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公务员9月联考申论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3年公务员9月联考申论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b981e9452ea551811a68724

2013年9月联考

(一)请结合“给定资料1-4”,概括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详细解析请见第九版《申论万能宝典》,淘宝店铺“闹钟联络处”独家现货 】 【参考答案】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科技研发和推广方面:投资强度低;科研人员少、流失率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多头管理,体制不顺;企业创新能力差,投入不足;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缩减,投入不足;人员编制不稳定、素质低。

(2)粮食安全方面:粮食消费迅猛增长,大片土地撂荒,粮食供给将不能满足消费需要,有口粮不足的危险,会引发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社会动乱。

(3)耕地方面:城镇化、工业化大量征地引发土地失控风险;农业比较效益低,务农成为鸡肋,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离开土地外出务工,大片土地撂荒。

(4)农村劳动力不足:大学生不愿回乡种地,年轻人不会种地,老年人和妇女素质不高不能种地。

(二)“给定资料5”介绍了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三种模式,请分析这三种模式主要特点和它们的不同之处。(20分)

要求:分条表述,内容准确,逻辑清晰,不超过350字。

【详细解析请见第九版《申论万能宝典》,淘宝店铺“闹钟联络处”独家现货 】 【参考答案一】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三种模式分别是:大户模式、合作社模式、股份公司模式。其不同特点主要有: 首先,流转过程不同:

大户模式:农民土地——村集体——大户; 合作社模式:农民土地——合作社;

股份公司模式:农民土地——合作社——公司。 其次,农民自愿程度和积极性不同: 大户模式:部分农民不赞成,积极性不高; 合作社模式:农民自愿,积极性高; 股份公司模式:农民自愿,积极性高。 再次,经营模式不同:

大户模式:农民不参与耕种,只收取土地租金,如有盈利可参与分红。大户自身面临无法获得抵押贷款;投入大,收回成本难;存在政府征地、村民违约风险等问题; 合作社模式:农民共同参与经营,统一种植、管理、销售,收入共享;

股份公司模式: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是土地所有者、股东、公司员工,农民收入有土地租金、股东分红和劳动工资。 【参考答案二】

- 1 -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三种模式分别是:大户模式、合作社模式、股份公司模式。其不同特点主要有:

大户模式:农民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再由大户对流转土地进行统一耕种。农民不参与耕种,只收取土地租金,如有盈利可参与分红。部分农民不愿意,流转积极性低。大户可获得国家种粮补贴,但因为没有土地承包权,无法获得抵押贷款。大户投入大,收回成本难,存在政府征地、村民违约等风险。

合作社模式:农民自愿将承包经营权流转至合作社,农民共同参与经营,统一种植、管理、销售,收入共享。农民积极性高,规模效益大。

股份公司模式:土地先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再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把土地交由农业公司经营。农民是土地所有者,也是股东,还可以成为公司员工,农民收入有土地租金、股东分红和劳动工资,农民土地收入稳定且高,有利于农民增收。

注:参考答案一的优点是条理清楚,一目了然。但稍显罗嗦。参考答案二的优点是表达简练,但清晰性不如答案一。考试过程中,这种作答方式都可以。

(三)Z市拟出台扶持种植大户的政策,邀请王永参加座谈会,并就如何提高种粮大户积极性,保护种粮大户合法利益问题作发言。请你根据“给定资料5”介绍的王永有关情况,为他代拟一份会上的发言提纲(25分)

要求:紧扣材料,有针对性,内容全面,层次清晰,意见或建议具体可行,不超400字 【详细解析请见第九版《申论万能宝典》,淘宝店铺“闹钟联络处”独家现货 】 【参考答案要点】 王永发言提纲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土地流转分配方案未得到村民一致认可,有村民不赞成。 2. 没有土地承包权,无法得到银行抵押贷款。

3. 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大,国家虽有种粮补贴,但回收成本时间仍然很长。 4. 自然风险大,商业保险赔偿低。

5. 面临政府征地、村民毁约等风险,缺少政策保障。 二、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1. 村委会应该加强协调,统一村民的意见,促成共识,保障种植大户所需土地流转到位。

2. 政府担保,指定银行,明确流转后的土地经营权可以抵押贷款。 3. 政府要增加机井、水渠等基础设施投入,减轻种植大户的前期成本。 4. 政府设立专项保险基金,引导商业保险公司提高种粮大户的保险水平。 5. 政府要尊重土地流转相关协议的权威性,严禁因为征地需要,单方面撕毁协议。

(四)“给定资料3”中提到“什么时候,在土地上耕作,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营生?”请结合“给定资料”和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 2 -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1200字。

