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15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16280a7b9f3f90f76c61bd1

2)每组选出两份较好的计划在全班读,看看谁的更好。 (3)讨论制定了计划后,最重要的是什么?

总结和建议:工作、学习都要有计划,并且一定要按照计划去做,才会有好的成绩。

课外作业:1、课后要回顾这堂课学习、讨论的问题,深刻理解制定活动计划或学习计划的重要意义。2.每人制定一份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坚持去做,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做的最好。

3、结合工作实际,阐述小学生能力辅导的措施。答:1、激发兴趣;2、与其他个性品质的良好配合;3、小学生能力辅导举例。

4、试分析现在的小学生中较为常见的自我中心现象,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答:分析:自我中心是现在的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小学生的正常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他们处在中心的地位,就曾有小学生说过:“在家里爸爸听妈妈的,妈妈听爷爷、奶奶的,而爷爷、奶奶听我的。家里我老大!”在家庭中形成的这种自我中心的个性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

方法:1、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极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2、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使小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的环境。3、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采用行为转变方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5、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6、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

5、结合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表现及成因,阐述矫正的方法和对策。答:(1)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但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根据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攻击性的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型获得的。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大致有以下类型: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无原因攻击、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攻击。小学生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小学生三类攻击行为的比例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小学生各年级之间既有存在显著性差异,也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根据性别及年级的差异有其显著的特点。一般来说进行身体攻击的多为男生,而进行言语攻击的多为女生。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被攻击者一方实施的攻击性行为,如打人、踢人和损坏他人物品等。言语攻击是指攻击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直接对被攻击者进行羞辱、嘲弄等。从年级特点来说,低年级学生采用的攻击表现为直接身体攻击,而高年级采用的攻击表现为间接攻击。间接攻击并不是直接的面对面攻击,而是一方借助另一方间接队被攻击者施加攻击,常表现为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这种攻击具有隐蔽性,有时候攻击者不易被发现。教师应该对这种间接攻击加以重视,对这种不当的行为加以教育、引导。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对儿童的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儿童期的攻击通常与当时和未来的学业问题相关联,攻击儿童缺乏有效的学习技能。另外,攻击性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孩子会对其避而远之。(3)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占50%,其他占50%1、生物因素(1)、遗传和气质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遗传特征和不同的气质,在出生后就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安静温顺,吃、睡都较有规律;有的孩子则爱哭闹,哭起来手脚乱动、脸红耳赤,吃、睡、大小便没有规律。后一种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出现精力旺盛、活动量大和易冲动的特点,可能发展成为较强的攻击性。(2)、生物机制的影响。注意缺损多动障碍,缺乏对惩罚性刺激做出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等。一般来说,多动症的孩子较有可能具有攻击性行为。2、家庭因素在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的50%中又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作用所致。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在儿童攻击倾向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家长专断的管理方法,或溺爱纵容的方式,都容易培养出高攻击性儿童。3、同伴因素一般来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是直接指向同伴而不是成人,而遭受攻击的那个幼儿的反应却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对方也“以牙还牙”,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后就不太敢再侵犯对方;反之,如果对方哭了,退缩了,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胜利者”自居,以后对这个孩子可再度侵犯或欺侮。4、教师因素当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对攻击儿童的态度对攻击儿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缄默型和孤立型的教师都会强化攻击性,并会感染其他学生,使这种攻击性行为得到蔓延。反之,教师若及时阻止并批评这种攻击行为及攻击者的话,就会弱化攻击性。5、环境因素与成人相比,小学生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各种媒体中大量的暴力信息,很可能诱发并助长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如电视暴力、电子游戏、武打图书等,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研究者通过短期的控制实验和长期的跟踪实验,证实了这种观点。在控制实验中,让两组实验者观看了暴力节目和非暴力节目片段,然后提供他们所谓的电击别人的机会。结果发现观看暴力节目的被试比观看非暴力节目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在长期跟踪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被试童年时观看的暴力节目的数量讷讷感很好的预测他们成人后的攻击行为,即在统计时控制了儿童最初的攻击性水平,这种相关也依然显著。

1、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答: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而教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内涵。这里主要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

