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考前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水文地质考前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b880db3d4d8d15abe234ebb

1、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在太阳辐

射和重力共同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2、 岩石中的空隙,必须以一定方式连接起来构成空隙、网络,才能成为地下水有效的运移

通道(△)和储容空间和。松散岩石、坚硬基岩和可溶岩石中的空隙网络具有不同的特点。赋存于不同岩层中的地下水,具有不同的分布与运动特点。——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岩土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存空间和传输通道)

3、 给水度:我们把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

岩石柱体, 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称为给水度 。 4、 给水度、持水度与孔隙度的关系:

??S??n

5、 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6、 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7、 含水层、隔水层概念的相对性

① 用地下水的工作——供水水源(需要水量)

A)在利用地下水供水时,某一岩层能够给出的水量较小,对于水源丰沛、需水量很大的地区,由于远不能满足供水需求,而被视为隔水层;

B)在水资源匮乏、需水量较小的地区,就可以被视为含水层。 ② 排除地下水的工作——工程防渗(杜绝水量)

如某种岩层的渗透性较低,从供水的角度来说,它被视作隔水层;但是从水库渗漏的角度出发,这种渗漏量就不容忽视,依旧视作隔水层就不合适了。 ③ 时间尺度:

W?Q?t?V???t?K?I???tm3m3/ssm/sm2sm/sm2s

8、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且有一定规模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作潜水。潜水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的隔水顶板

9、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10、 含水系统:是由隔水或相对隔水边界圈围的,内部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赋存地下水

的岩系。 11、 水面坡度:相邻两条等水位线的水位差除以其水平距离 12、 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Q?KA13、

达西定律:

h?KAIL(k为渗透系数 I为水力梯

度 A过水断面的面积 L为渗透途径)

14、 对于空隙大的岩层(例如溶穴发育的可溶岩,有宽大裂隙的裂隙岩层),

n?ne??给水度)

(ne为有效孔隙度 n为孔隙度

?△h ?hL

15、

?h 16、

L

17、土的毛细现象对工程有影响

1)毛细水的上升可能引起土的沼泽化和盐渍化,对路基与农业经济都有很大影响; 2)对于房屋建筑,毛细水的上升会引起地下室过分潮湿

3)当地下水有浸蚀性时,毛细水上升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础中的混凝土、钢筋等形成浸蚀作用

4)毛细水的上升是引起路基冻害的因素之一 在公路建设中,应加大种植盐生植物的投入,在距公路路基两边一定宽度种植红柳或其它盐生植物,植物的根系将地下水吸收,使土壤的含盐量降低,蒸发水减少,不但保护了路基的稳定,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 ①设置砂砾垫层 ②提高路基填筑高度 ③基底铺设土工织物 ④设置排水沟、截水沟 18、【水质】指水的适用性,即水的物质成分、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及其对于所有可能的用水目的的其质量适应性的综合特征

18、 溶滤作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

19、 (1)溶滤作用的强度(岩土中的组分转入水中的速率)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组成岩土的矿物盐类的溶解度 NaCl与SiO2比较 ②岩土的空隙特征

缺乏裂隙的致密基岩,水难以与矿物盐类接触,溶滤作用便也无从发生。

③水的溶解能力决定着溶滤作用的强度

总的说来,低矿化水溶解能力强而高矿化水弱。

④水中CO2、O2等气体成分的含量决定着某些盐类的溶解能力

如水中CO2含量愈高,溶解碳酸盐及硅酸盐的能力愈强。O2的含量愈高,水溶解硫化物的能力愈强。 ⑤水的流动状况——→

(2)溶滤作用与纯化学的溶解作用的区别 ①溶滤作用时间上的阶段性

溶滤作用是一种与一定的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相联系的历史过程。 ②溶滤作用空间上的差异性

20、产生浓缩作用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

①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 ②较浅的地下水位埋深 ③有利于毛细作用的颗粒细小的松散岩土

④空间上位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势汇——排泄处

22、 一般情况下,随着总矿化度(溶解性总固体/TDS)的变化,地下水中占主要地位的离子成分也随之发生变

低矿化水中常以HCO3-及Ca2+、Mg2+为主; 高矿化水则以C1-及Na+为主;

中等矿化的地下水中,阴离子常以SO42-为主,主要阳离子则可以是Na+,也可以是Ca2 23、人类活动在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中的作用

1)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污染地下水

工业生产的废气、废水与废渣以及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天然地下水富集了原来含量很低的有害元素,如酚、氰、汞、砷、铬、亚硝酸等

2)人为作用大规模地改变了地下水形成条件,从而使地下水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①滨海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 ②不合理的打井采水使咸水运移

③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地引入地表水灌溉,引起大面积次生盐渍化等 24、溶滤水的影响因素:溶滤水的成分受到岩性、气候、地貌等因素 25、判断:地下水流经什么岩土,必定具有何种化学成分 因为:岩土的各种组分,其迁移能力各不相同

①潮湿气候区 ②干旱气候下平原盆地的排泄区

大范围来看:溶滤作用主要受气候控制,显示气候控制的分带性

26、地下水的补给方式:?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④凝结水的补给⑤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⑥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

27、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主要有年降水总量、降水特征、包气带的岩性和厚度、地形、植被等

28、地下水通过泉、向河流泄流及蒸发、蒸腾等方式向外界排泄

此外,还存在一个含水层(含水系统)向另一含水层(含水系统)的排泄 用井孔抽汲地下水,或用渠道、坑道等排除地下水,均属地下水的人工排泄

29、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的大小取决于下列因素 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相当于过水断面) 河床透水性(渗透系数)

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影响水力梯度) 河床过水时间 出露原因 下降泉 (潜水) 补给泉的含水层的性质

出露原因

上升泉

(承压水)

W?Q?t?V???t?K?I???t侵蚀泉 接触泉 溢流泉

侵蚀(上升)泉 断层泉 接触带泉

30、影响潜水蒸发的主要因素:

气候、潜水埋藏深度、包气带岩性,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

31、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2地下水含水系统: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弱透水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33、地下水流动系统: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34、 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①摆脱了长期统治水文地质界的“含水层思维”,不再以含水层作为基本的功能单元 相同 ②力求用系统的观点去考察、分析与处理地下水问题

含水系统:超越单个含水层而将包含若干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的整体作为所研 不同 究的系统

流动系统:摆脱了传统的地质边界的制约,而以地下水流作为研究实体

35、 在地下水流动系统中,任一点的水质取决于下列因素:a)输入水质; b)流程; c)流速;

d)流程上遇到的物质及其可迁移性; e)流程上经受的各种水化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