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02a8c3f49649b6649d7479b

蚌埠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玲(1996)对3.5岁到5.5岁的幼儿进行的分享水平测试,幼儿自身所具有的分享物品数量与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有着一定的关系,分享物品的数量越多,幼儿更倾向于进行分享行为;王美芳(1997)利用自然观察的方式,发现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进行分享行为的也就越频繁。丁霞(2012)针对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进行相关培养研究,认为中班幼儿在分享意识和行为上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很多国内的学者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如李德显(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幼儿3岁时女孩的分享意识要优于男孩,杨爱莲(2004)也有类似的研究。高畅,单宝顺(2015)同样针对中班幼儿分享认知以及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结果表明中班幼儿在分享技巧上不足,分享时过分情调互惠,因此提出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如注重行为体验、精神分享、分享技能传授、激发分享行为等。

综合国内外对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研究表明,幼儿分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享行为上,对于分享意识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此外,在针对幼儿分享行为性别差异上的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未来对于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也应该更倾向于实践性,提供切实可行的促进幼儿分享过程,促使幼儿相互沟通、支持,从而弥补教育中的缺陷之处。 (二)概念界定 1.分享

“分享”在《汉语大词典》中的定义为个体与他人共同进行使用和享受,而在商务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分享”的定义解释为与他人分着享受,享受的内容可以是欢乐、幸福,也可以是好处、益处等。该定义更侧重于幸福和欢乐等精神上的分享,对“好处”的揭示则是对人或者事物有利的因素以及使人所得而得到满意的事物。因此,可以将分享的概念认定为个体与他人共同享受,享受的内容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2.幼儿分享行为

幼儿分享的产生必定伴随着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所谓幼儿分享行为,指的就是幼儿分享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关键形式。幼儿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让他人使用和享受,或者是将所拥有的东西赠送给他人,亦或是将自己所感受的幸福和欢乐分享给他人,这些行为都属于幼儿分享行为。换言之,也就是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和享受的欢乐幸福与他人共同使

3

蚌埠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用或者享受。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在于让自己与他人都分享到拥有着的资源和心情,从而让自己与他人都从中获取益处。由于幼儿分享在内容上不仅包括物质上,还包括精神上的,所以,幼儿分享行为不仅包括了物质的分享行为,还包括了精神和情感的分享行为。然而,在实际的幼儿园观察中很难注意到幼儿的情感分享行为,它与物质分享行为存在一定相似性,而且为了更好地观察幼儿的分享行为,因此本文仅对幼儿的物质上的分享行为加以观察和分析。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与问题

(一)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

目前,社会各界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研究日益关注,力求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首先,幼儿分享行为的年龄差异。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大,尤其身处分享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独占”现象的趋势在不断降低。这是因为幼儿在年龄的增长下,智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除此之外,幼儿的道德水平、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等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幼儿在成长中越来越会感受到,“独占”这种利己性的行为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幼儿自身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另外,还有研究表明3岁到5岁的幼儿,他们的分享行为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一般来说,3岁幼儿在心智上成熟度不高,分享意识不足,同时也毫无分享技巧可言,社交能力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分享意识提高,分享行为日益增多。而5岁的幼儿除了拥有成为成熟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同时他们也拥有了成熟的物品拥有观,对于分享的对象也有自己的判断,此时的幼儿更倾向于向特定的对象实施分享行为;其次,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通过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幼儿普遍存在分享意识不足的现象,导致“独占”现象较多,但是由于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幼儿的这种“独占”的分享行为的出现比率逐渐降低。还有很多低龄幼儿智力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从而出现认为自我的分享行为是正确的现象。总而言之,整体上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状况还是非常乐观的,通过教师的鼓励以及引导,幼儿同伴之间的帮助,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效果日益良好。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不仅与年龄有关,还与幼儿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所以,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该以正面引导为主要方式,从而减少批评式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

蚌埠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二)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独占现象普遍,分享意识不足

通过笔者对幼儿园中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结果发现其中小红在玩玩具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独占”行为较为明显,尤其是幼儿所喜欢的玩具,这种“独占”行为的表现力更为显著。有各别的幼儿将玩具放在手中不愿意放下,而且对于幼儿同伴的东西却还总是想夺过来自己玩,一旦玩具拿不到,便会一直哭闹,有时甚至还会采用抢夺得方式处理问题。

