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系统解剖学》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动物系统解剖学》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40aa7363c1ec5da50e27064

(三)肌肉:

1. 基本构造:

肌腹=肌纤维+结缔组织膜(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 肌腱 血管和神经

2. 辅助结构:

(1) 筋膜:浅筋膜、深筋膜。 (2) 黏液囊:骨和肌腱之间。 (3) 腱鞘:由黏液囊卷折而成。

3.皮肌:面皮肌、颈皮肌、躯干皮肌、肩臂皮肌等。

4.全身主要肌肉:

⑴头部肌:a.闭口肌:咬肌、颞肌、翼肌。

b.开口肌:枕颌肌、二腹肌。

⑵肩带肌:斜方肌、菱形肌、背阔肌、臂头肌、下锯肌、胸肌、肩胛横突肌(马无)。 ⑶腹壁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 ⑷胸壁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背侧锯肌。

⑸膈:由肌质缘(腰部、肋部、胸骨部)和中心腱构成。其上有三个裂孔: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后腔静脉裂孔。

⑹背部肌:背最长肌、髂肋肌。髂肋肌沟。

注:a.腹白线:腹底壁正中线上的白色纤维索,由剑状软骨一直到耻前腱,由腹内斜肌、腹外斜肌与腹横肌腱膜交织而成,中部有脐的痕迹。

b.腹股沟管:位于耻前腱的两侧,由腹外斜肌与腹内斜肌之间的锥状裂隙构成,内容纳精索、输精管等器官。

c.项韧带:位于枕骨后方、颈椎背侧及前3-4个胸椎棘突之间的正中矢状面处、由弹性组织构成的黄色强韧带,可分为索状部和板状部。在鬐甲部项韧带索状部和棘上韧带的前部向两侧扩展,形成一梭形部分,特称为帽状韧带。

【思考题】

1.运动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 2.骨有哪几种类型,全身骨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3.椎骨有哪几部分组成? 4.胸廓及骨盆组成如何?

5.肩带肌及腹壁肌各包括哪些肌肉?

6.关节由哪些结构组成,畜体主要关节有哪些?

内脏学 (3-6章)

第三章 内脏总论

◆ 教学目标 1.明确内脏的概念

2.明确体腔、浆膜及浆膜腔的不同含义 3.认识内脏器官的特点 4.了解腹腔的分区 ◆ 教学内容

一、 内脏定义:大部分位于体腔内,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四个系统,有天然孔

(一端或两端)与外界环境相通,直接参与动物体新陈代谢活动。

二、 内脏器官结构特点:

(一)管道器官一般特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外膜)构成。 (二)实质性器官:由实质和间质构成。

注:“门”的概念: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出入实质性器官的部位。例肝门、肺门等。

三、 体腔和浆膜腔:

1.体腔:由骨骼、肌肉、皮肤围成,位于躯干的腔洞,容纳内脏及其他器官,包括胸腔、腹腔和骨盆腔。

2.浆膜:由一层间皮细胞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光滑、透明,位于体壁内表面及内脏器官的外表面,分壁层和脏层,起联系、固定和润滑的作用。包括胸膜和腹膜。 3.浆膜腔:位于浆膜壁层和脏层之间不规则的腔隙,包括胸膜腔和腹膜腔。 4.浆膜褶:网膜、系膜、韧带。例胃网膜、肠系膜、肝脾韧带。

【思考题】 1.什么叫内脏?

2.胸、腹膜及胸膜腔和腹膜腔的组成如何?

第四章 消化系统

◆ 教学目标

1.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特点

3.掌握马、牛、羊、猪消化器官的位置、形态、内部构造及功能,并比较它们的特征 4.重点理解消化道的形态结构与动物生活习性的关系 5.掌握马、牛、羊、猪消化器官的体表投影 ◆ 教学内容

§1. 马消化系统

一、组成:

1、 消化管: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肛门。 2、 消化腺:壁外腺(肝、胰、唾液腺等),壁内腺(唇腺、颊腺、胃肠腺等)。

二、各器官的构造:

