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农业气象学复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d9ceda71ed9ad51f11df269

3.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⑴日变化:土表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向深层越小,白天吸热越多的地区和季节,向下传递的热量多,日变化消失层深。

⑵年变化:土壤的年变化随深层的增加而减小,随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一年地面太阳的辐射总量变化不大。 4.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哪些

土壤温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地面覆盖物、地形和天气条件 5.比较:水体与陆地温度的日变化

①水体:日变化中,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后2—3h。年变化中,水面温度极值出现的时间,深水湖和内海要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8月;最低温度出现在2—3月。水面温度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地面温度要小。

②陆地:白天日出后温度上升。12时,地面储存热量还在增加,地温继续升高到了午后一定时间以后,地表温度开始下降。13时地面温度最高。 9.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解释沙漠空气温度变化特点

在干燥的沙漠地区,因蒸发耗热少,白天和夏天温度高,温差大。 6.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各项的意义?土壤、空气与水的热量交换特点 ①R=P+B+LE R:辐射差额,为土壤吸收的净辐射热量 P:土壤和空气间的热交换量 B:土壤分子传热导通量

LE:水相变化时地表面得、失的热量

②特点:除分子热传导、辐射和对流外,还存在着平流、乱流和因水的相变而引起的热量转移形式。

7.如何判别大气静力稳定度(Ti为气块温度,T为周围温度) 当Ti>T则a>0,气块加速远离原来位置; 当Ti

应用:①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分析 ②作物引种的科学依据 ③农业气象预报服务

局限性:①积温学说的假定:其他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实际上是既复杂又综合的,另外,温度对发育进程的的影响也不完全是线性的。②环境因素的干扰:环境因子的差异自然会对积温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日较差、辐射的强弱等。③生物之间的差异: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会造成对环境反应的差异。④人为造成的误差:人为的影响主要有发育期的观察、温度资料的取得及计算上的误差等。

10.温度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植物的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植物的影响) ①三基本点的影响:植物、变温动物和微生物都是在某种适温下生命活动最为活跃,在最低,最高温度以外生物停止生长发育,但能维持生命。超出这范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死亡。②农业界限温度:其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2. 土壤蒸发的过程、影响因素及防止蒸发的方法

①过程:一种是蒸发直接发生在土壤表面,另一种是水分在土壤中某层次进行蒸发之后,水汽通过土壤的空隙到达表面逸出土表。 ②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结构。

③防止蒸发的方法:保持土壤有效水分,在土壤变干以前可以扒松表土,以切断毛细血管,以保持下层的土壤水分。为了进一步保持土壤水分,在表土扒松后,在进行镇压,将松土层压紧,又减少了表层的孔隙度。

3. 降水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①降水形成的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②过程:水汽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当云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

6.水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意义

(1)水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用大气相对湿度来衡量,75%-80%最适宜。 (2)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水是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水分起着植物体内养分和有机物质的输送作用。 (5)水分可调节植物的体温。

(6)水分能维持植物细胞及组织的紧张度,使植物各种生理活动得以正常开展。

4. 植物正常生长对空气湿度、降水的要求 1)空气湿度主要影响作物蒸腾速率。 2)土壤湿度影响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

5. 单一热力环流摸式的形成过程(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过程)

一、海陆风的形成过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高,因而形成局地环流,下层风由海风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面降温慢,海面气温高于陆地,产生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自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海风与陆风一天之内的风向交替形成海陆风。

二、山谷风的形成过程:在山区,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距地面较远,增温较快,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间辐射冷却,气温迅速降低,而同一高度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缓慢,于是山坡上的空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谷风与山风一天之内的风向交替形成山谷风。 8.季风的形成过程

在不同的地球表面中,海洋和陆地面积大,物理性质极不相同,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大陆温度变化快,海洋温度变化慢,同纬度地区冬季海洋比大陆温度高,夏季大陆比海洋温度高。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冬夏季的热力差异,从而形成季风。 9.三圈环流的形成,并解释赤道地区多雨,沙漠多分布在副热带地区的原因 (1) 三圈环流指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压。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2) 赤道两侧的气流是上升的,因而这里是地球上云、雨最多的地带。30°附近副热带地区的气流是下沉的,因而这一带少雨又干旱,多沙漠分布。 8.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各气团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1)变性西伯利亚气团。 (2)热带太平洋气团。 (3)热带大陆气团。 (4)季风气团。

9.锋的分类,各种锋面天气特征?

锋是指冷暖气流的交界地区,可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第一型冷锋:暖空气潮湿稳定,过境后,风雨交加,连续性降水。若暖空气不稳定,则出现雷阵雨天气。

第二型冷锋:夏半年,暖空气潮湿不稳定,往往乌云满天,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过境后,天气迅速转晴。冬半年,空气干燥,冷风过境后,出现大风天气。 暖锋:过境前,降水主要发生在雨层云内,多是连续性降水。过境后,降水停止,气温逐渐升高。

准静止锋:云区和降水区比暖锋更为宽广,降水强度比较小,但持续时间长,可造成绵绵细雨连日不止的天气。 6. 气旋、反气旋天气特征?

①反气旋的天气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气团性质和所在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在反气旋的中心附近,下沉气流强,天气晴朗。反气旋的外围往往有锋面存在,为阴雨天气。 ②气旋一般为坏天气,为阴雨天气。

7. 副热带高压的天气特征,及其活动和我国夏季天气的关系?

当副高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干旱,如长江流域7、8月份经常出现的高温酷暑和伏旱。当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出现异常时,往往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灾害。如1954、1991、1998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o~25°N,雨季长期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南亚高压是北半球夏季对流层上部最强大、最稳定的控制性环流系统,对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分布及亚洲天气都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