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78f7615c5da50e2524d7fe1

A. B. C. D.

肝与肺的关系表现在气机升降方面。肝以升发为顺,肺以肃降为常,二者协调,气机升降运行通达无阻 肝气升发太过而上逆,影响到肺的肃降,可致胸满喘促 肝阳过亢,则灼伤肺津,引起肺燥咳嗽

肺失肃降,燥热内盛,影响到肝的升发,可致胸胁胀满,头晕头痛,面红耳赤。

7、肾与肺

肾与肺的关系在于水液代谢与保持正常呼吸。 A. B. C. D. E. F.

水液代谢方面,肺主通调水道,肾主膀胱气化并司膀胱开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 “肾主一身之水,肺为水之上源” 呼吸运动方面,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二者协同配合以完成机体的气体交换。 肺失肃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致尿少,甚则水肿; 同时,肾阳不足,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甚则上升为咳喘 肾气不足,肾不纳气,出现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的症状; 同时,肺气不足,亦可影响到肾,引起肾虚之证。

8、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在于肝藏血,主疏泄;而脾统血,主运化。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同时,脾运健旺,则生血有源,肝有所养。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可致脾不健运,腹满泄泻等症候。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也可引起肝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溢入肠道,引起黄疸 9、肝与肾 A. B. A. B. C. A. B. C. D.

肝与肾的关系表现在肾藏精和肝藏血方面,精能生血,血能化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肝肾二脏盛则同盛,衰则同

衰,故有”肝肾同源”之说。

在病理上,两者相互影响。如肾精不足,导致肝血亏虚;肝血不足,影响肾精滋生,二者相互制约。

脾与肾的关系为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的关系。“先天”赖“后天”不断培育和充养,“后天”赖“先天”的活力资助。 脾主运化,肾藏精,二者相互滋生促进。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以致脾阳不足;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谷之精气,可引起肾阳不足,常见脾肾阳虚之证。 六腑的特点是泄而不藏,以通为用。

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传化与合作的关系;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通里攻下是六腑疾病常用治则

胃—受盛食物,并对食物进行腐熟和初步消化。 肝胆—其疏泻作用是饮食

物正常消化的保证。 小肠—分清泌浊,将精微物质经脾的传输作用而营养全身。浊者下传于大肠和膀胱。 三焦—为津液和元气运行的道路,三焦的气化,推动和支持着元气和津液的正常运行。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A. B. C.

五脏主藏精气,属阴,主里;六腑主传化物,属阳,主表。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彼此之间有经脉相互络属,构成了一一对应的阴阳表里

关系,他们之间不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互为影响。

1、心与小肠

(1) 心与小肠为一脏一腑的表里关系。 (2) 心气正常,小肠才能分别清浊;

(3) 小肠有热,循经脉上循于心,口舌糜烂; (4) 心经有热,移至小肠,出现尿短

肠实热病证。

2、肺与大肠

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而大肠肺气壅滞,失其肃降之功,大便秘结;

传导通畅,肺气才能和利。 大肠传导阻滞,肺气肃降失常,出现

9

赤,排尿涩痛等小

10、脾与肾

(二)六腑 之间的关系

气短咳喘。

临床治疗:肺有实热泻大肠,大肠阻塞可宣通肺气 3、脾与胃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性本湿而喜燥,胃性本燥而喜润。二者一纳一化,一升一降,一湿一燥,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的任务。 胃气不降,则出现嗳气,呕吐 脾气不升,出现食欲不振,倦怠疲乏 临床上常脾胃并论,脾胃同治。 4、肝与胆

(1) 肝与胆关系到胆汁的正常排泄与贮藏

(2) 肝疏泄失常影响到胆汁的分泌;胆汁分泌失常,又会影响到肝的功能,出现黄疸,消化不良等症。 (3) 肝胆在病理上关系密切,在治疗上相互为用,临床上常肝胆同治。 5、肾与膀胱

(1) 肾与膀胱的关系为二者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2) 肾气充足,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维持水液正常代谢;

(3) 肾气不足,失去固摄及司膀胱开 合的作用,则引起多尿、尿失禁等。 6、心包络与三焦

心包络与三焦在经脉上存在表里关系,二者一内一外,互相配合。

总之,脏腑通过经络相联系,彼此经气相通,在生理上和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二节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来源于水谷精微,是构成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一、 气

1. 气指维持机体生命的精微物质,是维持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2.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它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3. 气的功能:具有生化、推动和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推动脏腑、经络的活动,防御外邪入侵等。 4. 气的分类:根据气的生成及作用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 (一)元气

1. 元气发源于肾,包括元阴,元阳(肾阴,肾阳)之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 2. 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又赖后天精气的滋养,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

3. 元气充足,脏腑旺盛,健康少病; 先天不足或久病伤元气,则脏腑气衰,体弱多病。 (二)宗气

宗气是由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和肺从自然界吸入之清气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于肺,聚集于胸中,有助于肺以行呼吸和贯穿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 (三)营气

