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寺庙大全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上海寺庙大全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042b52d453610661ed9f461

徐汇区

14. 龙华寺

龙华寺位于徐汇区龙华镇北,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相传三国时,东吴孙权于赤乌五年(公元242年)为孝敬其母而建造,并按佛经中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佛的记载而名。几经修复,如今已恢复旧观。龙华塔位于龙华寺前,相传初建于赤乌十年(公元247),为7层的砖木宝塔,通体金黄,基础部分为宋朝流传下来的原物。龙华塔是上海地区保存得最好的古塔之一。 现在的龙华寺建于清光绪年间,在宋代的基础上维修而成,基本保持了宋代佛教禅宗的伽蓝七堂制原貌,是一组较完整的寺庙建筑群。寺内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间的经书、金印、佛像等。 龙华寺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佛像庄严凝重。这里的佛像有两处与众不同。

一是因为龙华寺为弥勒道场,有两尊弥勒塑像,天王殿供的是弥勒的菩萨像,弥勒殿供的是化身像,俗称“布袋和尚”。

二是大雄宝殿,其他寺院大殿主尊两侧,或是宣传佛法的“十八罗汉”,或是保护佛法的“二十诸天”,而龙华寺大殿内,罗汉和诸天济济一堂。

现存龙华塔为楼阁式七层八面砖木宝塔,高40.4米,塔体橙黄,刹杆高耸,其砖身和基础部分,系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建造时的原物。宝塔各层均飞檐曲栏,姿态雄伟美观,为上海地区至今保存最完美的古塔之一。龙华寺的天王殿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 “龙华晚钟”为明清时期“沪上八景”之一。藏经楼上收藏着各种版本的大藏经,佛教经籍及各种珍贵文物。

从1991年起,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龙华寺举行的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这一活动已经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级旅游项目之一。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 门票价格:10元(香期除外)

上海寺庙大全

17

闸北区

15. 宝华寺

宝华寺,原座落于上海市闸北区彭浦镇少年村路南侧。创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到了本世纪初,宝华寺的殿宇早已坍毁,仅存西偏禅房数椽及寺基。一九二一年,上海惠生慈善社施资重建宝华寺,为此还置田近百亩。数年后,大殿、山门等得以重建,寺内佛像重塑一新。重建后的宝华寺门外多了一座宽大平坦的石板桥—惠济桥,桥跨走马塘,使进寺礼佛的香客得到了方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寺院的殿后新造一个“诉然亭”,并为寺院配造了放生池和放生场;同时设立了惠济医院、养老院、惠生助产学校分校、昌明小学等社会慈善教育机构。由此,宝华寺不仅得以重建,而且在其格局和功能中,融入了都市佛教的入世、济世气息。当时,寺内有出家僧人二三百人,加之齐全的设施和完备的功能,使宝华寺成为沪上一座颇具影响的大丛林。但是,道场却在一九三七年的“八·一三”中,被日本军国主义的战火毁坏,在这场兵罹中,宝华寺仅存大殿。抗战胜利后,当时主持上海临时联合救济会总干事的赵朴老和陆梅僧等居士,在宝华寺的废墟上创办上海“少年村”。少年村以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为本,以收容、教育流浪儿童为任务,以培养、造就民族有用之才为宗旨。少年村的主要负责人是赵朴老。同时,得到了宋庆龄女士以及由她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大量援助和支持。少年村的许多儿童,在朴老等呕心沥血的抚育培养下,毕业后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一九五一年四月,少年村由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接管,并入上海儿童福利会。

地址:上海市闸北区高平路1000号

上海寺庙大全

18

宝山区

16. 宝山净寺

该寺始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原为唐氏别墅,其后裔改为佛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真武阁。道光初年再修殿堂。咸丰十一年(1879年)毁于战争,仅存真武阁。光绪五年(1879年)至二十五年重建山门,朝房、大殿、祖堂、塔院,改建真武阁为正殿,并改名玉皇宫。“文革”期间被工厂占用。1988年4月落实政策后大修。于1989后1月15日开光,改称梵王宫,1993年4月15日更名为“宝山寺”。1994年9月20日又定名为“宝山净寺”。现占地面积已扩至17.3亩,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罗溪路,罗溪花苑以西约50米

17. 太平禅寺

太平禅寺座落于顾村镇盛宅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1998年12月,太平禅寺初步修复。2004年7月,经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准,正式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之一。2005年底,寺庙进行整修、重建。重建后的太平禅寺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佛像庄严凝重。禅寺共占地11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作为佛教寺院建筑,太平禅寺体现了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展示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地址:顾村镇盛宅一村

上海寺庙大全

19

18. 永福庵

永福庵创建于乾隆26年(1761年),创建人不详,《宝山县志》(1989年版)没有永福庵条目。《光绪宝山县志》、《民国宝山县志》、《民国宝山县续志》、《民国宝山县再续志》、《民国宝山县新志备稿》也没有记载。

永福庵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禅房等主要建筑物。建庵时,使用的过渡房仍然保留庵内,保持原状,并供奉着明德师太的遗像。

上海境内,近代史志有永福庵记载的有三条,分别在《光绪重修华亭县志》、《民国崇明县志》、《民国青浦县志》;有永福寺记载的有四条,分别是《民国南汇县续志》、《光绪松江府续志》、《光绪重修华亭县志》、《光绪重修奉贤县志》,是否与宝山的永福庵有关联,有待考证。

宝山永福庵旧址位于上海宝山区南陈路陈太路(现改名为锦秋路)丁字路口西侧。据宝山区文物管理所的资料记载:原永福庵规模较大,东西由小河东延伸至南陈路中央(陈太路、南陈路加宽,永福庵缩小),南北由北边的陈太路延至南面的葑塘村。原占地面积6亩,庵有厢房2间,大雄宝殿等5间。建筑面积350平方米。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被封,1996年2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内有古石碑1块,庵占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文革”开始,庵中的红木佛像、法器被付之一炬,永福庵的房屋被生产队改作仓库和工场。1996年2月经政府批准永福庵重新开放,举办佛事活动,原班人马来自保清寺,明德师太担任主持。

《光绪宝山县志》记载:“保淸寺(法界寺北宋湻祐間建眀永樂二年僧法顒重建國朝乾隆間火災僅存禪院咸豐十年燬於兵同治四年僧雪凡募建數楹)。”

永福庵旧址,规模小于新址,前为大殿,后为僧职人员寝室,中间为一庭院。大殿两侧挂有明旸法师的题字:“觉心清净原无染 慧桃恒开功德花”。庭院东北角落竖立着一通石碑,高 144厘米(露出地面);宽82.5厘米;厚度为25厘米。碑石材质较差,风化严重,“奉宪禁约碑”五字为篆体,非常清晰;碑文为隶书,绝大部分碑文模糊不清。

永福庵为佛教信众和游客免费提供翻阅甚至可以带走的佛书。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永福庵内建筑宏伟壮观,金壁辉煌,主体三厢, 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中座为大雄宝殿。天王殿东侧。保留了建庵时,使用的过渡房。永福庵是笔者所见的最大的庵堂。

上海寺庙大全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