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内科诊疗指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肾病内科诊疗指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fb29afd6529647d26285235

三、诊断要点:糖尿病史10年以上(2型糖尿病可不典型),出现肾脏损害者,并能排除其他原发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不典型者可通过肾穿刺病理检查确定。

(一)早期糖尿病肾病:可通过定期尿检确定(6个月内测定3次尿白蛋白排泄率,每次间隔不少于1个月。如果有2次数值在20—200ug/min(30—300mg/24h)之间,排除其他引起尿白蛋白增多的原因即可诊断。

(二)临床糖尿病肾病: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尿常规检查蛋白阳性(尿总蛋白排出量在0.5g/24h以上,或尿白蛋白排泄量>200μg/min)即可诊断。但要除外其它慢性肾脏疾患、心力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病因导致的蛋白尿。 (三)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水肿、高血压明显,并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低、氮质血症。

【鉴别诊断】

与原发性及其它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鉴别,必要时进行肾活检。 【治疗原则】

严格控制血糖,尽可能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积极控制血压,以防止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并延缓肾功能下降的速度;肾功能衰竭后可行透析和肾移植等替代治疗。

一、严格控制血糖:在糖尿病早期严格控制血糖,l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用口服降糖药或/和胰岛素强化治疗(具体方法参考糖尿病治疗)。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可延缓甚至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控制高血压:有效的降压治疗可以减慢肾病的发展,减少尿白蛋白排泄量。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降血压首选ACEI及ARB,效果不佳时可加用CCB、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或血管扩张剂(具体参考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治疗)。

三、降低尿蛋白:适当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数量(0.8g/kg·d),以减轻三高状态,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已有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需控制蛋白质摄人为0.6g/kg·d以下。ACEI和ARB有明确的减轻蛋白尿效果。

四、透析治疗和肾移植:一旦出现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或肾移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糖尿病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应早期透析,有移植条件的选择尽早进行肾移植或胰一肾联合移植。

17

第五节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MM)肾脏病变,属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的肾损害。肾损害

的部位可为肾小球或/及肾小管间质。病因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 【临床表现】 一、肾外表现:

1.血液系统:贫血、出血倾向:常见鼻衄及牙龈出血,也可有皮下出血点、紫斑、淤斑。高粘滞血症:头昏、眩晕、眼花、耳鸣、手指麻木,甚至意识障碍。冷球蛋白血症:雷诺现象、指端坏死

2.骨骼系统:骨痛及受损部位骨压痛:出现较早,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甚至可出现因骨质破坏引起的截瘫和神经根损伤症状。可触及串珠样结节。 3.其他: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相应的组织浸润表现

二、肾脏表现:约半数病人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而后出现骨髓损害及贫血等表现。肾脏表现可分为如下几型:

1.蛋白尿型:常为早期表现.易误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或隐匿性肾炎。尿中蛋白可多可少。

2.肾小管功能不全型:又称骨髓瘤管型肾病,表现为氨基酸尿、葡萄糖尿、磷酸盐尿、碳酸盐尿及小分子蛋白尿,同时伴肾小管酸中毒和抗利尿激素对抗性多尿。甚至可发生肾性佝偻病、骨质疏松及低血钾。

3.肾病综合征型:较少见,若出现典型的肾病综合征样表现,常伴有肾淀粉样变。

4.急性肾功能衰竭型:约有半数病人突然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5.慢性肾功能衰竭型:后期都会出现CRF,表现为肾性水肿、严重贫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多尿、夜尿增多等慢性尿毒症综合征。常无高血压或血压增高不明显。

三、辅助检查:少数病人的血液中出现大量的骨髓瘤细胞,后期可出现贫血。尿蛋白(+一++++),少数RBC(+),可出现管型。约半数患者尿中出现本周氏蛋白。X线骨片示凿孔样、虫蚀状或小囊状破坏性病灶,常见于骨盆、肋骨、颅骨及胸腰椎;常发生骨质疏松,以脊柱及骨盆多见;病理性骨折常发生于肋骨、脊柱和胸骨。

