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八十一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道德经(八十一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23ce71ff61fb7360a4c65e3

(7)强为之名日\大\:勉强再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大\。大,形容\道\是没有边际、无所不包的,它既指\道\幅度的辽阔,又指\道\的高于一切(万物之母)。 (8)大曰逝:日,当\而\或\则\讲。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 (9)反:同\返\,指\道\循环运行后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老子》一书中的\反\享有两种意义,一是返,一是正反的反。

(10)人亦大:王弼本\人\作\王\,注解为人。傅奕本、范应元本作\人\。

(11)域中有四大:帛书本\域中\作\国中\,意思是宇宙中有四大。老子讲\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不是指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因此它虽然无形无象、不可捉摸,但并不是超空间的,因此它才可以变成有固定形体的天地万物。

(12)道法自然:自然,指\道\的自然状态。\道\以它自己的样子为法则,纯任自然。

道德经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1),静为躁君(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3)。虽有荣观(4),燕处(5)超然(6)。奈何万乘之主(7),而以身轻天下(8)?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厚重是轻率的基础,宁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整天行走不离开载重的车辆。虽然有华丽的生活,却不沉溺在里面。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以轻率躁动的行为来治理天下、呢?轻率就失去了根基,躁动就必然丧失主宰。

(1)重为轻根:厚重是轻率的基础。根,根本、基础。 (2)静为躁君:宁静是躁动的主宰。君,主宰。

(3)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王弼本\君子\作\圣人\,此从帛书本。辎重,军队运载器械粮食的车。

(4)荣观:贵族游玩享乐的地方,这里代指华丽的生活。

(5)燕处:有两说:一说燕为安的意思,燕处就是安居;一说燕处是贵族日常生活享受。今从后说。 (6)超然,不陷在里面。 (7)万乘之主:帛书本作\万乘之王\。一两兵车叫做一乘,具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是实力强大的国家,故\万乘之主\就是指大国的君主。 (8)以身轻天下,用轻率躁动来治理天下。

道德经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1),善言无瑕谪(2);善数(3)不用筹策(4);善闭无关楗(5)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6)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7);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8)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9);不善人者,善人之资(10)。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11)。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没有错话;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策;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却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却使人不能解除。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东西。这就叫做内藏着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恶人的老师,恶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这就叫做精要深奥的道理。

(1)善行无辙迹:辙,车轮压出的痕迹;迹,脚步、马蹄等留在地上的痕迹。善行无辙迹,意思是善于走路的,不留痕迹在地面上。 (2)瑕谪(zhé):|借为|,瑕、谪都是玉上面的疵病,此引申为过失。 (3)数:计算。

(4)筹策:古代计算时所使用的一种工具,用竹制成,其功能相当于今天的珠算。 (5)关楗:关锁门户所用的栓梢,用金属或木制成。 (6)绳约:约,绳、索的意思。绳约,就是指绳索。

(7)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放无弃人:常,帛书本作\怪\,总是、永远。因此圣人总是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 (8)袭:随袭,有保持、含藏的意思。

(9)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善人是恶人的老师。 (10)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恶人是善人的借鉴。

(11)要妙:精要玄妙。这一章老子又一次阐明\自然\、\无为\思想。他用具体贴切的比喻说明以自然为准则,不用有形的作为,而贵无形的力量。有\道\的\圣人\就善于用含而不露的智慧,去观照人与物,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道德经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1),为天下谿(2)。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3)。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4)。为天下式,常德不忒(5),复归于无极(6)。知其荣(7),守其辱,为天下谷(8)。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9)。朴散则为器(10),圣人用之,则为官长(11),故大制不割(12)。

【译文】

深知什么是强雄,却安于柔雌的地位,甘做天下的溪涧。甘作天下的溪涧,水恒的“ 德”就不会离失,而回复到婴儿似的单纯质朴状态。深知什么是光彩,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作预测天下的工具。甘作预测天下的工具,永恒的“德”就不会有过错,而回复到最后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卑辱的地位,甘作夫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得以充足,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真朴的“道”分散形成万物,有“道”的“圣人”沿用真朴,则成为百官的首长。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制然天成、不能割裂的。

(1)知其雄,守其雌:雄,比喻刚劲、躁进;雌,比喻柔静、谦卑。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柔雌的地位。\知雄守雌\,是老子的一种基本处世哲学,它要求人们在雄雌的矛盾关系中,一方面对于\雄\要有透彻的了解,另一方面自己却要处

