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古代文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a385dc14b73f242326c5f2b

第三讲 汉代文论

一、汉代社会与文化、文学概说 (一)从无为而治到中央集权 (二)从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 (三)今古文经学之争 (四)赋体、史传文学兴盛 二、汉代文论的主要特征 (一)依经立义(基本特征) (二)浓厚的政治色彩

(三)以《诗经》、楚辞与汉赋批评为主 三、司马迁的文论思想 (一)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为前135年),卒年不详,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其父去世后,接任太史令,后任中书令。著有《史记》一百三十篇,是书叙事,上始黄帝,下迄西汉太初。《史记》涵括记事、记言、编年、国别诸种体例,影响至为广大,历代注释者众,最为著名者当为?三家注?即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而日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具有集大成之功,另外,通行本则为中华书局点校本。 (二)司马迁的文论思想 1.?实录?精神与《春秋》义法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 《春秋》义法:言有物与言有序、褒贬、择取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2.?发愤著书?说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1)来源

①内:个人遭际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②外:

A.文化传统(?诗可以怨?(《论语》)、?发愤以抒情?(《九章》)、?愤中形外?(《淮南子》);

B.时代思潮:文人抒发?不遇?之苦: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东方朔《答客难》及《非有先生论》。 (2)?发愤著书?的缘由 ——《报任安书》

(3)?发愤著书?说暗含着强烈的悲剧精神 (4)?发愤著书?说的影响

王逸以讽谏入?愤?、刘勰之?志思蓄愤?与?蚌病成珠?、 锺嵘之怨愤 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说 、韩愈之?不平则鸣?、欧阳修之?穷而后工?、陆游之?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李贽之?不愤则不作?、金圣叹之?怨毒著书?、张竹坡?悲愤呜咽,而作秽言以泄其愤?、刘鹗之?哭泣?等等,均远绍太史公?发愤著书?说而来。 四、?说经之家第一争诟之端?——《毛诗序》 (一)四家诗、《毛诗序》、《大序》及《小序》 (二)《毛诗序》的地位与影响

《毛诗序》作为毛诗之纲领,是汉儒吸收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精髓并与汉代社会实际有机融合的产物。由于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并长期被奉为正统,因此,它不仅是中国诗经学史上的标志性文本,且是儒家话语(尤其是儒家诗教)的典范形态,并影响中国文论、美学与儒学两千多年,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三)《毛诗序》的主要内容 1.?情志合一?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2.?六义?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三体三用?(孔颖达):视风雅颂为诗体,视赋比兴为艺术手法3.《风》《雅》正变说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4.美刺讽谏说

以美刺解诗是四家诗的共同特征,尤以《小序》最为引人注目。 文王之道被于南国。(《周南?汉广》)

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卫风?氓》) 讽谏: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五、汉代对屈原及楚辞的批评 (一)贾谊《吊屈原赋》

赞屈原人格与作品,但认为其可?隐处?、?自藏?。 (二)刘安《离骚传》

汉武帝爱《离骚》,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献之。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皦然泥而不滓者也。惟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引 附:《淮南子》文论思想

《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梁启超)

1.崇尚天然之美,不否定人为修饰; 2.倡形神统一与文质并重;

3.重?虚静??物化?,不否定知识学问; 4.文学创作的发生乃情性之外现。 (三)司马迁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四)扬雄、班固

扬雄与班固对屈原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对其自沉汨罗与楚辞艺术则有所批评。

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恋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