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一授信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控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基于统一授信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控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77da0a283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0

其提供一定资金支持的一种新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商业银行不参与仓单质押的具体操作过程。

3.2统一授信业务模式的流程分析

统一授信业务模式是物流金融的一种创新模式,与传统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不同,它是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物流金融模式。其运作流程是:商业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资信情况、业务规模、商业运作状况、行业主导力量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及《抵押贷款协议》,以一定的资产为抵押,将一定额度的信用资金授予物流企业;然后由物流企业综合考察货主企业状况,与货主企业签订《抵押贷款协议》,在货主企业提供一定货物、商业订单抵押的情况下,为货主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货主企业根据签订的相关协议与合同,分批次的向物流公司质押货物并分期偿还贷款。其业务模式流程图如下:

统一授信业务模式运作流程图:

4.分期还贷

商业银行 1.统一授信 物流企业 2.质押货物等 货主企业 3.发放贷款 5.分批发货

图3.统一授信业务模式运作流程图

统一授信业务模式与传统仓单质押业务模式比较分析表:

表1.统一授信业务模式与传统仓单质押业务模式的对比分析表

传统仓单质押业务模式 不能合理作出质押品的选择 不能激发物流企业的积极性 银行无法控制客户企业的资信风险 统一授信业务模式 物流企业可以提高质押贷款的效率 物流企业提升服务能力,开辟利润空间 可以提高银行的监管,优化流程,降低风险 由上表可以看出与传统的仓单质押业务模式相比,统一授信业务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物流企业将申请贷款和质物、仓储两项任务整合操作,提高质押贷款业务运作效率;

(2)减少原先质押贷款中一些繁琐的环节,提高贷款企业产销供应链运作效率; (3)有利于银行提高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监控的能力,更加灵活地开展质押贷款服务,优化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降低贷款的风险。

(4)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开辟更广的利润空间,赢得更多的潜在客户。

3.3统一授信业务模式的SWOT分析

与物流企业共同开展的统一授信业务是对银企困境的破解。虽然仓单具有金融价值,但是银企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果银行直接与借款人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使得仓单质押业务难以有效展开。但是如有物流企业作为主导参与到统一授信工作中来,情况将大为改观。我们可以通过SWOT分析来分析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开展统一授信业务的优缺点,如下表:

表2.统一授信业务模式的SWOT分析表

S(优点) 银行方面: 将本部分以外的业务转移给物流企业,可以加强统一监控、降低风险;也可以降低运作成本 物流企业方面: 提供了新的增值服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有利于控制供应链的风险 O(机会) 互利合作,可以降低资金链的整体风险 W(缺点) 银行方面: 无法对整个现金流进行全程监察 物流企业方面: 需要有一定规模的仓库等硬件设施 必须要有仓管、监管、价值评估、配送等综合服务能力,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T(威胁) 出现物流企业的道德风险 对上表的说明:

①物流企业的加入对银企信息不对称的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企业的产权、经营权存在着分立、合并、兼并、重组、托管、联营等交易,但是作为实际商品的流通渠道是比较固定的。作为企业需要将沉淀的资金盘活,想通过仓单质押的方式来融资,那么作为银行就需要了解质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等,要察看权力凭证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超出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那么掌控着企业物流的机构应当成为最直接,最有效力的发言者,因而与物流企业合作来开展仓单质押业务就成为必然。

②物流企业的参与增加了银行零售业务的批量,降低了银行的运作成本。目前的资金流运作过程非常繁琐,特别中小企业单笔的业务量较小,从而运营的成本相对较高,

这时如果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入进来,就可集聚业务量,同时分担银行的部分业务及成本,就可提高整个流程的效率。

③统一授信业务的开展可大大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号召力。物流企业对于库存及流通的区域的变动,可以通过库存管理,配送管理可以做到了如指掌,所以为客户提供金融担保服务就应成为一项物流增值服务的项目,不仅为自己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也可以提高企业对客户的吸引力。

4.统一授信业务模式实践中的风险分析

通过3.2和3.3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尽管统一授信业务模式克服了传统授信业务模式的不足,但现阶段开展统一授信业务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和威胁,因此统一授信在实践运作中要制定一套风险评价体系来识别风险。 统一授信业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统一授信业务风险评价体系 客户的信用风险 质押货物本身的风险 物流公司管理水平风险 其它风险 信托责任缺失风险指标失灵数据信息低效信用环境约束不完善 质押品的合法性 质押品的市场风险质押品的变现风险质押品是否保险 管理人员素质 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权责分配的有效性监督体制的实施 法律风险 仓单及提单管理不善 4.1客户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物流金融业务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其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风险因子:

图4.统一授信业务模式实践运作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图

由于物流企业充当了商业银行的信托责任人,银行因而可能就会相应地降低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但物流企业专业性和责任度上的不稳定造成的信托责任缺失,可能会使银行盲目相信面上的数据而陷入隐蔽的信用风险之中。作为制造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粘合剂”,物流企业一方面可能会为拉拢自己的客户而向银行提供虚假数据,这种粉饰可能会给银行造成误导;另一方面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样存在,而且由于专业性不如银行可能这种不对称会更加严重,形成物流企业与银行同时蒙在鼓里的状况。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实施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主要采用借款人经营及资信情况,借款人财务状况,项目进展情况及项目能力,宏观经济、市场、行业情况,还款保证情况,银行贷款管理情况,保障还款的法律责任等七大量化指标。但随着物流金融业务的实现,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及各主体角色的再定位,尤其是商业银行将部分的审贷职能转嫁给物流企业以后,以上七大贷款风险评级的量化指标很有可能失灵,因为在这里面缺乏对物流企业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及它与商业银行、制造企业三者的内部相关性等因素的考虑。

尽管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介入融资过程,向商业银行提供制造企业货物的详细数据,但是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漏洞依然存在。一方面,信用风险管理所需的数据信息应该由基础数据(主要是制造企业的流动资产信息)、中间数据和分析结果三部分组成。中间数据是对基础数据的识别和分类,通过对这些流动资产的信息进行具体的处理,找到对银行放贷过程中风险控制有帮助的中间数据。而分析结果则是在中间数据基础上的风险分析。可见物流企业做的只是最原始的数据搜集工作,这些数据的来源和有效性都还是个问号,商业银行在数据处理方面的问题依然很大,不可小视。

信用风险的存在一向都与社会的金融生态密切相关,而经济领域至今还没有树立起诚信光荣、无信可耻的社会信用环境,也没有严厉的失信惩罚。这就使得统一授信这一项全新的金融业务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社会信用保障,也就是说当它踏入社会金融生态圈之后,信用坍塌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会导致这种失衡现象渐渐地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出现,进而成为了又一项信用风险的缘起。

4.2质押货物本身的风险

4.2.1质押货物的合法性

在出质人进行货物质押时,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严格考核该货物是否合法,是否为走私货物,或是否为合法渠道得货物。即融资企业应该具有相应的物权,避免有争议的、无法行使质权的或者通过走私等非法途径取得的物品成为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