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新道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革命新道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bc35846336c1eb91a375db1

中国革命新道路

摘要: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革命战争,探索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新的革命道路的伟大创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 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创新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

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古老中国轰然坍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之道,但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没有能够取得成功。终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就将其视为理论与方法统一的世界观,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共产党创立后,即投入领导大革命运动和北伐战争。这时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对于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两个问题都有初步认识,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但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对外实行反苏、亲帝的政策,对内竭力维护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限制和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残酷地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专制政权。由于对革命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缺乏了解,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认识,对共产国际和联共中央的指导缺乏独立自主权,没能够抵御异常强大的反革命势力对党的进攻。这是党在大革命后期遭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时的中国革命面临选择,并且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俄国1917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1927年,这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

哪一条道路更适合中国?实践证明,后者是正确的。受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城市起义模式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城市,但我们要清晰地看到,虽然世界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城市无产阶级暴动为主的革命方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尤其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的暴动上面。依靠工人阶级,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农业国家,忽视农村和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而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主要内容

中国革命新道路主要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如何走好这条道路,关键是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先是在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的新形势,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要走相反的道路。这就是“乡村能够最后战胜城市”的道路。随后,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中,毛泽东进一步阐释了中国革命走这条道路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等问题,并且深刻地论述了这条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的基本经验,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上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新道路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离开了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就丧失了保障。首先,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强调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其次,毛泽东从对近代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的科学分析出发,面对庞大的反革命武装,强调中国革命只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它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的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而它的巩固和发展又依靠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重要意义

从现实方面来说,中国革命新道路道路的理论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从军事力量的对比上出发,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存续了至关重要的火种。

从理论上看,通过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对构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无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基础理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辟地论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发展阶段、总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和政策等诸多重大问题。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从党的理论创新性来说,中国的革命新道路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革命的道路》,王庆, 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伟人毛泽东》,李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