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1-6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美学原理1-6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97c5ae19b89680203d825ee

人体美和人体美学的认识和发展 1。美是客观数量比例的和谐

2。黄金分割1:7/1:8

3。人是“神”创造最完美的“作品” 4。以裸体为美

3.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哲学家奥古斯丁:女性肉体是危险的,但更是美的。人体中的许多美是非效用的 4.文艺复兴时期

?圣经?约翰福音?(3,4)写道:“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是多么象天使!了解多么象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文主义(Humanism)

对人体美的研究要有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 达·芬奇:人的头长是身高的八分之一

肩宽为身高的四分之一 平伸双臂等于身高的长度

叉开双腿是身高降低十四分之一,分举两手使中指指端与头顶齐平,这时候肚脐眼是伸展四肢端点的外接圆的圆心而两腿当中的空间恰好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人平伸双臂可沿人体做一个正方形,人伸展四肢可以可以沿人体做一个圆形

5.文艺复兴以后

法国雕塑家罗丹:人体以其力或以其妩媚,幻出多变的形象。有时像一朵花,曲折的背脊好比花梗丰满的乳房,巍峨的头颅,蓬松的头发,恰似盛开的花瓣。有时令人想到是婀娜的蔓藤,如一支细长的蔷薇。

克洛岱尔:《吻》《手》《思想者》《达那厄》 6.当代社会

第六章 艺术美

一、《喷泉的诘难》 1、喷泉事件:“R·莫特先生作于1917年”“这是一个棋,艺术家可以展出他所选择的任何东西,只是让艺术家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来制定什么是艺术。” 2、《喷泉》向人们提出的问题

社论:为什么要拒绝莫特先生的《喷泉》?

第一,有些人认为它是不道德,粗鄙

第二,另一些人认为是抄袭,原本就是一个便池。

“在一个新的题目下,从一个新 观点看来,它原有的功能消失了,但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意义。”

《喷泉》打破了对艺术的传统理解,质疑了人们关于艺术品的成见。 讨论: 组织者是依据什么来接纳或拒斥展品?

谁是艺术品的权威判官?

一件物品是否可以既是艺术品又是实用物?有区别吗?如何确定界线? 存在亘古不变的关于艺术的标准或规范吗? 3、一些启示:

现代艺术的张力 A、意识形态,权威

B、解构——颠覆传统、反判权威 C、距离——审美世界的合理性

D、越界——审美世界和现实世界界线不清

25

5、游戏的生存状态:自由与严肃 4、杜尚的用意何在?

杜尚要抗拒业已习惯并被认为理所当然的艺术常识。 “找一件从任何审美角度来说都没有吸引力的东西”,由此突出“关键的因素是差异”这一想法。

“你可以利用现在品的观点而成为一个艺术家,一个有品味的艺术家,你可以选择很多很多。这使我想到了艺术会是一种习惯性毒品,这就是艺术,它对艺术家和收藏家都成立。” 二、颠覆传统艺术观念

美是难的 艺术(品)是难的

1、艺术从来就被看作是一种手工劳动,它与机械化流水线的成批生产的工业品截然不同 摄影、电影、电视、音乐?? 《喷泉》有没有艺术内容?

2、艺术因为是艺术家个人手工制作的,所以,艺术品的生产总是和特定的个体及其时空境况有特殊的联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韵味”消失,独一无二性被无穷复制替代,中心和权威也不复存在。

3、艺术品应是美的,应有足以打动人的美的形式和外观,尤其是造型艺术品。

4、艺术品应该表达出作者的某种思想或意图,这是我们据以评判艺术品是否成功的一个要素。现代主义艺术以来,美已不再是艺术的必要条件。杜尚让人们放弃作出“美的”判断。 能指游戏或能指的漂移

杜尚的思想或意图是什么?

5、艺术乃是技艺的结晶,从传统的意义上说,艺术这个概念最初就是指某种技能或技艺。 三、何为艺术

1、美学的重心从美转向艺术

现代艺术实践:打破禁忌和限制 现代艺术欣赏:健全的审美趣味 2、“艺术”概念源起 技艺:“六艺”:礼、乐、书、数、射、御 Arts最初也指技艺。

Liberal arts“自由的艺术”(中世纪之后),一类是低级的艺术,包括文法、修辞和逻辑,另一类高级的艺术,有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实用的技艺和非实用的艺术尚未区分。 Fine arts, beaux arts“美的艺术”(1746年法国巴托),绘画、音乐、诗歌、雕塑和舞蹈。艺术从传统的技艺中分离出来。 同时,鲍姆嘉通命名“美学” 艺术概念的历史变化表明:

第一,艺术的概念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观念。 第二,从艺术概念的历史看,也有一个不断被提升拔高的过程。 第三,艺术概念的历史演变还呈现出一个逐步自足独立的趋势,这个过程也可视为慢慢 孤立的过程。 艺术即摹仿?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是情绪的表现。(《牛津哲学指南》) 3、艺术四要素现实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艾布拉姆斯指出,“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 由此产生:摹仿论、修辞论、表现论和客观论等。 艺术是一个“家族相似”的概念

26

“作品”的核心地位 艺术品决定了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存在。

艺术品作为中介使艺术和世界产生关联。

从艺术生产(创作)的角度看

?现实世界 ?艺术家 ?艺术品?欣赏者?

