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要点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要点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1bb488b680203d8ce2f245b

1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地貌的组成要素:形态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

4、地貌形态测量指标:1、海拔高度(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2、坡度(指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形面的倾斜度)3、地面破坏坡度(常用的有地面刻切密度、地面切割深度和地面破坏程度数据等)

5、冰斗:是冰川在雪线附近塑造的椭圆形基岩洼地,是雪蚀与冰川剥蚀的结果。 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风化壳: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所以风化壳和残积物是同义语。

风化壳的物质组成:由原岩岩屑、风化残积矿物及地表新生矿物组成。 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 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的破坏及物质的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

岩溶:是岩溶作用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岩溶形成的条件:

(一)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 1、岩石成分对溶蚀率的影响:可溶性岩石主要有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和卤盐类岩石三类。其中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或

白云石,在各种碳酸盐类互层的情况下,岩溶发育取决于优势易熔岩石的含量。 2、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岩石结晶颗粒的大小、结构类型及原生孔隙性。

(二)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1、成分纯、刚性强的岩石透水性好。

2、厚层的可溶性岩石教薄层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好。 3、构造发育的地段岩溶作用强、

1

2

(三)水的溶解性:水的溶解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 的含量,纯水的溶解力是极其微弱的,只有含有CO2 的水才具有溶解性。CO2 的含量越高,其溶解性越强。

(四)水的流动性:地下水的流动性一方面取决于岩石的透水性,另一方面取决于降水量,而后者与气候相关。

(五)溶蚀基准面:岩溶作用的下限面称溶蚀基准面。

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是限制河流侵蚀作用的下限水体面,在侵蚀基准面以下河流不发生大规模侵蚀作用。

溶蚀基准面:岩溶作用的下限面称溶蚀基准面。 侵蚀地貌:是指由侵蚀作用塑造形成的起伏破碎地形。 工程采取处理措施(待续) .岩石溶解规律(顺序)(待续) 常见岩溶地貌类型及区别(P86-89): (一) 地表岩溶地貌

1、石牙与溶沟;2、石林与岩溶漏斗;3、峰林、峰丛与溶蚀洼地;4、

孤峰与岩溶平原;5、盲谷、断头河与干谷;6、落水洞与竖井 (二) 地下岩溶地貌

1、溶洞;2、地下河、伏流与地下湖

.风蚀地貌(风成沙丘)及与风的对应类型(P114-117)

风蚀地貌:1、风蚀小形态;2、风蚀龚槽;3、风蚀洼地;4、风蚀谷和风域 风积地貌:1、信风型风积地貌;2、季风-软风型风积地貌;3、对流型风积地貌;4、干扰型风积地貌。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状堆积物。 黄土的成分: 1、

黄土的粒度成分:黄土主要由0.05~0.005mm粒径颗粒组成,其中以

0.05~0.01mm的粗、中粉粒为主,其平均含量可达46%~60%,此外,还含少量细砂和粘土,是一种第四纪特有的松散砂岩。

黄土的矿物成分:我国黄土的矿物组成:碎屑矿物中以轻矿物为主,主要是石英,其次是长石、碳酸盐矿物和云母。重矿物主要有不透明金属矿物、绿帘石类、角闪石类、灰石类和其他硅酸盐矿物。

2、

2

3

3、

黄土的化学成分:黄土的主要化学成分依赖于其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方解石)和风化程度。根据陕西洛川黄土化学分析资料,黄土的主要化学成分是:SIO2 、Al2O3、 CaO ,其次为Fe2O3 、FeO、MgO、K2O、Na2O。此外,还发现黄土中有多种微量元素,某些黄土区地下水中富含F。

