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终端命令格式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终端命令格式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01e6a2f61fb7360a4c651b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内容 时间(北京时) 观测数据索引 质量控制标志组 气温 最高气温 最高气温出现时间 最低气温 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通风防辐射罩通风 速度 格式举例 2006-02-28 17 共25位 位长为观测数据索引中为1的个数,与各观测数据组相对应 -0.8℃输出-8 1.2℃输出12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4.8m/s输出48 0.5mm输出5 1.0mm输出10 同上 2.7m/s输出27 同2 min风速 同2 min风速 序号 内容 格式举例 16时02分输出1602 同2 min风速 同2 min风速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15. 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16. 分钟内极大风速 17. 极大风速 18. 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19. 地表温度(铂电阻) 同气温 20. 21. 22. 23. 地表最高温度(铂电阻) 地表最高温度出现时间(铂电阻) 地表最低温度(铂电阻) 地表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铂电阻)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同气温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10. 降水量(大翻斗) 11. 降水量(称重式) 12. 2 min平均风速 13. 10 min平均风速 14. 最大风速 24. 地表温度(红外) 25. 26. 27. 28. 地表最高温度(红外) 地表最高温度出现时间(红外) 地表最低温度(红外) 地表最低温度出现时间(红外) 注:若某记录缺测,相应各要素均至少用一个“/”字符表示; 正点值的含义是指北京时正点采集的数据; “日、时”作为记录识别标志用,日、时各两位,高位不足补“0”,其中“日”是按北京时的日期;“时”是指正点小时; 各种极值存上次正点观测到本次正点观测这一时段内的极值; 小时降水量是从上次正点到本次正点这一时段内的降水量累计值,无降水时存入“0”,微量降水存入“,”。 数据记录单位同常规观测数据。

5.9 下载小时辐射观测数据(DHRD) 命令符:DHRD

参数规定同5.7,观测数据及排列顺序如表25。

表26 小时辐射观测数据返回内容及排列顺序

29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内容 时间(地方时) 观测数据索引共50位 质量控制标志组,位长为观测数据索引中为1的个数,与各观测数据组相对应 序号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大气浑浊度 内容 计算大气浑浊度时的直接辐射辐照度 正点时紫外辐射辐照度 小时内紫外辐射曝辐量 小时内紫外辐射最大辐照度 小时内紫外辐射极大值出现时间 正点时紫外辐射(UVA)辐照度 小时内紫外辐射(UVA)曝辐量 小时内紫外辐射(UVA)最大辐照度 小时内紫外辐射(UVA)极大值出现时间 正点时紫外辐射(UVB)辐照度 小时内紫外辐射(UVB)曝辐量 小时内紫外辐射(UVB)最大辐照度 小时内紫外辐射(UVB)极大值出现时间 正点时大气长波辐射辐照度 小时内大气长波辐射曝辐量 小时内大气长波辐射最大辐照度 小时内大气长波辐射最大辐照度出现时间 正点时地面长波辐射辐照度 小时内地面长波辐射曝辐量 小时内地面长波辐射最大辐照度 小时内地面长波辐射最大辐照度出现时间 正点时光合有效辐射辐照度 小时内光合有效辐射曝辐量 小时内光合有效辐射最大辐照度 小时内光合有效辐射最大辐照度出现时间 正点时总辐射辐照度 小时内总辐射曝辐量 小时内总辐射最大辐照度 小时内总辐射最大辐照度出现时间 正点时净辐射辐照度 小时内净辐射曝辐量 10. 小时内净辐射最大辐照度 11. 小时内净辐射最大辐照度出现时间 12. 小时内净辐射最小辐照度 13. 小时内净辐射最小辐照度出现时间 14. 正点时直接辐射辐照度 15. 小时内直接辐射曝辐量 16. 小时内直接辐射最大辐照度 17. 小时内直接辐射最大辐照度出现时间 18. 小时内水平面直接辐射曝辐量 19. 正点时散射辐射辐照度 20. 小时内散射辐射曝辐量 21. 小时内散射辐射最大辐照度 22. 小时内散射辐射最大辐照度出现时间 23. 正点时反射辐射辐照度 24. 小时内反射辐射曝辐量 25. 小时内反射辐射最大辐照度 26. 小时内反射辐射极大值出现时间 27. 小时内日照时数 注:时间格式为YYYY-MM-DD HH,如2006年2月18日16时输出:2006-02-28 16; 若某记录缺测,相应各要素均至少用一个“/”字符表示; 各要素曝辐量是从上次正点观测后到本次正点观测这一时段内的累计值; 最大辐照度应是从上次正点观测后到本次正点观测这一时段内的极值; 极值出现时间格式为HHMM,HH为时,MM为分,高位不足时,高位补“0”; 日照时数为小时累计值,按分钟存储。 数据记录单位同分钟辐射观测数据。

