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ffc027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f

【解析】前四句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莺语”为听觉描写,“花满枝”为视觉描写。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写景顺序,使画面更有层次感,从风卷帷幔到绿草满池,“卷”和“通”这两个动词充满动态美。这四句一起写出蜀地生机盎然的春景,充满意趣。 【点评】这一题考察常见的写景角度,难度不大,需要同学从写景的层次(由高到低,又远及近),写景的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等角度全方位考虑。

11.诗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4分) 【解析】伤春:由题目可知

国家危难:由五六七八句可知,长安被困,但是援兵不至,国家陷入危亡之中。 年华已逝,报国无门:由“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可知,诗人此时鬓白泪垂,面对国家危难,爱莫能助,内心苦痛之情溢于言表。 兄弟分散离别之苦:由九、十句可知。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需要逐句分析,关注细节。在分析主人公情感时,同学们除了关注诗句本身,还要关注诗歌的标题和诗后的注释。这些地方往往包含了重要的信息而又容易被忽略。

1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妙处。(4分)

【解析】以景结情,含蓄蕴藉。通过巴山春静,伤长安之扰攘,以静衬动,以乐景衬哀情,“逶迤”一语双关,既写巴蜀与长安山高路远,也表现诗人于国家命运的有心无力,更加深沉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家危难内心的痛苦。

【点评】本题是一道赏析题,要明确写出手法和情感。难度中等,需要关注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以景物描写收尾的诗句我们都可以写上“以景结情,含蓄蕴藉”。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 (2)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3)乘骐骥以驰骋兮, !(屈原《离骚》) (4)陛下亦宜自谋, ,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5)观古今于须臾, 。(陆机《文赋》) (6)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7)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答案】(1)则孤陋而寡闻 (2)善假于物也 (3)来吾道夫先路 (4)以咨诹善道

(5)抚四海于一瞬 (6)此情可待成追忆 (7)惊涛拍岸 (8)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17题。

惜笛人语 钟晓阳

教我笛子的老师姓叶,男的,碰见他真是我的运气。

第一次上课,叶老师进来,拿什么敲我肩头一记,示意我跟他去。那一敲,定下了师生名分。那次我在笛子的尾端吊了一只玉佛,叶老师说:“很多人以为这两个穿绳孔是用来穿系饰物的,其实它们也有实际的用途。”虽然他没有说明系饰物是错的,我觉得极不好意思,第二次去就把小玉佛解下来了。

坐在对面,听他讲笛子的种种,觉得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出他为人的恬淡祥和。有魄力有冲劲的年轻人是待开的朝花,时辰到了不是开的,是爆的,一蓬蓬色彩浓浓的要染没周遭,急迫地要拥抱一切。像叶老师,是让岁月冲淡了的,根柢深厚,完全禁得起平淡的日子,不与众物争持。

我不是学笛子的天才。初学阶段,用气不得其法,胀得脸红脖子粗的,画成漫画是七窍喷烟。过了这一关,学吹高音。风门不得掌握,两唇磨擦,“噗兹”一声,擦出口水花。那一刻我难堪到极点,叶老师只是轻蹙眉尖,对着你不甚可救的样子笑一笑。不过,无论如何那小小隔音室里的笛声到底日益清顺了。反过来吹从前的曲谱,居然得心应手,也有余裕多用点感情,真是万分高兴。

又一次,上完了课,两人出来站在街上讲话。离了那隔音室,我竟觉生疏。几回早到了,在室外稍候,上一个学生出来,和他道声再会,他也应了。我这才发觉我从来没跟他说再见,他也就不讲。 在室内吹笛子,使人有英才错用之感。笛音撞墙碰壁,摔摔跌跌。如果它们都是活的,一定都变得焦头烂额。阳台上就不同,放生一般把笛音放出去,开朗广阔尽显出来了。晚间对面是熠熠灯火,市声沉淀而笛韵嘹亮,仿佛天籁,凡心一动落在红尘,从此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有风更好,笛声自身是风,飘到很远的地方,让人听了梦魂一惊,忽起辽远之思。日间也有日间的情调,望出去尽是密密匝匝的公寓洋房,马路上轿车一辆接一辆,遮阳伞像鲜艳夺目的花蘑菇,上坡的上坡,下坡的下坡。卖豆腐花的戴顶草帽腆着胖肚子一路吆喝上来。这时吹吹笛子,有一种人生在世的踏实感。不过笛子最好还是要在山头或草原上吹,最能领略它的春光明媚,春意剔透。 一曲“牧童短篇”,我最喜欢,叶老师以二胡替我伴奏。想想还是该由牧童来吹,牛背上一挫一荡,那样的悠闲。日出而出,日入而入,鸡鸣桑树颠,落霞赶炊烟,好像岁月也在那儿踱来踱去,老也不走。我是城市人,城市的悠闲是偶尔跳出来的休止符。总设法要把它消磨得值得回味,于是连那消磨的心情也是焦急的。我在这里吹,老师在一旁拉,光阴就匆匆地去了。

