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系统解剖学》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动物系统解剖学》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40aa7363c1ec5da50e27064

动脉:壁厚、腔小、弹性大,常与神经伴行。

静脉:壁薄、腔大、弹性小,常塌陷,常有静脉瓣(四肢处较多)。 毛细血管:薄、细、广、多。

(三)全身主要血循环

1.体循环与肺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前后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体循环的大血管:(主要动脉)

主动脉弓根部分出左右冠状动脉、向前分出臂头动脉总干、向后依次为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内、髂外动脉→荐中动脉→尾中动脉。 (1)臂头动脉总干→

左锁骨下动脉→左腋动脉及胸腔分支。臂头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双颈动脉干→左、右颈总动脉,分别又分出枕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又分为面动脉、颌外动脉)。 (2)胸主动脉→支气管食管动脉干。

→肋间动脉(壁支)。

(3)腹主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前动脉、肾动脉、腰动脉、肠系膜后动脉、子宫卵巢动脉(或睾丸动脉)

(4)髂内动脉:支配盆腔器官,主要分支有:荐A、阴部内A、闭孔A。髂外动脉:支配后肢,主要分支有:旋髂深A、子宫中A(或精索外A)、股深A;向下延续为股A,其分支有股前A、隐A、股后A;向下为腘A,分出胫后A,向下依次为胫前A、跖背外侧A、趾总A。 主要静脉:

(1)心静脉:心大、心中静脉,心小静脉→右心房。

(2)前腔静脉:左右颈静脉、腋静脉、胸内静脉→前腔静脉→右心房。 (3)后腔静脉:左右髂总静脉→后腔静脉→右心房。

(4)门静脉:起自胃肠壁毛细血管网,收集胃肠脾胰的静脉血,汇合成后肠系膜静脉、前肠系膜静脉、脾静脉经肝门入肝,经肝毛细血管后形成肝静脉注入后腔静脉,最后回到右心房。门脉循环;两次经过毛细血管网,实行肝的解毒净化功能。

【思考题】

1.心血管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心脏的外形及心壁的结构如何? 3.主动脉分段及各段主要分支有哪些? 4.胎儿血液循环有什么特点?

第九章 淋巴系统

◆ 教学目标

1.明确淋巴系统的概念及其与心血管系统的关系 2.掌握主要淋巴器官的位置和形态

3.熟悉体表浅在淋巴结的位置大小,了解内脏淋巴结的分布规律 4.掌握胸导管的位置、起始和末端。 ◆ 教学内容

一、组成:

包括淋巴管道和淋巴器官。淋巴器官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淋巴细胞构成。 1.淋巴管道:

(1)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吸收组织液回流。

(2)淋巴管:呈串珠样,行程中经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分输入和输出淋巴管。 (3)淋巴干:常与血管伴行,包括气管干、腰淋巴干、肠淋巴干、腹腔淋巴干。 (4)淋巴导管:包括右淋巴导管(右气管干的延续)和胸导管。

胸导管:起始部称乳糜池,位于胸主动脉和右膈脚之间,即最后胸椎和前1-3腰椎腹侧,呈长梭形膨大,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在胸腔前口处入前腔静脉。

2.淋巴器官:中枢淋巴器官:发育早、退化早其原始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干细胞。外周淋巴器官:发育较迟,终生存在,有中枢淋巴器官迁移而来。

(1)胸腺:位于胸腔前部,分颈、胸两部,猪和反刍动物的发达,颈部可达到喉,呈浅粉色,性成熟后退化,是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场所。

(2)腔上囊:又称法氏囊,鸟类特有,位于泄殖腔背侧,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场所。

(3)脾: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胃的左侧,具有造血、灭血、滤血、储血及参与免疫等功能。

(4)扁桃体:位于舌、软腭和咽的黏膜下组织内,仅有输出淋巴管、注入附近淋巴结。 (5)血淋巴结:充盈血液,位于血循通路上,有滤血的作用。

(6)淋巴结:分布于腋窝、关节曲侧、内脏器官的门及大血管附近,产生淋巴细胞、清除异物、产生抗体,是机体的防卫器官。

四个体表浅在淋巴结:下颌淋巴结、颈浅淋巴结、髂下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

【思考题】

1.淋巴系统的组成有哪些?