黄土的结构:指黄土的粗细颗粒的分布及有关孔隙的空间排列。由于黄土的颗粒较细,其结构只能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故称微结构。黄土一般具有粒状微结构,碎屑组成骨骼颗粒由空隙相连,碎屑颗粒直接接触或接触处由少量细物质相接,相当于接触胶结或接触——基底式胶结。显著风化的黄土与古土壤一般为斑状结构,粗粒物质之间由细粒物质相连接,细粒物质浓密,骨骼颗粒似被细粒物质包埋,粒间空隙变小,骨骼颗粒呈斑晶状分布于细粒物质之中,相当于基底式胶结类型。随着风化程度加深,粘土质细粒物质增加,骨骼斑晶颗粒似被粘土胶溶物质所嵌埋,粘粒胶膜大量出现时,呈现胶斑状结构。 黄土的性质:由于黄土的特殊结构和孔隙率高的特点,使黄土具有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湿陷性,即黄土受水浸湿后,细粒粘土矿物和易溶盐类发生溶解或分散,使其强度降低,孔隙缩小或闭合,继而体积缩小,造成地面坍塌。 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及形成过程:

二元结构:河流沉积的一个重要特征。垂直剖面上呈现为下粗上细的结构,细颗粒的河漫滩相沉积物覆盖在粗颗粒的河床相物质之上。

形成过程:洪水期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洪水流速减小,洪水挟带的细粒泥沙,覆盖在河床沉积物上,形成 下部为粗沙和砾石组成的河床沉积物,上部为细沙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沉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叫“二元结构”。

阶地、阶地位相图(反映什么内容)(P65)

阶地:由河流下切侵蚀和堆积作用交替进行在河谷两岸形成的台阶状地貌。若发生多次地壳升降,会出现多级阶地。

阶地位相图:阶地位相图又称阶地纵剖面图。在不同河段上,测量不同高度的各级阶地,按一定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绘于河流纵剖面的上方,连接上游到下游同时代的阶地,就是阶地位相图。阶地位相图,在研究活动构造时,可以分析阶地在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构造运动特征。

泄湖:海岸沙坝或沙嘴后侧与海隔离的浅海水域,常与海有狭窄的通道相连。 牛轭湖:弯曲型河道自然裁弯后,老河逐渐淤积形成的状似牛轭的水域。 冰期:是第四纪全球性降温期。冰期时全球气温普遍下降,冰雪大量积累,髙纬(高山)区冰川大规模活动,并向中纬(低山)部分地区推进。

间冰期:间冰期是2次冰期之间的全球性增温期。此时除极地和高山上部永久性冰川尚存外,其余冰川大量消融,有的消融殆尽。

3

4

风化作用(P31)主要影响因素、作用类型

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1、气候条件: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和生物风化为次。岩石破碎,但很少有化学风化形成的粘土矿物,以生物风化为主形成的土壤也很薄。

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形成大量粘土,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形成残积矿床。可形成较厚的土壤层。

2、地形条件:地形影响气候,间接影响风化作用;另一方面,陡坡上,地下水位低,生物较少,以物理风化为主. 地势平坦,受生物影响较大,化学风化作用为主。

3、岩石性质:1. 成分(1)岩浆岩比变质岩和沉积岩易于风化。

(2) 岩浆岩中基性岩比酸性岩易于风化,基性岩中暗色矿物较多,颜色深,易于吸热、散热.

(3) 沉积岩易溶岩石(如石膏、碳酸盐类等岩石)比其它沉积岩易于风化. 2. 岩石的结构构造 (1) 岩石结构较疏松的易于风化; (2) 不等粒易于风化,粒度粗者较细者易于风化; (3) 构造破碎带易于风化,往往形成洼地或沟谷。

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重力地貌(滑坡形态要素、形成条件等)(P40)

滑坡的形态要素:滑坡体、滑动面和滑动带、滑床。

滑坡的形成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地貌条件、气候和水分条件、地震、人工活动。

重力作用形成的斜坡类型(坡体物质、运动类型)(P37)

坡体物质: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土体,统称块体,块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往下运动的过程称块体运动,块体运动时引起斜坡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斜坡重力作用类型:按斜坡上块体运动方式、运动速度和灾害性质,斜坡重力作用分为滚落、滑动和流动3种基本类型。 地层年代的确定方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