叶老师会演奏的管弦乐器至少有四种:笛子、扬琴、古筝、二胡。

箫笛比其它乐器与演奏者有更切身的关系,因为用的是气。声由气出,音由声出;不止精神,连整个身体都要投入。笛子音色清亮圆润,悠扬处绝伦无匹。凄伤之曲落到笛管中也带几分高扬,公然说与天下人知晓。箫则是万般情绪诉与自己听。一扇户牖,几家民房,都可以是箫声徘徊地。箫身长而孔疏,男子吹比较好,但必须有个深沉壮阔的背景。 扬琴也是男子的。每逢叶老师替我用扬琴伴奏,琤琤琮琮,纷纷繁繁,铿锵中轻盈可喜。许多东西要交代,但交代得有条不紊。古筝是女子的,人要素静,且要低眉垂睫,一派清简。一种凄婉处,万物皆沉静下来。二胡无论如何是男子的。箫笛是情绪多于故事,二胡则是说不尽的故事,拉来拉去拉不完。想象中拉二胡的该是个长方形脸,瘦、穷——至少不能太富裕,穿一袭浅灰夹袍,在露冷的小天井里,老榕树下,满地青白的月光像碾碎的玉。夜阑人静了,想起往事,真是唉唉唉三声唏嘘。

百般乐器,无论吹弹敲拨,皆不可有表演之心。此心一生,魔障即生,就算多精通也是不成大器的。惜笛人说惜笛话,有此两句:“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 14.简要概括文中叶老师的形象特点。(4分)

【解析】该题考查散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此类题目应从主要事件、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以及其他人物的侧面衬托或评价入手。老师委婉提醒“我”摘掉玉佛,表现其宽厚体贴;第三段直接描写其“恬淡祥和”、“不与众物争持”;“我”学笛“不甚可救”,叶老师只是“笑一笑”以及“没跟他说再见,他也就不讲”,表现其温和从容;叶老师为“我”伴奏《牧童短篇》表现其技艺高超;至少会四种乐器,表现其多才多艺;对萧笛等乐器的描写,侧面表现其内心充盈丰富;最后一段“不可有表演之心”,表现叶老师超然物外。【点评】本题为人物形象鉴赏,为常规考点,难度中等,注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从头梳理具体事例,得出形象特点,以免遗漏。 15.赏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解析】该题为散文语言赏析题,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表达(句式、词语、语言特色等)四方面来分析。划线句子为作者由“牧童短篇”引发的联想想象;一“挫”一“荡”,用词准确、生动,表现笛声的抑扬顿挫、宛转悠扬;“日出而出,日入而入,鸡鸣桑树颠,落霞赶炊烟”为整句,其他为散句,句子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句式整齐,错落有致;“踱来踱去”将岁月拟人化,生动形象。为读者展现了一幅 “牧童吹笛图”,写出了叶老师技艺高超,淡然雅致,以及对叶老师的感激、敬佩,对恬淡乡村生活的热爱。 【点评】本题为赏析表达特色题,为常规考点,难度中等,同学们要熟练掌握,注意答题规范。

16.倒数第二段关于扬琴等乐器的叙写有何作用?(4分)

【解析】该题属于语段作用题,考生应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方面来分析。内容方面,通过分析各种乐器,侧面表现人物形象:叶老师刚柔并济,平淡祥和,内心丰富等形象特点;结构上,与前文对萧笛的分析相照应,为结尾段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表达上,语言优美简洁,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吸引读者兴趣。 【点评】本题是句段作用题,难度中等偏低,注意分析要全面。

17.结合全文,探究文末“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的丰富意蕴(6分)

