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转型期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81d1edd6f1aff00bed51e10

3.5%的受访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接受新闻来源单位赠送的礼品的现象很普遍”的说法;42.2%和3.7%的受访者表示同意或者非常同意“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接受新闻采访单位的车旅、误餐费的现象很普遍”的说法。

(3)低俗之风。主要表现为:有的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只把眼睛盯着“上面”,或者只盯着一些经济有实力的“大老板”,而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意见、批评、监督漠不关心,熟视无睹;有的记者到基层采访,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或摆架子,把新闻当作向人民群众索取好处的资本;有些记者私欲膨胀,意志薄弱,道德沦丧,不仅收受采访对象提供的红包、礼品,而且得寸进尺,主动索要各种好处。有的编辑记者利用发稿权、采写权在被采访单位和通讯员中吃喝拿要;有的利用报道单位走后门、办私事;有的利用接触领导干部之便,让他们为自己说情办事;有的甚至利用职权干预立法、执法和党政事务。

刘云山在指出上述问题的同时指出:虚假报道直接损害新闻取信于民,损害新闻工作的公信力;有偿新闻的实质是以权谋私,是新闻界的一种腐败现象;媒体的低俗之风污染社会风气,与新闻媒体担负的传承文明、宣传群众的职能格格不入;各种不良广告误导受众、污染视听,已成为社会公害。可见,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观的失范已经不利于提高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影响力,不利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当前记者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5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严重侵害了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社会公信力,严重破坏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在对这些问题深恶痛绝的同时,我们也在深思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

首先,社会良知丧失是其根本原因。“诚”为做人之本,记者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良知的忠实守望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遗憾的是,我国不少新闻工作者,在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素质修养和职业操守。例如,在房倒屋塌、一片狼藉的灾后现场,有的记者竟无动于衷地问失去家园、亲人罹难的灾民“有何感想”;面对危急情况下的亟待被救助者,有些媒体却只顾抢新闻、要“真实”;甚至明知存在危险隐患,却“守株待兔”,而非努力警示加以避免??这些行为究竟是“恪尽职守”还是追求“反响效应”,已在社会引发过诸多激烈观点碰撞,以及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之辩。尽管许多问题最终也无定论,但一些记者缺乏应有同情心、拿冷酷当“严谨”,引起公众不满与非议已使“无冕之王”名声大跌。2004年新华社山西分社11名记者在繁峙矿难中集体受贿,就反映出当前某些新闻工作者价值的自我迷失。

第二,媒体重利轻义是其主要原因。

就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而言,既是社会公民的一分子,也是新闻工作者,承担了两种或者多种角色,就可能面临角色冲突。

同样,作为组织的大众传媒在我国也担当者多重角色,

6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经济创收者的角色和作为“社会公器”的舆论引导者的双重角色。当这双重角色所追求和维护的利益之间——个人或商业利益和公众或社会利益起冲突时,就构成了大众传媒最常见的角色冲突。

就当前我国产业化背景下的传媒而言,较之以前的单一的舆论引导者的身份,经济创收者的身份以及经营理念的转变,使得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淡漠了很多。新闻人员可能在和消息来源的互动中,也可能在采集新闻、决定报道对象和操作方法时,涉及利益冲突问题。当代传媒受人诟病,便是有不少传媒做出了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的选择。

由于对个人利益的刻意追求和以金钱价值取向代替新闻本身的价值取向,使新闻丧失了独立的品格。有的新闻单位只要收到了别人的钱就不顾一切地为别人吹嘘;有的新闻单位对企业的新闻报道只是作为企业广告的配合形式。一家企业不管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如何,只要出够了钱,报纸就可以整版整版地报道它,电台、电视台拿出黄金节目时间来宣传它;花钱就可以买通记者来为自己树碑立传。

第三,缺乏有效监督是其客观原因。

我国目前的新闻法律体系,主要由不同的立法主体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等级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组成,其中包括2009年11月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在内。《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强调:“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

7

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由于这些规范性文件没有形成较完善的对于发布虚假新闻的严厉的惩治办法,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更谈不上影响新闻记者的活动,因此只能对新闻传播活动作出一些原则性的、概念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解决各种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仍有记者将其视为一纸空文,我行我素,屡屡犯禁。

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

第四,新闻从业人员中的思想教育工作没有及时跟进是重要原因。

我国现有新闻从业人员70多万人,比1992年底的42万增长了30万,新闻从业人员涌入速度之快为中国新闻史上之最。与大量涌入的新闻从业人员相比,我国新闻在职新闻教育却没有跟上。目前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通常是一次性的,即工作前的院校教育。在职人员系统地参加脱产半脱产学习,往往只是一种个人自发行为。作为单位组织的各类短期培训,则往往不够系统,包括职业责任心、职业良心、职业荣誉感、职业作风在内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尤其缺失。更重要的是,据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统计,到2005年1月底已经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的只有近15万名新闻采编人员,这相较于我国70多万的新闻从业队伍来说还是很少的,绝大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属于新闻单位聘用人员。与有编制的新闻从业人员相比,他们干的是同样的活,但在待遇上却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