2.牛(羊)猪和马主要的浅表淋巴结有哪些?

第十章 神经系统

◆ 教学目标

1.明确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基本结构

2.掌握神经系统有关常用术语:灰质、皮质、核团、神经节、白质、神经纤维和网状结构

3.认识脑和脊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基本结构

4.了解外周神经的组成、性质和分布规侓以及脑神经的名称、性质、与脑相连的部分和分布,特别是内脏神经(植物性神经)的概念、组成、特点和分布。 ◆ 教学内容

§1.概述:

一.组成:中枢神经:由运动神经元胞体和中间神经元组成。包括脑和脊髓。

外周神经: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纤维组成。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或分为躯

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二.功能:(1)调节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

(2)调节机体各个器官的活动,并保持之间的平衡。

三.基本概念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 (2)

组成:胞体和突起(树突、轴突)。 分类:假单极神经元(感觉、传入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原。 多极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

2.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修复和形成髓鞘的作用,并对突触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3.反射弧:是机体对内、外刺激所做的应答,是一种生理现象。包括五个环节: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 4.常用术语:

(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和树突集中的地方。位于脊髓内部的灰质称脊髓灰质。 (2)皮质:位于脑表面的灰质,称皮质。(有大脑皮质、小脑皮质)。

(3)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分别位于脊髓和脑干的周围,大脑和小脑的内部。

(4)神经核(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是脑),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灰质团块。 (5)神经节:位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由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如脑神经节、脊神经节、植物性神经节。

(6)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突起(主要是轴突)构成,分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7)神经:由周围神经系统内的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8)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由灰质和白质相混合交错形成,是分散的神经元胞体位于神经纤维的网眼内,主要在脑干和脊髓。在发生上相当古老,与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有关。

(9)神经束:位于脑和脊髓内,由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组成。

§2.中枢神经 一.脊髓:

1.位置:位于椎管内,前在枕骨大孔处与脑相连,后以脊髓圆锥终止于荐部椎管的中部,向后延续为终丝。 2.形态特点:

(1)呈上下稍扁的圆柱状,有颈膨大和腰膨大。

(2)分颈、胸、腰、荐、尾五段,比椎管短,只达荐部椎管的中部。

(3)形成脊髓圆锥、终丝和马尾:脊髓经腰膨大后逐渐缩细形成圆锥状结构称脊髓圆锥;最后形成一根来自软膜的细丝,外包硬膜,附着于尾椎背侧,称为终丝,有固定脊髓的作用;脊髓圆锥和终丝周围被荐尾神经包围,此结构总称为马尾。

(4)背正中沟与腹正中裂: (5)背外侧沟与腹外侧沟: 3.内部构造:

(1)灰质:位于脊髓中央管周围,呈蝶形。

① 脊髓中央管周围灰质形成灰质连合。

② 背角(柱)主要由中间神经元胞体构成,其基部外侧有网状结构。 ③ 腹角(柱)主要由运动神经元胞体构成。

④ 外侧角(柱)位于胸腰段脊髓腹侧柱基部的外侧,主要由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构成。

(2)白质:位于灰质周围。

①背侧索:传导本体感觉。 ②腹侧索:传导运动。

③外侧索:浅部传导感觉,深部传导运动。

4.脊膜:脊硬膜、蛛网膜、脊软膜。脊硬膜与椎管之间构成硬膜外腔,较宽,内有静脉、脂肪和脊神经通过。脊硬膜与蛛网膜之间构成硬膜下腔,较狭窄,内含淋巴液。脊软膜与蛛网膜之间构成蛛网膜下腔,较大,内含脑脊髓液。

二.脑:

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又包括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 (一)脑干 1.延髓:

(1)背面: ① 闭合部

② 开放部:形成菱形窝,为第四脑室的底后部。 (1) 腹面:

① 斜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