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 1-6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 1-6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a13b60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4f

(2)选择性:学分制增加了学习的选择性;

(3)批判性: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批评性增强;

由于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大学生能根据逻辑进行推理,在综合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看法;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进行思考,这使得大学生学习的批判性增强;大学生喜欢讨论交流,争辩问题,各抒己见,爱向老师提问,喜欢表达自己独到的观点;不满足于书本和老师讲授的知识,喜欢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和论证寻求答案。

(4)探究性:各种学习活动提高了探究性能力

探究强调的是透过现象发现问题,在努力探究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 大学生学习结果的超越性的表现:

超越原学习情境:具有超越原学习情境的迁移力或生成力; 超越原自我水平:学习带来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不断的超越自我;

5. 学习适应的概念

又叫学习适应能力,是个体为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以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符合学习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要求的一种稳定的能力倾向。

6..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

(1)学习方式不适应:困惑:自学为主,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这种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若不能尽快克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健康发展。 (2)学习态度不积极:迷茫:考入大学,自我松懈,

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建设。 (3)学习过度焦虑:顾虑:学习能力、学习成绩、考试;

17

由于过度焦虑,使得精神萎靡不振,思维呆滞凝固,学习效果下降,严重的甚至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如腹泻、恶心、失眠、头疼等。

7. 大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

(1)建立对专业的信任感;从理性考察和情感联系两者入手。 从认知成分入手进行专业信任感教育,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学科特色、社会定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科研水平、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就业方向、发展前景等,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2)培养专业兴趣;

学校应从入学开始就抓紧专业教育,结合专业教学的纵深发展,培养学生以大口径的专业兴趣为中心兴趣,引导他们在侧重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广泛狩猎各学科领域,帮助他们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做到既有较大的知识面,又学有专长,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学习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大学教育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去。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亲身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够积累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要将探索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图书馆、因特网,多层次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18

第六讲 大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考点 智力的内涵 大学生的智力差异 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人格的含义 水平层次 了解 理解 √ 运用 √ 要求 知道智力的概念,能说出智力的核心成分和最基本的特征。 掌握智力差异的表现,能分析卡特尔的智力理论,能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分析和指导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教育。 掌握认知方式的概念,能够比较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掌握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学习者的优劣势及应注意的事项。 知道人格的概念及其特点,简述气质和性格的定义,知道性格的心理结构及其含义。 理解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理解荣格的人格类型说和艾森克的人格三维类型说,能初步运用理论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掌握大学生人格障碍的表现类型,掌握造成大学生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会使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方法和策略。 √ √ √ √ 人格的发展差异 人格的类型差异 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 √ 二、知识点简析

1. 智力: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是成功解决某种问题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体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基本心理特征。

核心:思维,最基本特征:概括 2. 智力差异的表现: (1)智力的水平差异 你

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人的智力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成分。流体智力相对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流体智力随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

19

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30岁以后逐渐下降。晶体智力通长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到了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2)智力的类型差异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多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

3. 如何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分析和指导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教育?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力。在高等教育中,要把开发大学生的智力摆在首要位置,根据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充分调动大学生作为开发智能的主体的自觉性,尽可能让学生逐渐发展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都必须要考虑到大学生智力类型的差异性。

4.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5. 场独立型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场独立型学习者偏爱自然科学,数学成绩往往较好,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教学偏好结构不严密的教学。

6. 场依存型学习者的认知特点:而场依存型学习者则偏爱社会性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而且易受暗示,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教学偏好结构严密的教学。

7. 场独立型学习者的优劣势及注意事项: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