平台。

有必要指出的是,教师在避免“教教材”的同时,还要避免“去教材化”倾向。“去教材化”表现为一些教师认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索性不研究教材,把过去的“以本为本”改为完全脱离教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上根本不用教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书本都始终没打开过。凡此种种,实际上是浪费了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教材,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脱离教材,才能真正用好教材,课堂才能充满灵动和张力。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纲要》第六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究竟如何?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

1

区、东部和西部、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方面都有差异,教育水平和学生需求也各不相同,教材的开发应充分考虑这些实际。在教材内容选择、难度及印制质量等方面要符合当地的水平。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90%的地区只有一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只有坚持实行多样化的教材管理政策,才能真正贯彻课程标准,避免“以本代纲”的现象发生。对我们这个拥有两亿中小学生的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只有多样化,才会有真正的高质量。一套教材质量再高,也不可能适用所有地区和所有学生。对于地方和学校而言,只有符合当地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一方面,教材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在本次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验证和完善课程标准,教育部组织课程标准组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并在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通过使用新教材,实验区的教师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实质,同时又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那么,我们高中化学教学应怎样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呢?笔者认为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高中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那么统一目标要求,弹性指导,是教学和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因此在处理教材时,要依据标准的要求,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用教材教,如果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也可以增补。也就是说教师应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和内涵,在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学理念方面要进行根本的改变,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2.确定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我们的教师仅仅习惯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或者认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成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就自然达成,这是一个片面的认识,同时我们更不能认为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的附属品,或者讲几个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了祖国舍弃一切的高尚情操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实际上三维目标的内涵很丰富,我们应该认真体会和实践。我们应该将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即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提高的平台,而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因素,后两者制约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因此它们的关系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是一个整体,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加以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提升,在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在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

3.突破化学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知识的学习显示在知识的展示、概念的形成、原理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应尽可能地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尤其是通过亲自经历去获得,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和魅力,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从而形成终身受用的知识与技能。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原则,设计好每一节课,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