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南京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7b58ee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17

最后说说我们后面那顶毡房子里住着的卡万家的小儿子。秋天牧业转场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居然背着干粮,手持小柳枝,徒步四十多公里,独自一个人赶着三头牛,沿着一般没人会走的森林边上的路,走出深山,把牛送回到山下的家里。 居然让孩子干这样的活!那他父母干什么去了?他的父母当然更忙,得忙着搬家,搬家自然会比赶牛的活劳动量更大。

不管怎么说,更多的让我吃惊的事物,到头来也都想得通的。我所面对的是一种古老的、历经千年都没什么问题的生产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息息相关,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这其中生长的孩子们,也是自然的。

(节选自《这世间所有的白》)

[注]沙依横布拉克,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 12. 简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简要概括阿依邓的形象特征。(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请探究本文的丰富意蕴。(6分)

六、 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当下的经济世界出现了两个严重的错位:一个是家庭和外部社会的错位,即外部社会继续狂热生产和家庭内部物质产品严重过剩之间的失衡;一个是家庭和物质产品的错位,即家庭由物质产品的主人转变成仆人的颠倒。历史和逻辑都告诉我们,扭曲终究是要归位的。终于,“断舍离”爆发。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本是解决自己居家问题的。不买进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手里没用的东西,让家的空间宽敞起来。不曾料及的是,一个让家庭成员获取舒适感的举动,赢得的不只是大的居住空间,还有内心的自由自在,因为从此不用再对过多的物质产品牵肠挂肚、劳心费神。更不曾料及的是,山下英子不止一个,而是成千上万,聚合起来就是一个时代。要知道,那些“断舍离”的东西,曾经满足过无数山下英子的欲望,转眼便无情地束缚了她们的心灵。心无自由,便无舒适,更谈不到幸福。山下英子们痛下决心“断舍离”,理所当然。

这个由日本家庭妇女启动的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经济生活模式的巨大革命,它预示着人类从物质产品拥有的“极度偏好”转向“适度”;这也是一次人类经济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一味扩张生产的高速增长将被平衡生产的适度增长所代替;这更是一种人类理解自由和幸福真义的启蒙,拒绝物质产品对人的奴役,回归自由自在的状态将主导人类精神生活。

相应地,“断舍离”也预示了一场经济学革命的到来。这场革命的表现形式,是纠正过往经济学畸重的“生产理论”或“供给学说”,真正从供给与需求相互制约的视角,理解经济现实,总结经济运行,提炼经济逻辑,构建新的经济

学理论;这场革命的深层本质,则是围绕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人,实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生产之事”到“生活之人”的转变,推动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从服务各种经济体向服务人类的自由和幸福靠拢,开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细微事实到一般宏观逻辑的探索。

“断舍离”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山下英子微观的鲜活生活故事,聚合出了千万个山下英子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宏观经济大局,那么,从真实的经济生活里,去发现“断舍离”类的小事,理解并分析其中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成分,以及这种成分可能的广泛代表性,进而预测“小事”合为“大势”的走向,就是未来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内在要求。这就是“解剖麻雀”而认知全体麻雀,甚至于认知同种鸟类的方法,以及“由小见大”或“见微知著”的类比逻辑演进方法。

这种方法与以往经济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真实的经济生活是经济学的起点;经济生活的历史演进轨迹,同时就是经济学的逻辑发展路线。换言之,经济学的方法,与其说是经济学家头脑里的思维构建,不如说,是经济学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发现和总结更为贴切。

作为带有划时代特征的经济现象,“断舍离”类的经济生活故事,迟早会成为经济学家们言说的话题;人类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也必将为经济学家所热衷探讨。然而,及早地在这类经济生活现象里,去发现共性,总结规律,提炼逻辑,构建全新的经济学学说,比起那不得不说时的“事后诸葛亮”理论,更有益于我们认识改造这个世界,造福于人类。 (选自《(断舍离和经济学》,有删改)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断舍离”的爆发原因在于经济世界中的两个错位,其中家庭和社会的错位即社会生产和家庭需求的失衡。

B. “断舍离”最初只是山下英子改变日常生活习惯的个体事件,却发展成了带有划时代特征的经济现象。

C. “断舍离”预示着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改变,将从以往的研究具体细微事实转向而今的探索一般宏观逻辑。

D. “断舍离”虽然只是一个微观的经济生活案例,却能让我们见微知著,认识宏观经济大局,预测大势走向。

1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遭遇居家困扰的不只是山下英子,还有成千上万的家庭主妇,正是她们主导了这场经济学的巨大革命。

B. 从对物质产品的“极度偏好”到“断舍离”,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幸福的时代解读与以往有所不同。

C. 人类经济发展的目标一度定位为扩张生产的高速增长,这与以往经济学偏重“生产理论”是分不开的。

D. 经济学家应该敏锐地观察经济生活现象,及时总结经济发展规律,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17. “断舍离”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七、 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屠岸先生访谈录

斯日(文中简称“斯”) 屠岸(文中简称“屠”) (一)

斯:屠岸先生您好!您的自传《生正逢时》,从标题看包含了时代的意义,您能谈谈国家和时代对您一生的影响吗?