18

【诊断要点】

凡遇骨骼疼痛或贫血的中、老年病人,伴有血沉明显加快或高球蛋白血症时应高度疑诊。尤其是低分子蛋白尿、肾功能损害与贫血程度不一致、伴高钙血症或高尿酸血症者应高度怀疑MM。对可疑MM的患者进一步检查:

(一)蛋白电泳见到异常M带或尿中轻链蛋白持续阳性,同时伴有下列情况时则可确诊:

1.骨髓浆细胞异常增多>5%,且可排除慢性感染及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2.骨髓活检阳性。

3.有溶骨性损害灶并能排除其他恶性肿瘤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二)骨髓涂片浆细胞数>10%,并能见到原、幼浆细胞或浆细胞数>30%。 (三)血清蛋白电泳无M带,尿中亦未查出轻链蛋白,但有溶骨病变或触及包块者,伴下列表现之一:

1.骨髓浆细胞数>20%,能排除可引起浆细胞增多的其他疾病。 2.肿块活检有浆细胞浸润。 【鉴别诊断】

一、孤立性骨髓瘤:骨髓或软组织病理证实为浆细胞瘤,局限在1—2处;骨髓无浆细胞增生;血及尿中无M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正常;无贫血、无高钙血症、肾功能正常。

二、浆细胞白血病(参见浆细胞白血病)。 三、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参见淀粉样变性)。 【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并发症,保护肾功能。

一、化疗:MP BCP MZV MCP VACP常用MP方案(具体参见血液科骨髓瘤章节) 二、肾损害的防治

1.充分水化:大量饮水或补液.保持足够的尿量,已发生肾功能衰竭者补液需慎重。

2.防治尿酸性肾病:碱化尿液并给别嘌呤醇口服。

3.防治高钙血症:充分补水.促进钙从尿中排出;也可给予泼尼松60—lOOmg/d口服.或磷酸盐口服或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透析治疗。

19

第三章 肾小管、间质疾病

第一节 肾小管酸中毒

肾小管性酸中毒(RTA)是由于肾小管功能障碍,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一般认

为RTA分为4型:I型,远端型RTA(dATA);Ⅱ型进端型RTA(pRTA);Ⅲ型,混合型RTA;Ⅳ型.全远端型RTA。 【临床表现】

一、远端型RT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

1.为高氯性酸中毒,尿PH值常>6.0,血PH值降低,CL升高,但AG正常,尿液可滴定酸及铵盐明显减少。

2.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钙血症、高钙尿症,多有多尿、烦渴、多饮,常伴有尿路结石和肾钙化以及骨质疏松、骨软化,甚至病理性骨折。

二、近端型RTA:男性儿童多见,主要为高氯性酸中毒,尿PH值可<5.5,尿量增多,尿液碳酸氢盐排出量明显增多,尿液碳酸氢盐排出量明显增多,低钾血症,骨病。

三、混合型RTA:具有I型及Ⅱ型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表现,但更为严重;尿中碳酸氢盐排出量明显增多尿液可滴定酸及铵盐排出明显减少。

四、全远端RTA:主要为高血氯性酸中毒;持续性高钾血症尿中碳酸氢盐的排出量明显增加、尿铵与尿钾明显减少。 【诊断要点】

一、dRTA: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伴有低钾血症,尿中可滴定酸减少,尿PH>6.0即可诊断。轻型者可作氯化铵负荷试验(肝功能损害者可用氯化钙替代),实验后血PH或CO2CP下降,尿PH不能降到5.5以下有助诊断。

二、pRTA:继发性pRTA首先进行病因诊断。该病患者也可表现为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伴有低钾血症,尿PH常可达5.5或以下。轻型者可作碳酸氢盐重吸收试验,尿碳酸氢根排泄率>15%,则可诊断。 三、混合型RTA:dRTA和pRTA的临床表现共存。

四、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伴有持续性高钾血症可考虑全远端RTA。尿碳酸氢根排泄量增加,尿铵下降,血肾素和醛固酮含量下降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