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744647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4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

第三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段首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索,所以没有探索不到之处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以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而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便是作者游览褒禅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而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思路方法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的难点在于虚词,本文单是“其”字就出现了十几处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其”“于”“以”等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如“舍”“观”“名”“十一”“明”“相”,等等这是学习的重点

2.把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叙述议论表达方式的结合等内容与熟读、背诵结合起来,在熟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体会“研讨与练习一”提供了思路,可以根据表格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这是学习的难点

3.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师: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哪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情景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曾发下誓言:“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国公,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

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2.基础积累

(1)读准句读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正音

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信息筛选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明确: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2.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明确:①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②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③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3.“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至洞之深处

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④“无限风光在险峰”

⑤“随之”;“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能力提升

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明确: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分析鉴赏

翻译第三段,并具体分析

明确:(1)重点句子和词语: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汉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3)作者先说“古人之观于??而无不在也”,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人?是以古人为标准,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