情境1:幼儿园分享日活动开始的时候,很多幼儿都拿出了自己带来的玩具,但是没过一会就出现了幼儿间的争吵声,刚开始,仅仅是询问要求交换玩具的请求,得到另一个同伴的拒绝后,便出现了争吵,最后出现了抢夺的场景,被抢夺的幼儿没有抢回自己的玩具,伤心地哭着,嘴里还说着:“这是我的玩具,你快还给我”。

情境2:教师组织幼儿课外活动时,有些幼儿开始吃零食,其中小刚表现出非常的不自然,紧紧护住自己的书包,想吃的时候就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吃,并且还对其他的小朋友们说:“这都是我妈妈给我的准备的好吃的,都是我爱吃的,我要吃的饱饱的。”紧接着,教师问:“你吃饱了的时候,吃的东西还能那么多,怎么办呢?”此时,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等我饿的时候再吃,到时候就能吃完了。”然而这个孩子对于别人分享给他的食品,他都会欣然接受。

从上述情境1和情境2中,不难看出,幼儿对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事物的“独占”意识很强,对于其他幼儿同伴的东西或者是事物也有很大的占有欲望,并且对于别人的馈赠,乐意接受。这两名幼儿在访谈中都说到愿意与人分享,但是实际上遇到喜欢的东西和事物并不愿意分享,甚至出现了抵触行为,使得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分享意识不相符合。究其原因就是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不高,导致此时幼儿的分享认知不全面。大部分的幼儿分享意识不足,当询问他们为何不愿意分享时,回答多数为“不知道”。因此,幼儿的社会道德体系还未全面建立起来,进而导致分享意识的缺乏。一旦幼儿遇到喜爱程度的差异时,就会更倾向于实现自己的需求,此时就会产生“独占”的现象。 2. 分享技巧欠缺,社交能力不足

笔者进行了两个情境的调查,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幼儿愿意去分享自己的东

5

蚌埠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西或者食物,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分享,有时还会出现幼儿之间的不愉快。

情境3:小明带来了自己的玩具车,并且告诉老师这是带来和其他同伴一起来晚的,但是玩具带来当天,很多小朋友都想玩,但是小明只准让他们看,却不准他们去触摸,后来经过老师的劝导,小明才和其中一个小朋友交换了玩具。

情境4:小阳带来自己特别心爱的浣熊,同样也告诉老师这是带来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但是实际上,小阳和自己的小伙伴小亮的在玩耍时,小亮想玩她的小浣熊,但是被小阳拒绝了。此时,小雨主动提出:“我们将我们自己暂时不玩的娃娃给小亮玩吧”,然后小阳就、小亮、小雨等小伙伴一起玩起来了。

从上述情境3和情境4中都可以看出,小明和小阳都有分享物品的意愿,但是在实际的玩耍过程中,却提出各种原因去拒绝分享,从而导致与小伙伴的关系不太融洽。分析其一原因,可以认为是幼儿分享技巧的匮乏,其中小明虽然有分享的意识,但是却不知道该将玩具分享给谁,这么多小朋友,到底该给谁玩呢?还是就是小明不理解在分享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将会得到什么益处。而小阳的问题则是他同样也有分享意识,但是他在好朋友和一般朋友之间进行了抉择,小阳则更倾向于向好朋友进行分享。整体而言,小明和小阳都缺乏一定的分享技巧,经过教师和他人的指导和沟通,才完成了分享行为。 3. 分享重视互惠,重物质轻精神

中班幼儿对分享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对于分享的内涵还很难清晰的理解,所以,幼儿在与同伴进行分享的过程中较为重视互惠,同时也比较重视物质,认为如果同伴之间没有互惠,那么分享行为也很难做到。

情境5:在幼儿园举行秋游活动时,小青和小东之间总是偷偷说话,小青对小东说:“小城没有带好吃的东西,这下和小朋友分享的时候,他就吃不到东西了”,后来小城的家人把吃的东西送到之后,小青又说,“这下可以分享啦。”从这段对白中不难看出,由于小城没有带吃的东西,小青和小东就认为小城失去了食物分享的机会,并且认为和小朋友们分享就是互相交换,都可以吃到对方的东西。

由情境5中可以看出,在这些小朋友的认知里,分享必须建立在分享对象都具有物质基础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互换,这种互换过程才是分享。换言之,如果分享对象中,如果有其中一个幼儿没有可分享的东西,那么针对该幼儿的分享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