第13 页

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其次、家庭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好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学理科搞思辩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第三、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 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在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在物欲横流、贪利成风、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孩子贪利自私;孩子言语粗俗,懒惰,放任、不懂礼貌、嫉妒。因此,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分析解剖其丑恶现象,去认真阅读理解社会这部错综复杂的教科书,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批判力、自我教育力,学会自动筛选过滤社会信息,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树立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道德观念。坚守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财不占,取财有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信念。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第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 1、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短处,因而产生骄傲情绪,瞧不起别人。这时,做家长的就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2、让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母)子(女)情、师生情,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以及朦胧的恋情等,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3、让孩子把握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由于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许多额外的烦恼和冲突,而且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爱,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这时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自己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快乐”。这是培养孩子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 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

第14 页

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成长。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孩子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利益受损而迁怒别人,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多想自己的不是。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第五、父母应关心重视 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孩子在1-3岁前,父母关爱有加,这阶段可任其发展。宝宝如偏爱某些玩具,可让其在玩中学。对宝宝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放手,鼓励宝宝的第一次“我自己来”;逐渐训练他从地上拣起小东西、取报纸、拿拖鞋,玩完后收拾玩具、帮助喂养小动物,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折叠围巾,把定量东西放进不同碗里,用小扫把扫地,收拾扫帚和垃圾箱;慢慢学会拖小块地,整理杂志、沙发垫,刷牙、洗脸、穿衣、脱衣,擦掉家具上的灰尘,倒空小垃圾箱,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衣服从甩干机中取出,把一堆堆衣服运到房间里,叠衣服,起床时叠好被子等行为。2-5岁时 ,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发展。这阶段应引导、限制发展,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早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书。从小爱书的孩子会更专注,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教育孩子爱书,就等于交给了孩子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婴幼儿时期 ,多给孩子买一些内容多样化小人书,订阅一些涉及范围广的婴幼儿报刊,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先让孩子自己看一看,能翻多少翻多少,能看多少看多少,不必强求。这阶段应引导孩子怎样看,看哪些。并且诱导孩子讲小故事、唱儿歌,动手填图、手工制作, 小测验、背浅显的诗歌,不一定非要知道全部意义,重在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要从小鼓励孩子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经常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开阔孩子视野:常常带孩子到外面去接受新事物,增长见识;锻炼孩子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让孩子组织语言,进行复述,随时随地讲,而且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发音清晰。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情绪:要求孩子答简单的问题,并且做到有问必答,决不敷衍。培养提高观察能力:有时父母可以故意做一些违反常理的小事,让孩子来纠正。不浪费幼儿智力:当幼儿咿呀学语时,就教他语言规范,比如不要把小猫说成“小猫猫”等等。 重视孩子的小学阶段。此时重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健时期。一个孩子知识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在小学。如果 失去了孩子小学阶段应学的知识,就等于失去了孩子的未来。饭是一口口吃的,孩子是一步步成长的,功课也是慢慢落下来的。一二年级,差距不明显,即使期末考试差了几分,一般家长也只认为是孩子马虎了,并不是没学好。他们想:那么简单的题还能不会吗?几加几的问题怎么不会呢?忘了进位,只是马虎了而已。但是,马虎的不仅是孩子,还包括父母本身。因为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其实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是父母马虎而失察造成的。小学的三四年级,又是整个小学时期最关键的阶段。这时候,数学多了四则运算和正负数知识、,语文多了作文和阅读,而且难度加大了,如果马虎的毛病没克服,旧病未除,新病又加,孩子的功课便容易越落越多,新课旧课交错在一起,补起来出现了困难,往往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在马虎和不马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习惯面前,已经在小学阶段慢慢地养成了,再想扭转,恐怕要花费非常的力气。关心孩子的中学阶段。初中阶段重在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孩子学习方法的关健时期;高中阶段重在学习方法的培养,也是培养能力的关健期。可是这时父母已经无暇顾及或者没有能力关心孩子的学习了,那么这时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且坚持督促他们的学习,这是当父母的能做到的。好成绩和好心态哪个重要?并且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以有好的心态做保证。书读得再多还不如有个健康的心理,所以当父母的在这时不要有片面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这一阶段,多数孩子已离开家庭,过着独立的学习生活。这时家长重视情感培养,多关爱交流,在交流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让孩子大胆、有个性、有主见、有正义感,对于学习,孩子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不拿第一也不要紧。“学习是一辈子的过程,可慢慢来。”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苦事、难事做起,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培养他们经历挫折、忍受磨难的毅力,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俗话说:“父母有爱心,孩子才有孝心。”这是天底下的至理。如果用我们的爱给孩子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为有用之才。