30

5.10 下载小时土壤水分观测数据(DHSD) 命令符:DHSD

参数规定同5.7,观测数据及排列顺序如表26。

表27 小时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返回内容及排列顺序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内容 日时(北京时) 观测数据索引共 49位 质量控制标志组,位长为观测数据索 引中为1的个数,与各观测数据组相对应 5cm 正点瞬时土壤体积含水量 5cm 小时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 5cm 正点瞬时土壤相对湿度 5cm 小时平均土壤相对湿度 5cm 小时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 5cm 小时平均土壤水分贮存量 序号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内容 30cm小时平均土壤水分贮存量 40cm正点瞬时土壤体积含水量 40cm小时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 40cm正点瞬时土壤相对湿度 40cm小时平均土壤相对湿度 40cm小时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 40cm小时平均土壤水分贮存量 50cm正点瞬时土壤体积含水量 50cm小时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 50cm正点瞬时土壤相对湿度 50cm小时平均土壤相对湿度 50cm小时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 50cm小时平均土壤水分贮存量 100cm正点瞬时土壤体积含水量 100cm小时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 100cm正点瞬时土壤相对湿度 100cm小时平均土壤相对湿度 100cm小时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 100cm小时平均土壤水分贮存量 180cm正点瞬时土壤体积含水量 180cm小时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 180cm正点瞬时土壤相对湿度 180cm小时平均土壤相对湿度 180cm小时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 180cm小时平均土壤水分贮存量 地下水位 10. 10cm 正点瞬时土壤体积含水量 11. 10cm 小时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 12. 10cm 正点瞬时土壤相对湿度 13. 10cm 小时平均土壤相对湿度 14. 10cm 小时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 15. 10cm 小时平均土壤水分贮存量 16. 20cm 正点瞬时土壤体积含水量 17. 20cm 小时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 18. 20cm 正点瞬时土壤相对湿度 19. 20cm 小时平均土壤相对湿度 20. 20cm 小时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 21. 20cm 小时平均土壤水分贮存量 22. 30cm 正点瞬时土壤体积含水量 23. 30cm 小时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 24. 30cm 正点瞬时土壤相对湿度 25. 30cm 小时平均土壤相对湿度 26. 30cm 小时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 注:时间格式为YYYY-MM-DD HH,如2006年2月18日16时输出:2006-02-28 16; 若某记录缺测,相应各要素均至少用一个“/”字符表示。 数据记录单位:以《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规定为准,返回各要素值不含小数点,具体规定如表27。

表28 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记录单位及存储规定 要素名 土壤体积含水量 土壤相对湿度 记录单位 0.1 % 1 % 存储规定 要素名 记录单位 0.1 % 1 mm 存储规定 原值扩大10倍存储 原值 原值扩大10倍土壤重量含水率 存储 原值 土壤水分贮存量 5.11 下载小时海洋观测数据(DHOD) 命令符:DHOD

31

参数规定同5.7,观测数据及排列顺序如表28。

表29 小时海洋观测数据返回内容及排列顺序 序号 1. 2. 内容 时分(北京时) 观测数据索引 格式举例 2006-02-28 16 共30位 位长为观测数据索引中为1的个数,与各观测数据组相对应 序号 18. 波向 19. 潮高 内容 格式举例 3. 质量控制标志组 20. 最高潮高 4. 5. 6. 7. 8. 9. 浮标方位 表层海水温度 表层海水最高温度 表层海水最高温度出现时间 表层海水最低温度出现时间 21. 最高潮高出现时间 22. 最低潮高 23. 最低潮高出现时间 24. 表层海洋面流速 25. 海水浊度 26. 海水平均浊度 27. 海水叶绿素浓度 28. 海水平均叶绿素浓度 29. 扩展项数据1 30. 扩展项数据2 31. 扩展项数据3 32. 扩展项数据4 33. 扩展项数据5 用户自定 用户自定 用户自定 用户自定 用户自定 表层海水最低温度 10. 表层海水盐度 11. 表层海水平均盐度 12. 表层海水电导率 13. 表层海水平均电导率 14. 平均波高 15. 平均波周期 16. 最大波周期 17. 最大波高 注:若某记录缺测,相应各要素均至少用一个“/”字符表示; 各要素极值应是从上次正点后到本次采样这一时段内的极值。 数据记录单位同分钟海洋观测数据。

5.12 读取采样数据(SAMPLE)

能够读取采样数据的要素至少包括气温、相对湿度(湿敏电容或露点仪)、风向、风速、地温、总辐射、直接辐射、净辐射、表层海水温度。

命令符:SAMPLE XX

其中,XX为传感器标识符,对应关系见表3。 参数:YYYY-MM-DD HH:MM

返回值:指定传感器、指定时间内的采样值。其中数据帧标识字符串定义为“SAMPLE_XX”,其中XX为对应的传感器标识符,每个数据之间使用半角空格作为分隔符,各传感器返回数据的组数为分钟内采样的频率。各要素的数据记录单位和格式与分钟观测数据相同。 6

报警操作命令

6.1 设置或读取大风报警阈值(GALE) 命令符:GALE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