【解析】探究文末句子意蕴,分清句子的具体含义、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以及现实意义。该句出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意为“浑浑噩噩中突然间明白了红尘世事,心中豁然开朗,看穿了红尘滚滚,世事险恶,发现自己陷入迷障,心中凉意顿生”,抒发了作者对“乐器不可有表演之心”的感慨,通过刻画叶老师超然物外、不与众物争持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生态度的赞赏和提倡。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章的前提下体悟句子内涵,把握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0题。

医学的“混账”

王一方

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有些词语是需要进行一番甄别的,譬如“混帐”,本来意义是商务交往中的“帐目混杂”,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混帐”也变调了,逐渐演化成一个道德感、情绪感都很强的训斥语。其实,这世界是复杂的,许多事、许多学问都遵循“混沌”

的原则与规律行事,不会全是“小葱拌豆腐”,需要“王顾左右而言它”。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以会计、或审计的头脑处事,把“混帐”的眼光与多元的思维统统打倒。 无疑,人类认识自身的医学是复杂的,它的身份就有些“混沌”,医学是什么?一直是一个问题,是科学?是人学?在国人这里,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罗大众,都坚信医学是科学,只有“一小撮”人文学者认为医学也是人学,但在西方,“医学不是科学”的认知却是十分普遍的。或者可以折中一下,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基础医学是科学,临床医学更多的是技术与艺术,因此,诺贝尔奖的医科分项叫“生理学及医学奖”。

如果遵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传统与立场,医疗活动中的许多程序与内容是必须入“另册”的。譬如“病因”,科学的病因学必须是客观的,因果链条的演进关系是循证的、确凿的,统计数学的导入提升了医学群体研究、疾病一般规律的认知水平,但是无法突破“个体”医学研究的复杂性“高墙”,抵达“个体”人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包裹的“真理内核”。因此,许多情况下,尤其是个体疾病的因果分析都是推测性的、或然的、片面的。 现实的研究瓶颈是“脑科学”的精微奥秘至今迷雾重重,人类的躯体性,即生物学属性与灵魂性,即心理学、社会、人文属性无法在这里融会“并帐”,只能简单“混帐”。

病因学的“混帐”必然波及到治疗学,科学的治疗应该是针对真实病因的“靶心”处置,但无奈我们很多情况下,无法寻找到真实的、彻底的、完整的“靶心”,也就无法给出病因学治疗,而只能作发病学、症状学处理,甚至只能做泛化的准心理学治疗。心术不纯者更是为了提取药品奖励,把有用的,没用的,甚至有害的药品统统堆上去,开的不仅仅是学理上,更是良知上“混帐”的处方。

回顾一下近代医学的历史,检点一下自己的医疗行为:医学都干了些什么?都能干些什么?在美国有一个不知名的撒拉钠克湖,湖畔有一座医生的墓庐,墓碑上这样写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个墓志铭真实地表达了近二百年来人类医学与医疗的心态与姿态。

也许,仅仅从理论医学与伦理的层面来讨论有些“干涩”,我们可以回到鲜活的医疗生活中来“拉家常”。一个医师与病人共同的日常经验就是——疼痛。在临床上,疼痛是最普遍的主诉,最直接的求医动因,是底座最庞大的“冰山之尖”,因此疼痛治疗遭受的社会批评也最多,如“治标不治本”的症状学处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疗,其实,根子都在疼痛形成、表现的多元性、多样性、复杂性上。每一次疼痛的发生与演进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故事,都是一个心理、社会事件,甚至是一个精神事件,仅仅从生物学向度去解读是份内的,省事的,但是苍白的,也是片面的。许多临床大夫不愿意接受“混帐”的多元探究思维,而惯性地循着生物学还原论的思路继续“分帐”下去,一时恐怕也难以指责他们。不过,一旦脑壳里的秘密被破译,生物——心理——社会——人文的交换密码与机制找到,局面就会发生巨变,到那时,人类不仅可以轻松地疗治疼痛,还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认识生命、疾病、死亡,驾御自身的命运。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着眼于未来医学的远景,着眼于医学的“必然王国”境界,当下还应该有那么一些“混帐”的宽容和进取。

(选自《读书》2006年第2期,有删改。)

18.请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述思路能力。答题时,需要学生们先明确文本每段的大意,然后对文本进行分层,分层之后再去概括每层的内容,然后用关联词将各层层意连接起来。通读文章,本文可以划分为四层。第一层,第一节,提出“混账”的概念,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