【详细解析请见第九版《申论万能宝典》,淘宝店铺“闹钟联络处”独家现货 】

让农耕更有味,让农民更光荣

钟君

曾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耕幸福,“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的农耕快乐,“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的农耕趣味绘就了中华民族山水田园、渔樵耕读式的农耕文明画卷,富足、惬意、淡然,令人向往。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在土地上耕作,却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营生。“农,天下之大本也”,“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对农耕的轻视,对农民的歧视,对农业的漠视,必然会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让农耕更有味,让农民更光荣事关发展大局,事关民族复兴,事关文明传承。

要让农耕更有味,让农民更光荣,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勤劳善良的农民无心耕作,热衷于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票子问题。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挣不到钱,务农赔本,自然每人愿意干。笔者调查发现:一个农民种5亩小麦,要用5个月才能赚2000元,而到城市打工,挣2000元只需半个月。二是面子问题。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壁垒使城乡差距的鸿沟不断扩大,农民昔日的荣耀变成了今日的低微,积贫积弱的农村,为社会和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似乎成为贫穷、落后和愚昧的代名词,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且备受歧视。因此,要让农耕更有味,农民更光荣,就得让农民能挣钱,有面子。

让农耕更有味,让农民更光荣,必须让农民增收,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农民增收,一靠发展效益农业。要大胆突破条条框框限制,在守住土地红线的前提下,什么来钱种什么。要突出品种特色、地域特色,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化“地大物薄”为“地大物博”。要有现代市场意识,突出品种特色,强化农产品原产地注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强;突出时间特色,提前或延后收获期;突出加工特色,发展精深加工,创意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农民增收,二靠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是要注重培养“职业农民”。所谓职业农民就是指把务农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就像医生以看病、教师以教书为职业一样。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认为,与传统农民不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培养“职业农民”的关键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效益农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让农耕更有味,让农民更光荣,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别不仅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也对农民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交通事故赔偿的“同命不同价”,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中的“同人不同等”等问题,让农民自叹低人一等。推进城乡一体化,要用市场配置农业资源,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成为生产的主人,让农民成为市场的主人。更要让农民与市民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平起平坐”,让农民参与均衡分配改革的“红利”,让农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让农民不再受到社会歧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唯有让农耕更有味,农民更光荣,中国才能更强,中国才能更美,中国才能更富,中国梦才能实现。

- 3 -

文化:“走出去”与“修内功”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

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以我个人在西方从事中华文化传播工作以及在国内长期调研经验来看,要实现文化更好的“走出去”,需要解决好我国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简而言之,根本的是要修炼“内功”。

首先,要坚持文化输出的内容主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在西方文化输入的强力冲击下,相当多的人漠视本国传统文化,甚至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这种现状及其引发的传统文化市场萧条,严重打击了国民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在西方传播中华文化的经验告诉我,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在世界上有市场,而且更能呈现“异文化”吸引力,也只有依赖传统文化的厚重土壤,文化“走出去”战略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心的缺乏,是目前我们的文化产品对外输出数量、种类严重不足和整体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对传统文化自信心的重建,需要强有力、全方位、长期的提倡和引导。 第二,应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长期开展全民传统文化教育,从根源上与西方文化输入争夺话语权,坚固本国文化阵地,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培养本国文化产业的消费群体。文化通常以渗透的方式传播,处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内,对消费者选择何种文化产品有着决定性作用。只有从长远出发,从基础教育和基层文化建设开始,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从根本上获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才能使本国文化声音不湮没,文化精神不迷失。

第三,要科学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完整、妥善地保护和抢救,是其实现更大文化产业效益的前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不能只顾短期利益,匆忙地与产业经济结合,比如一些优秀文化遗产与低端旅游经济的粗劣结合,或在时机不成熟时匆忙地将艺术团体抛向市场,实际上是短视和浪费资源。要摆脱万事与经济效益挂钩的误区,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不是划分保护力度的标准。

第四,文化“走出去”要注重文化产品的包装形式,注重输出成型产品,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国文化品牌。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的输出,很难说有形态上“成型”、产业上成熟的案例。我们在世界各地建立的数百家孔子学院,近年来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内容仍旧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输出书法、国画、戏曲等文化基础类、元素类的初级产品力度尚不大,相比于发达国家成型文化产品,显得分散薄弱。很多产品在包装形式上与国际先进水准相差甚远,每每出现中国题材、外国制作、世界传播,令人惭愧。要突破这一现状,必须给予文化艺术工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给予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更大的自由。

“走出去”的文化离不开它的根源,缺乏肥沃土壤和优良生长环境的文化,即便能“走出去”,也一定“走不远”。只有从长远的、战略上的意义出发,从本国文化建设的自我完善做起,文化才有可能健康地“走出去”,并且走得更远、更好。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