8、什么是“师源性心理伤害”?举例加以分析: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是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减少和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迫在眉睫。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据加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所做的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显示: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而目前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往往停留在从书本到书本的阶段,对教师形成健康人格的指导意义并不大,许多老师自己就没有意识到本身有心理健康保护的必要。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随机抽取了全市的几十所中小学,对400多名学生就“我喜欢的/不喜欢的老师的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数十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知识面

第15 页

广、有过硬的基本功、上课负责、处理问题公平、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沟通等被列为学生喜欢的行为,而打人、骂人、说脏话、扔粉笔头、对学生不礼貌;知识面窄、讲课死板、上课枯燥无味;对工作不负责;太严肃、厉害、脾气大;偏心、不讲道理等等被列为学生不喜欢的行为。正是这些不被学生喜欢的行为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即师源性心理伤害。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然而,由于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因此变得复杂。教师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源于工作和生活中遭受挫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尊重需要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远远得不到满足。虽然教师的地位在现在已经是大为改善,但在许多地区,教师仍然被认为是“不产生社会效益”的群体,没有经济地位、没有社会地位,当然更谈不上什么尊重。二是成就需要受挫。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较重,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受限制,而且教师劳动成果显示的周期较长,就某一地区的实例来看,并不想理论家所分析的那样显而易见。有些人对教师的劳动缺乏认同感甚至采取排斥态度,而相当数量的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也没有成就感,并不以教师这个职业为荣。三是公平需要受挫。目前我国的分配制度仍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随着各行业收入差距的加大,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学校工资待遇差距的加大,教师繁重的工作与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冲突,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城市,教师工资拖欠现象有时十分突出等现实让教师在“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标准面前压抑、困惑。四是人际交往受挫。教师的社交范围较为狭窄,社交能力与社交活动需要不相适应,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定势。社会上许多人觉得教师不识人间烟火,幼稚可笑,而且教师一般没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对许多人来说“可利用价值”不大。这就造成教师成为相对受人“冷落” 的社会群体。五是生存需要受挫,有些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比较严重,维持生计的报酬难以得到保证。从工作特性来看,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应带有创造性、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处于超负荷状态中。教学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往往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进而会导致一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教师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和生理需求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果他们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生理节律等无法及时得到疏导,久而久之,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此外,过重的工作压力也是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在信息时代,“大教育”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学校教育以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校园内学生伤害教师的事件增多现象,这固然存在有些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导致的结果,但是现有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过于周到的照顾,社会角色错位,教师成了校园暴力新的受害者,不得不面临道义上的育人和法律上的平等的两难抉择。此外,教育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对不少教师又是一个新的挑战。随着社会对教师健康问题的重视,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会得到改变。总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种严重影响师生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应

1.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创造力辅导?一、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现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和尝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开展争论,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要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创造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单纯的知识获得走向包括创新意识在内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创造力。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科特点和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为了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学习,托兰斯等提出了有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的诸种方式:(1)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继续探索的可能;(2)让学生自编故事,自设问题,并自行想象、解决,给其锻炼思维的机会;(3)让儿童大胆提问,不仅向教师提问,而且要鼓励儿童的互问互答,激发儿童对问题的主动探索并且给其表现和交流的机会,以达到彼此激发的目的。二、尊重儿童个性,培养创造人格。创造性儿童往往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也是其创造性的一种表现。亨特(Hunt)的有关研究表明,创造性儿童有三大个性特征。(1)活跃。他们活泼乐观,热情坦率,富于探索精神,自信心强,有时甚至过于自信。(2)独立性强。他们善于独立行事,敢于弃旧图新,且对独立有强烈的需要;有时这种独立性也表现为对教师的统一要求缺乏热情,行为不大合群等。(3)情感丰富。他们兴趣广泛,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创造充满热情,争强好胜,但有时又因精力过剩而表现出顽皮、淘气等行为特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磊爱护儿童的创造热情,尊重和培养他们的首创精神。要培养他们的坚持性、自信心、大胆、灵活、自主、富有责任感,要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富于想象、勤于思考、兴趣广泛、有强烈的好奇心、敢于冒险、愿意尝试、不怕困难等创造个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性思维成分中,发散思维是最重要的成分,其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对于创造活动来说是极为关键的。发散思维的训练更多地应结合教学来进行,如语文中词的联想、数学中的不同演算方法、自然课中物品的新用途等。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另一重要途径。与直觉思维有关的主要因素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的积极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1)引导小学

第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