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15c86776c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2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少保,官职名。②东都:指洛阳。③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 B. 是欺之也/则是无信 C. 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D. 不尔/尊君在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 者 求 见 元 方 因 告 其 人 曰 此 宅 子 甚 好 但 无 出 水 处 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B是:这是。C言:话/认为。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

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对选项要逐项理解比较,仔细分析辨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句的意思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对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要准确地概括。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候袁公________

②强者绥之以德________ ③何所履行________ ④孤法卿父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孤 往 者 尝 为 邺 令 正 行 此 事 不 知 卿 家 君 法 孤 孤 法 卿 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1)拜访,问候;安,安抚;实践,做;效法,仿效 (2)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3)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4)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候:动词,拜访,问候;绥:动词安,安抚;履行:动词,实践,做;法:效法,仿效。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翻译是: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据此断句为: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首先确定得分点,采分点一般为实词、重点虚词,句式。实词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句式包括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同时注意上下文,强调关注语境,在基本明确大意的前提下,正确运用方法翻译。注意“绥、德、抚、仁”等字要准确解释。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在于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言外之意就是: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故答案为:(1)拜访,问候;安,安抚;实践,做;效法,仿效。(2)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3)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4)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明显是两个分句,根据句意可准确断句。(主谓结构)孤往者尝为邺(yè)令/(省略主语)正行此事/

(省略句)不知卿家君法孤/(并列问句)孤法卿父?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绥之以德:用德行去安抚;抚之以仁:用仁慈去安抚。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主要是借孔子周公的事例,证明家君和袁公之间都没有互相效仿。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 , 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① , 赐其舍人②卮酒③。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②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③卮(zhī)酒:一杯酒。④相谓:互相商议。⑤且:将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数人饮之不足________ ②乃左手持卮________ ③遂饮其酒________ ④终亡其酒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够 ;拿,端 ;于是,就 ;丢失,失去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

下文理解词义。足:形容词, 够;持:动词,拿,端;遂:连词,于是,就;亡:动词, 丢失,失去。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关键词:固、子、安。句意: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本题考查归纳寓意和道理。这个故事演变成成语画蛇添足,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1)① 够;② 拿,端;③于是,就; ④ 丢失,失去;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难点词:足、遂。亡:动词,古今异义词, 丢失,失去。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之”:代词,代指“蛇”;固:本来;子:你;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为之足:给他画上脚。 (3)本题考查归纳寓意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并要注意结论性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成语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与丘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魏文侯守信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①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②焉之:到什么地方去?焉:哪里。 (1)下面各组划线词意义相同的是( ) A. 过中不至 尊君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