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正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永正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058951155270722192ef761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土壤以黑垆土、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蓄水保肥能力强,宜于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5%,土壤有机质含量1.1%左右,全氮0.065-0.1%,全磷0.04%-0.05%,速效磷4-8PPm,全钾1-1.5%,速效钾120-160 PPm,PH值7.5-8。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垂直渗透能力强,保肥贮水。但各元素含量比例不尽合理,需要根据测定结果及不同作物需要,进行配方施肥。

2.1.4水资源

地下水属泾河水系,水质良好;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夏秋过量,冬春不足,冬春干旱严重,需补充灌溉。

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地处县城西南部,有耕地0.86万亩,以塬地为主。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紫苏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以苹果、烤烟为主。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种植结构以传统的粮食作物向经济型、效益型转变,苹果、烤烟已成为项目区特色支柱产业。

2.1.6自然灾害

项目区无霜期较短,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特别是春旱、干热风、沙尘暴在春季发生较为频繁。春季发生日数约为18-36天,对农作物生长及春播造成影响。另外,倒春寒天气和晚霜对农作物危害也较大,特别对苹果、梨等果树开花和蔬菜栽植危害较大。

5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及劳力

项目区涉及永正乡2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1264户,5898人。

2.2.2土地利用

项目区由于区位处于劣势,加之农户住宅布局不合理,重点农田不够整齐,致使大面积农田参差不齐,地块形式多样,耕作方向不一,土地利用率不高,不利于机械化耕作。2010年,区内主要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苹果、烤烟为主。

2.1.3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低,但农民科技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日益增强,生产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正在大大改善。项目区内农业结构调整正在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生产正在向效益化方向发展。

2.2.4地方财政收入及农民收入

200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当年价)87340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 44310万元(90不变价);全县财政收入41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7元;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8939.7万公斤,农民人均产粮371.1公斤。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已形成县、乡、村、组四级科技服务网络。

2009年,永正乡国民生产总值8100万元,财政收入411.75万

6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80元,人均产粮388公斤。南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083元,人均产粮236公斤;友好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170元,人均产粮234公斤

2.3基础设施

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项目区现有机井5眼,其中2眼年久失修,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2眼勉强运行,1眼已经报废。

2.3.2田间工程现状

近年来,永正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但农田道路宽度及平整度仍相对较差。

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内现有农用机械80多台(套),主要是播种机、深松机和其它小型农业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85%。

2.3.4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备,农田道路弯曲不平,不便于机械化操作。固定电话入户率达到60%以上,电视收视率达到97%。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7

农业基础条件差。项目区耕地土质差、肥力低,中低产田分布广、面积大,占耕地面积的85%以上,属旱薄型。加上多年利用上的重用轻养,长期重氮、轻磷、薄钾,重化肥、轻有机肥,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已出现肥力下降现象,农业生产能力低而不稳。

农田道路不能适应机械化作业需要。农田道路规划杂乱无章,多依托进村人行便道,硬化措施少,晴通雨阻,路面窄而不平,严重影响机械化作业。

水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制约农作物持续增产。项目区内水利设施量少、质差,不能满足项目区内人、畜饮用及灌溉用水的需要。

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项目区田间无林网,加之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洪水经常冲刷农田,致使农田跑水、跑土、跑肥现象严重。

新技术利用率低。项目区集约化程度低,以传统的粗放耕作方式为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利用较少。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土地利用率低,改造中低产田势在必行。项目区耕地0.86万亩(其中山地0.36万亩,塬地 0.5万亩),单位面积产出率低,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科学施肥水平低,粮食单产多年徘徊不前,粮食平均亩产仅220多公斤,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大面积属于中低产田。要提高土地出产率,必须从增强土地肥力入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布局,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土地投入不足,改造中低产田势在必行。项目区群众以传统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