(一)口腔:位于上下颌骨之间,以齿弓为界划分为口腔前庭(唇、颊)和固有口腔(齿、

舌、腭、口腔底)。

1.唇:灵活,上下唇间称口裂,结合部称口角,有唇腺,神经末梢丰富,以口轮匝肌为基础。 2.颊:构成口腔的侧壁,以颊肌为基础,外被皮肤、内衬黏膜,有颊腺和唾液乳头。 3.齿:切齿(门齿、中间齿、隅齿)、犬齿、臼齿(前臼齿、臼齿)。

4.舌:舌尖、舌体、舌根。舌背黏膜有四种乳头(丝状、菌状、轮廓、叶状乳头)。 5.腭:硬腭(上有横向的腭褶和纵向的腭缝),软腭。 6.口腔底:

(1) 舌系带:舌尖与舌体交界处的腹侧有一条与口腔底壁相连的黏膜褶,称为舌系带。

(2) 舌下肉阜:舌系带两侧,口腔底壁黏膜上的一对乳头,是下颌腺管的开口。

唾液腺:(三对)

腮腺:又称耳下腺,为不正四边形,开口与上第三臼齿相对处颊黏膜的唾液乳头上。 下颌腺:在腮腺内侧,月牙形,开口与舌下肉阜。

舌下腺:长而薄,腺管30于条,直接开口与口腔底壁黏膜上。

(二)咽:消化管和呼吸道的交叉通道,又称咽交叉。分三部分,有七个孔道与周围相通。

鼻咽部:鼻后孔(2个)→鼻腔,咽鼓管口(2个)→中耳。 口咽部:咽峡→口腔。

喉咽部;食管口→食管,喉口→喉和气管。

(三)食管:前2/3为横纹肌,向后过度到平滑肌。

颈段;位于气管的背侧→颈后1/3向左折转→胸前口又回到气管背侧。 胸段:胸前口→膈的食管裂孔。 腹段:食管裂孔→贲门。

(四)胃:单室混合胃。

1、 位置:腹腔前部偏左,前邻接膈、肝,后接肠管。 2、 形态:

(1)两端:贲门(左)→食管,幽门(右)→十二指肠。左端形成胃盲囊。 (2)两面:壁面→肝、膈,脏面→肠管。

(3)两缘:大弯→大网膜(腹侧),小弯→小网膜(背侧)。 3、 黏膜面:无腺部、有腺部(贲门腺区、幽门腺区、胃底腺区)。

(五)肠:小肠和大肠。

1、十二指肠:

(1) 位置:右季肋区,肝后方,起于幽门→乙状曲→右肾后方左转向前→空肠。 (2) 特点:系膜短(活动性不大),肠管平直,长约1米,乙状曲处有十二指肠憩室,十二指肠小结肠韧带是十二指肠与空肠的分界。

2、空肠:

(1) 位置:左髂区,部分与小结肠混在一起。

(2) 特点:壁薄,腔大,盘曲多,呈袢状。系膜长、宽,发达呈扇形集中固定于1、2

腰椎下方,称空肠系膜根。

3、回肠:

⑴位置:左侧(即盲肠的内侧)以回盲韧带与盲肠相连。 ⑵特点:壁厚、管直,以回盲口入盲肠,入口处有回盲瓣。

4、盲肠:

⑴位置:右髂区。

⑵特点:发达,长约1米,呈逗点状。

盲肠尖:游离、向前,达剑状软骨。 盲肠体:沿右腹壁走行,有纵带和肠袋。

盲肠底(基):腹侧小弯处有回盲口(内侧)和盲结口(外侧)。

5、结肠:

⑴大结肠:长约3-4米,呈上下两层蹄铁型,占据腹腔下半部,分4段3曲,有纵带和肠袋。

走向:盲结口→右下大结肠→胸骨曲→左下大结肠→骨盆曲→左上大结肠→膈曲→右上大结肠→胃膨大部→小结肠。

⑵小结肠:左髂区,与空肠混在一起,与之区别:有肠袋和纵带。借助发达的小结肠系膜悬吊于腰下部,活动性大。

6、直肠:前段细,称直肠狭管部,有浆膜覆盖。后段粗,称直肠壶腹,无浆膜。 7、肛门:为消化管的末端,有内、外括约肌,司肛门的开张和关闭。内括约肌为不随

意肌,耐疲劳。外括约肌为随意肌,受意识支配,易疲劳。

(六)肝:

1、位置:2/3位于右季肋区,膈后、胃前,为不规则的四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