营气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精气之一,运行于血脉中,是宗气贯入血脉里的营养之气. (四)卫气

1. 卫气由水谷之气化生,是机体阳气的一部分,所以有”卫阳”之称。

2. 卫气运行脉外,敷布全身,在外有温养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启闭汗孔,保卫肌

表,抵抗外邪的作用。

3. 卫气不足,肌表不固,外邪就可乘机而入。

其他之气

1. 其他之气指脏腑的一些功能表现,如心气(主血脉),脾气(主运化),胃气(主受纳),肺气(主呼吸),肾气(主生长发育及生殖),肝

气(主疏泄)等。

10

2. 脾气和胃气合称中气,除了具有消化吸收功能之外,还能维持腹腔内脏器正常位置的作用。

二、血

血是一种含有营气的红色液体,通过气的推动,循着经脉运行周身,是构成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生理功能: ①营养和滋润全身;②运载气; ③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三、津液

津液是机体内除血液之外的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液的生理功能:

1、调节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2、营养和润泽脏腑组织 气、血和津液的关系

气血和津液不仅同出一源,而且相互化生,相互为用。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离不开气的作用,津液消耗,会使气血亏虚,而气血亏虚,也必然引起津液损耗。

第三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 经络学说的涵义

1. 经络是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机体内外上下的通路。

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又称经脉 络:是经脉的细小分支,又称络脉

2. 经络学说:是研究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学说,是中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即经脉、络脉、内属脏腑部分和外连体表部分。 (一)经脉

经脉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构成

经别为从经脉中分出的纵行的支脉,又称别行正经。

奇经八脉从十二经脉分出,循行不同,别道奇行,因而称为”奇经”。 (二)络脉

络脉包括十五大络,络脉,孙络,浮络和血络。 孙络:从络脉分出的细小分支

浮络:络脉浮于体表的,称为浮络; 血络:在皮肤上暴露出的小血管称为血络。 (三)内属脏腑部分

经络深入体内连属各个脏腑,在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同有关的脏或腑相连属,同时属于某一脏(腑)的经脉还络于相表里的某一腑(脏),形成互为表里的脏腑之间的这种关系 ,称为”脏腑络属” 。如: 前肢太阴肺经的经脉,属肺络于大肠;前肢阳明大肠经的经脉,属大肠络于肺。 (四)外连体表部分

经络与体表组织相联系,主要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经筋即包括十二经脉及其络脉中气血所濡养的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 皮部包括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所分布的皮肤部位,也就是皮肤的经络分区。

11

十二经脉分为前肢三阳经和三阴经,后肢三阳经和后肢三阴经,是经络的主体,又称十二正经。

十五大络:即十二条经脉各有一条络脉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的大络; 络脉:从十五大络分出的斜横分支

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一)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构成

十二经脉分别分布于前、后肢的内、外两侧共四个侧面,每一侧面有三条经分布。运行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即太阴、少阴和厥阴,属脏 ;运行于四肢外侧的为阳经,即阳明、太阳和少阳,属腑。五脏六腑加上心包络,共十二脏腑,各系一经,构成十二道经络通路。

2、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按其所属脏腑,并结合循行于四肢的部确定其名称。

如:前肢太阴肺经,循行于前肢内侧,属肺络大肠 位来

十二经脉命名表

循行阴 经(四阳经(四肢外部位 肢内侧,侧,属腑络脏) 属脏络腑) 前前前肢太阴前肢阳明大肠肢 缘 肺经 经 中前肢厥阴前肢少阳三焦线 心包经 经 后前肢少阴前肢太阳小肠缘 心经 经 后前后肢太阴后肢阳明胃经 肢 缘 脾经 中后肢厥阴后肢少阳胆经 线 肝经 后后肢少阴后肢太阳膀胱缘 肾经 经

3、十二经脉运行规律

(1) 前肢三阴经从胸部开始,运行于前肢内侧,终止于前肢末端; (2) 阳经从前肢末端开始,运行于前肢外侧,抵于头部;

(3) 后肢三阳经从头部开始,经背部,运行于后肢外侧,终止于后肢末端; (4) 后肢三阴经从后肢末端开始,运行于后肢内侧,经腹达胸。 4、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二)奇经八脉

1. 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条经脉的总称。 2. 奇经八脉从十二经脉分出,循行不同,别道奇行,因而称为”奇经”。 3. 任脉行于腹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又称“阴脉之海”。 4. 督脉行于背中线,总任一身之阳脉,又称“阳脉之海”。

5. 冲脉:总领一身气血的要冲,能调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6. 冲脉与任、督脉同起于胞中,故称“一源三歧”。

第二节 经络的主要作用

一、在生理方面 1,运行气血,温养全身 2,协调脏腑,联系周身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