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儿童的“无所谓”心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探索儿童的“无所谓”心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376a4359b89680202d825c7

探索儿童的“无所谓”心理

探索儿童的“无所谓”心理

众所周知,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身体健康当然是指有健壮的体格、良好的身体素质;而心理健康则是指有良好的人格和道德品德,智力发展完善,能积极适应社会等。从无所谓心理来看,这是一种逃避的、消极的心理,也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有人可能会说:无所谓代表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呀,这种品质不是很好吗?是呀,古代一些诗人怀才不遇或不顺心则隐居起来不闻世事,后代人奉他们为淡泊名利的有才之士,但在我看来,他们其实也是一种啊Q精神,自我逃避,自我安慰而已。再者,现代社会发展日趋迅速,竞争日趋激烈,没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如何在社会生存?与世无争固然可敬,但积极的竞争也必不可少!

儿童的“无所谓”是真的“无所谓”吗?

儿童的“无所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用语言表示“无所谓”;二是用行动表示“无所谓”。如:

例1、在玩大型玩具时,天天没有遵守活动规则横冲直撞地在玩,致使小朋友来告状。老师对他晓以大义,并将事情的最坏结果告诉他:如果经常这样,以后就没有小朋友跟他玩了!他却一撇头倔强地说:“不跟我玩就不跟我玩,我一个人也可以。”可他的表情告诉我他并不是真的不在乎。

例2、言言在活动中一直插嘴说话,影响到活动进程,经过提醒依然如故,老师请他坐到旁边,他没等老师说完就拿起小椅子开心地走到旁边坐下了,一点儿也没有改正的意思,对于能否参加活动一点也无所谓。

一、追溯无所谓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的问题

1、问题家庭

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问题相当严重,据中国家庭调查,家庭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不健康心理。

2、家长的不重视

社会的竞争,经济的发展逼得父母只能忙碌地穿梭于工作之中,于是有许多父母为了工作事业,无暇顾及孩子,要么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

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讲故事、玩游戏,使孩子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由于平时在家干什么总是一个人,于是进入学校后,他就认为一个人就一个人,不与别人玩我照样可以玩得很好,时间一长就养成了这样习惯。

但孩子总是孩子,他们的天性是喜欢合群的,在与同龄孩子一起的时候,他们可以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那种开心不是成人能够理解的。

3、家长“关心过头”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谁不是在家长的宠爱下成长的?但现代家庭“6+1”的模式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教育方式的不同往往是产生各种矛盾的起因。由于父母工作忙,很多孩子都是由老人带的,然而老一辈的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不同,他们认为自己这一代这么辛苦,现在条件好了,希望把好的都给孩子,什么都代劳,不需要孩子动手。过分溺爱使得孩子任性、自我、依赖性强,对孩子来说反而不利。

4、独门独户的家庭居住环境

现在的家庭基本属于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的生活范围,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减少,大多都是一个人独处,而孩子长期独处,则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心理;二是如脱缰的野马瞬间爆发,而由于交往技巧不当,处处与人产生矛盾,反而成为人见人厌的孩子。

(二)教师的态度

“好孩子人人喜欢,而坏孩子则没人喜欢”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即使是在这“人人平等”的社会,人们还是会偏向好孩子一边的,试问聪明、能干、漂亮、活泼的孩子谁不喜欢,而调皮捣蛋,让人头疼的孩子又有多少人会去喜欢呢?好孩子会经常受到表扬和肯定,“坏”孩子则受到较多的批评和否定,批评越多对孩子就越不受用,因为久而久之孩子对批评已经麻痹了,再多也不当一回事,也就起不了作用,而孩子对于是否受到批评、是否可以游戏则已麻木,出现了“无所谓”心理。

(三)同伴的交往

同伴是幼儿最主要的交往对象,也是相互学习的榜样,与同伴的交往是幼儿最自由最喜欢的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与同龄人一起可以无所不言、无所不为,那种自由让他们感到无比的快乐。