屠:这个书名是从吴祖光那里来的。他50年代被打成“右派”,有人对他说“生不逢时”。他拿起笔来写了“生正逢时”,表示抗议。我借用这句话,但跟他的还不一样。

斯:您正好相反,无论时代如何,个人还是接受这个时代,一生跟着时代的步伐的。

屠:对。我生下来,正是国内军阀混战,中学以后,就逢抗日战争,全民抵抗日本侵略。抗战胜利后,又逢国共内战。为了解共产党,我专门去苏北解放区,我会写歌词,愿意参加文工团。但当时的领导建议我到国统区工作,于是我回到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我们搞了一个刊物叫《时代学生》,公开发行,是共产党领导的,我也写稿。

斯:用手中的笔投入到国家与时代的命运中,正是您这本自传突出的特色。 屠:对,《生正逢时》讲述的是我生下来所逢的各种历史事件,记录的是自己真实的感受。

斯:在自传中您回忆了很多朋友和熟悉的文人,出版后有没有人向您提出过什么意见?

屠:没有。我也没有预先去征求他们的意见,说我这样写对不对,我是根据我的感觉、我所经历的跟他们的交往,然后以客观的笔调来写。事前没有给他们看,事后他们也没有提出意见。 (二)

斯:作为诗人,您对诗的自传特征怎么看?

屠:诗歌有两种,一种叫抒情诗,一种叫叙事诗。抒情诗都带有自传的性质。最典型的是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屈原从自叙身世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抒发了自己的美政理想以及爱国热情。后来,中国历代的一些著名诗人,比如陶渊明,他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写他自己的感情,带有自传性质。杜甫的诗《月夜》也有很明显的自传性质,因为那个时候他被困在长安,他的妻儿在鄜州。

国外诗歌也是这样的。华兹华斯的《露西抒情诗》,写的就是他初恋的少女露西,露西早夭,整个五首诗都写对露西的怀念之情。 斯:您自己的诗歌也有自传的特色吗?

屠:我的诗也都是写自己的感情。我有一首叙事诗《荏苒姑娘》,荏苒是一个有病的女孩子,她翻译了英国19世纪诗人斯蒂文森的诗歌《-个孩子的诗园》。这个诗我早就翻译过。她来信征求我的意见,我送了她一本我的诗集,让她参考。后来这个女孩子去世了。

斯:您这首诗讲述的是这个姑娘的事情,也是一个传记的形式,属于他传了。 屠:有点像。诗言志,诗缘情,表达的都是自我的感情。

(三)

斯:您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是中国第一个全译本。您翻译诗歌有什么原则?

屠:有一个名词叫做“客体感受力”,这是济慈的美学概念。他认为在诗歌创

作中应该放弃自我的定式思维,将主体的自我和客体的对象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够写出好诗来。我觉得在翻译方面也一样适用。

斯:没有主体了,不同翻译者的不同风格将怎么体现呢?

屠:翻译作品首先是作者的风格,同时必然带有译者的风格,同一首诗,不同的译者翻译出来是不一样的。比如,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殷夫翻译的,很经典。

斯:近年来,翻译界出现一种声音,说经典需要新译。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屠:经典重译是对的。并不是每一次重译都超过前译,但是总体来讲应该是进步的。鲁迅有一篇文章叫《非有复译不可》,就是提倡重译。

斯:您1936年创作第一首诗,至今仍然笔耕不辍,这在当代中国诗人中为数不多。您如何看待诗歌的创新问题?

屠:无论在外国,还是在中国,到了一个新的时代,诗歌都要面临创新的问题。《离骚》当然好,是经典之作,但是中国只有一个屈原不行,还得有其他的诗人。有时创新在水平上不一定超过前面,但是毕竟跟前面的不一样了;时代在前进,新的诗歌也随之产生。不过也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有人认为只要是创新的就是好的,就提出颠覆英雄、颠覆崇高甚至颠覆语言的歪主意来。 (节选自《传记文学》2018年第2期)

18. 下列对《生正逢时》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书名借用了吴祖光的话,但意思不一样,吴祖光表达的是对别人说法的抗议,屠岸表达的是对时代的接受。

B. 抗战胜利后,屠岸到苏北解放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文工团,并为《时代学生》撰稿,积极宣传党的主张。

C. 全书讲述的是屠岸一生所遭遇的各种历史事件,以他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记录国家的命运、个人的感受。

D. 自传里提到了很多朋友和文人,但没有人对此书提出意见,作者比较客观地叙述了存在和发生过的事件。

1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离骚》从自叙身世写起,抒发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表达自己的美政理想,带有屈原的自传性质。

B. 杜甫被困长安,因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于是以《月夜》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有自传性质。

C. 华兹华斯初恋的少女露西年轻的时候去世了,《露西抒情诗》是诗人抒发对露西的怀念之情的诗作。

D. 屠岸的诗歌《荏苒姑娘》是为了纪念一个因病去世的女孩子,讲述的是这个姑娘的事情,属于他传。

20. 在诗歌翻译方面,屠岸有怎样的主张?请概括回答。(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作文(70分)

2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