于\雌\的一方。\守雌\并非是对\雄\的退缩或回避,而是既能执持\雌\的一方,又能运用\雄\的一方,故\知雄守雌\可以说是掌握主动、保持自己的最好方式。 (2)谿(xī):同“溪”。在此象征谦卑。 (3)婴儿:象征纯真质朴。 (4)式:同“栻”,古代占卜用的工具。 (5)忒:差错。

(6)复归于无极:回复到最后的真理。

(7)知其荣:以上六句(\守其黑? .知其荣\),不少人怀疑是后人窜入的,理由是除开这六句,其余句子的组合合乎逻辑,且与上一段相对应。 (8)谷:川谷。象征宽容谦卑。 (9)朴:纯朴、质朴、真朴。

(10)朴散则为器:真朴的\道\分散就形成万物。器,指现象世界具体的实物。 (11)官长:一说指百官的首长,即君主;一说官为管理,长为领导的意思,今从前者。

(12)大制不割:完善的政治制度是自然天成、不能随意割裂的。这是本章包含的另一个意思。

道德经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1)。天下神器(2),不可为也,不可执也(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4)。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5)或吹(6),或强或羸(7),或挫(8)或隳(9)。是以圣人去甚(10),去奢(11),去泰(12)。

【译文】

(如果有人)想要治理天下并取得成功,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了。天下这个神圣的东西,不可以有所作为,也不可以用强力来掌握,如果想有所作为,就要搞槽;如果用强力来掌握,就会失去。所以一切事物(特别是人,秉性不一),有的走在前面(象领导人就是这样),有的跟在后面(受人指挥);有的气势火红,有的处境寒凉;有的势力强大,有的软弱无力;有的乘坐在车上,有的坠于车下。因此“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

(1)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取,治理的意思;为,指有所作为,治理天下成功;不得已,已为语气助词,不能达到而已。这句的意思是:谁要想治理天下并获得成功,我看他是不能达这个到目的的。 (2)天下神器:器,器物、东西。天下这个神圣的东西。 (3)不可执也:王弼本没有这一句,各种通行本也没有这一句。《文选》于今升《晋纪总论》李善注引《文子》述老子语时有此句。刘师培《老子斠补》也持此说。 (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帛书本作\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5)歔:有的本子作\呴\,温暖、温热的意思;有的本子作\嘘\,出气缓慢的意思。 (6)吹:寒凉。或说出气急就是吹。 (7)羸:瘦弱。

(8)挫:王弼本作\挫\,河上公本作\载\。意思是安坐在车上。 (9)隳(huī):即堕、坠。与挫(或载)相对,即坠下车去。

(10)甚:极端的。 (11)奢:奢侈的。

(12)泰;即太,过度的、过分的。

道德经三十章

以道佐(1)人主(2)者,不以兵强天下(3)。其事好还(4)。师(5)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6)。善有果(7)而已,不敢以取强,果(8)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9)。

【译文】

用“道”去辅佐君主的人,不靠武力在天下逞强。使用武力这种事,是必定有报应的。军队所到之处,(民生调敝,田地荒芜),荆棘丛生。大战过后,必定是灾荒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求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是了,不敢用兵力来逞强于天下。达到目的而不自高自大,达到目的而不自我夸耀,达到目的而不自以为是,达到目的而要认为这是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而不要逞强。(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凡是气势强盛之后就会趋于衰老,(因此逞强气盛〕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必然很快就会死亡。

(1)以道佐:用\道\去辅佐。 (2)人主:国君、君主。

(3)不以兵强天下:不依靠武力在天下逞强。

(4)其事好还:其事,指用兵这件事。还,还报,报应。 (5)师:指军队。

(6)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大战过后,必然有灾荒年。此八字帛书本无。

(7)果:有几种解释。一说是胜利的意思;一说是救济危难的意思。今从后一解。 (8)果:以后几个\果\都是达到目的意思。

(9)早已:早死。这一章表现了老子对残酷战争的反对和谴责。

道德经三十一章

夫唯兵者(1),不祥之器,物或恶之(2),故有道者不处(3)。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4)。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5)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6)。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7)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8)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战争呵,这是不吉利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去接近它的。君子平时以左边为尊贵,打仗时以右边为尊贵。战争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是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为了不起,如果洋洋得意、自以为了不起,就是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