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科技史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科技史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62d50e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d

(1)(根据括号中的词语作答,集解中有关于兔子受孕的说法)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望月而孕。

(2)(从对兔肉的说明中可看出)没有否定或纠正前人的某些错误说法(如孕妇忌吃兔肉)。 (3)(结合教材和材料,进行适当概括)对16世纪以前传统中医药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创立了新的药物分类法;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说法。

五.新题预测

01.汉代有人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这是 D

A.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B.王充反对“天人感应”的论据 C.张仲景注重自然环境对疾病的影响 D.张衡对月食作出的科学解释 02.为中医学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B

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四部医典》 03.韩剧《大长今》的播出,扩大了中医在世界的影响。下列关于中医表述正确的是 A ①《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李时珍被誉为中国的“药王”

③《唐本草》是最早的官方颁布的药典 ④华佗被誉为“神医”是“四诊法”的创始人 A.①③ B. ②④ C.①④ D.②③

04.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了??早在1300 年前,在一部古代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这部书是 B

A.《墨子》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05.“??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颇似淳漆,然(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这段记载最有可能出自 C

A.《齐民要术》 B.《四民月令》 C.《梦溪笔谈》 D.《农政全书》 06.下列文明成果最早经阿拉伯人传往西方的是 A

造纸术 罗盘针 地动仪 突火枪

A B C D

07.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B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夏小正》 D.《汜胜之书》

08.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医药的一些治病古方,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A

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D.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09.“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以下关于这则材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材料中内容说明了火药的巨大威力

B.此种情景应当出现在唐末以后

C.这项发明极大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D.火药起源于道士的炼丹活动

10.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的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科技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C

A.个人与社会、自然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小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道教思想

(1)老子: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思想。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对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老子思想的实质:维护行将崩溃的奴隶制度,阻止新兴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

(2)庄子: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2.墨家思想

墨家创始人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3.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商鞅的严刑峻法主张比韩非子更早)。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意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秦朝立国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以法为教。汉武帝尊儒的同时还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张包括: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④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制度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⑤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

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2)战国时期: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生生下来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位“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②荀子: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3)秦汉时期:①秦始皇施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击。②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展:他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这样法令裁制度可以统一。他倡导的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应当建立太学等学校,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③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简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宋元时期(宋代理学):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②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时期)

(1)李贽:明代后期。①思想主张: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揭露道学家的虚伪。②地位: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2)黄宗羲:明清之际。①思想主张: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②地位: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

(3)顾炎武:明末清初。①思想主张: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反对君主专制政治,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②地位:其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4)王夫之:明清之际。①思想主张:“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即运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