︱ —反馈— ︱

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

?欣赏者?艺术品?艺术家?现实世界?

︱ —反馈— ︱

四、何为艺术品

1、一件自然物是不是艺术品? 自然物如何能成为艺术品?

第一个结论:艺术品是经过人的加工或赋予特定意义或意味的物品 2、是否一切人为加工制作的东西都是艺术品?

艺术品和非艺术品、实用物品和纯粹的审美对象之间有没有严格的界线?

第二个结论:艺术品是人造物,它包括纯粹的审美对象,也包括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的物品。一件人工制品是否成为艺术品,取决于我们在什么场合以及对它采取什么态度(实用的或功利的)。

3、我们依据什么原则授予一件物品艺术品的资格? 艺术品的社会制度问题 关键词:艺术界(art world of community)

最初由美国哲学家丹托提出,指艺术活动是一种诸多人或多种角色参与合作的活动,这些人拥有相似或一致的美学观念和理解。

迪基:“艺术界的中坚力量是一批组织松散却又互相联系的人,这批人包括艺术家(亦即画家、作家、作曲家之类)、报纸记者、各种刊物上的批评家、艺术史学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等等。就是这些人,使艺术界的机器不停运转,并得以继续生存。此外,任何自视为艺术界一员的人也是这里的公民。” 关键词:范式(paradigm )

库恩发现科学理论总是以“范式”的方式存在和交流的。

范式的意义:第一,代表了一组被某个共同体所共有的信仰、价值观、技术;

第二,范式具有发展潜能,可以取代传统的规则。

范式相当于艺术品,都是由共同体授予其资格。 第三个结论:艺术品是特定时期和文化中作为社会制度的艺术界授予的特定事物的一种资格。 4、艺术创新为什么常以异端的面目出现? 白居易:“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然后人贵之。” 罗丹:“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在他们生活的年代里,他们的艺术才能往往不受到重视,一直要到以后才获得胜利,甚至是一个很长的时期。” 第四个结论:艺术品的概念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并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文化的普遍的艺术品概念。

总结:四个结论标示了艺术品的人工性、审美对象性、社会文化属性和自身的开放性。 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

(一)黑格尔的命题:艺术的职能被哲学取代

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因此,它也已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的地位,毋宁说,它已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去了。

27

我们尽管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是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我们尽管觉得希腊神象还很优美,天父、基督和玛利亚在艺术里也表现得很庄严完善,但是这都是徒然的,我们不再屈膝膜拜了。

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 (二)丹托的命题:“随着艺术时代的哲学化的到来,视觉性逐渐散去了”

“以我最喜欢的例子来说,不需要从外表上在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与超市里的布里洛盒子之间划分出差别来。而且观念艺术表明某件事要成为艺术品甚至不需要摸得着的视觉物品。这意味着就表面而言,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它还意味着如果你想找出什么是艺术,那你必须从感官经验(sense experience)转向思想。简言之,你必须转向哲学。” “杜尚作品在艺术之内提出了艺术的哲学性质这个问题,它暗示着艺术已经是形式生动的哲学,而且现在已通过其中心揭示哲学本质完成了其精神使命。现在可以把任务交给哲学本身了,哲学准备直接和最终地对付其自身的性质问题。所以,艺术最终将获得的实现和成果就是艺术哲学。”

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

为什么艺术不会终结

艺术活动属于审美活动(审美体验),这是人的精神的需求,是人性的需求。人需要认识活动,因而需要科学,人需要有形而上的思考,因而需要哲学,人还需要审美体验活动,因而需要艺术。

因为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并没有消失,人对于艺术(审美体验)的需求,作为人的精神需求,也不会消失。所以,艺术不会终结。

摹仿/再现、表现与形式

一、摹仿与再现

1、摹仿论 柏拉图:“和真实隔着三层”

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

可能高于现实:艺术遵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按照事物应该有的样子去描绘,因为它通过个别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艺术逼真 亚里士多德:一切知识都来自于摹仿。

摹仿拉近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有利于人们的认知和行动。 上乘的艺术是什么:宙克西斯和巴哈修斯的较量。

这几个故事表明:第一,艺术可以真实客观地展示现实世界的实际样态。

第二,观众在欣赏艺术品时,是带着自己的日常经验来判断艺术品。

这表明认知的快感在摹仿中的重要性。 越是逼真的作品越是引起明确的认知快感,使得欣赏者一方面获得明确的图像信息,另一方面叹服于画家卓越的模仿能力。

美即真,真即美 3.从摹仿到再现

摹仿说的局限 ( 镜子——艺术家 )

思考:镜子中的影像和现实事物有没有区别?

左拉:一件艺术品乃是“通过某种气质所看见的自然一角”。 文如其人,法国作家布封:“风格即人” 艺术传达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客观物象和主观体验相结合(是不是意味着眼中的是客观物象、胸中的主观体验、手中的是二者的结合?)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