幼儿到了一定时间会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判断好坏的能力,他们是爱憎分明的,愿意与好孩子玩不愿意与“坏”孩子玩,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要影响别人,要欺负小朋友,不是好孩子,于是坏孩子被同伴排挤在交往圈外,久而久之,那些被排斥的孩子也接受了这种现象,内心仅有的一点自尊迫使他们去不在乎,慢慢地就产生了这种“无所谓”心理。

二、寻找减少“无所谓”现象的对策:

(一)多为孩子考虑,创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而温馨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父母决不能因为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孩子于不顾。家长应多为孩子考虑,创造一种良好的成长环境:

1、家长应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有很强的模仿性,身边人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而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长,如果家长带给孩子的是不良的行为习惯,那么我想那些家长也不能去怪自己的孩子为何没有好样子了。所谓因果循环是有一定道理的。

2、家长应为孩子保持一个温馨家庭的形象,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现代家庭离婚率在不断上升,许多父母也存在着矛盾,当失去理智时就会不顾形象地大吵大闹,有的甚至动手打架和摔东西,那种场面多么心惊动魄。试问一个小孩看到这样的场景会是多么恐惧啊!而孩子在无形中已埋下了阴影。我小时侯就经常看到这种情景,使我到现在还记忆清晰,而每每想起总会让我害怕。希望每对父母都为您的孩子着想一下,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中。

3、家长共同制定教育方案,朝同一个目标教育孩子。孩子是夫妻间的润滑剂也是夫妻争吵的导火线,在育子方面,父母应共同制定教育方案,万事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先,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二)多陪陪孩子,增进亲子感情。

家长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聊天、讲故事、玩游戏等,周末和节假日可以组织一次旅行,既可让孩子接触社会,还可以增进亲子感情。

(三)多为孩子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时间、空间,扩大交往范围。

家长还要设法为孩子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交往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消除自我中心意识,做到心中有他人。如:双修日带孩子和班中的同伴一起去书店看书、做游戏或与同伴、朋友两三户人家结伴出游;有时还可以带孩子到同伴家去玩或者让孩子邀请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去参加一些社会中的活动或比赛,让孩子的生活更充实丰富。

(四)多关爱孩子,弥补心中缺失的爱。

“无所谓”现象往往是由于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得不到重视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平时要多关心孩子,多关注他们,让孩子感受到如亲人般的爱,真正做到“老师像妈妈”。

(五)多表扬鼓励,增加孩子的自信。

陈老说:“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批评。”作为教师,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平时要多表扬多鼓励,让孩子重拾信心,觉得自己也是很棒的,当孩子习惯表扬后,偶尔一次批评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们,千万不要吝啬您的赞美!您的赞美比什么都重要有效。当老师表扬得多了,孩子身上“坏”的印记也就消失不见了,同伴们自然而然就愿意与他做朋友、玩游戏,让他知道原来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从而积极地去争取。而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六)引导同龄孩子多宽恕,学会互帮互助。

虽说儿童已具备初步的辨别对错的能力,但不够坚定,他们存在从众心理,只要有点风吹草动,他们就会摇摆不定。因此,在儿童还没有定性前,告诉他们要大方,要学会宽恕别人,并帮助犯错误的小朋友改正,做他的小老师,做他的好朋友,这样自己也会快乐的。

孩子是孩子的最好老师,以强扶弱,以好带差,也是促进孩子交往、学习的好办法。

(七)多进行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没有好坏之分。人的个性品质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其中良好的氛围又是后天因素之一,所以我们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在幼儿园里,教师可以给孩子多欣赏一些关于道德品质方面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情感教育,及时表扬好人好事,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八)家园多联系。

教育孩子是家庭与幼儿园共同的责任,因此,家园要互通一气,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孩子在家在园的情况,有问题一起讨论、分析,共同想办法帮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