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孔生产效能的提高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打孔生产效能的提高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60d1d3ca32d7375a4178032

对于问题二(双钻头问题)的求解:

对于双钻头模型,我们可以通过模拟遗传算法[3]来进行计算,通过MATLAB进行数据处理(见附录B),得出相应路径最优图形如下:

图8 双钻头模型下最优路线图

则由双钻头的最优作业路线图可知双钻头的作业最短路径为:

Shortest_Length=46.790e+004(mil)=11884.66(mm) 时间方面:刀具行进时间=最短作业路径/钻头行进速度

=11884.66(mm)/180(mm/s)=66.026(s) 刀具转换时间=12*18(s)/2=216/2=108(s)

作业总时间=刀具行进时间+刀具转换时间=108+66.026=174.026(s)

成本方面:行进总费用=11884.66* 0.06=713(元)

刀具转换时间成本=108*7/60=12.6(元)

作业总费用=行进总费用+刀具转换时间费用=713+12.6=725.6(元)

双钻头与传统单钻头进行比较:

(1)刀具转换缩短的时间=216/2=108(s)

(2)钻头行进缩短的时间=81.978641-66.026=15.952641(s) (3)缩短的总作业时间=108+15.952641=123.952641(s)

由(1)~(3)可知,双钻头打孔机比传统单钻头打孔机生产效能确有显著 提高,生产效能约提高41.6%。因此,建议采用双钻头作业。 研究打孔机的两钻头合作间距对作业路线和生产效能产生的影响

由题意可知,打孔机的双钻头合作间距不小于 3 cm,在保证此要求的前提下,还需缩短打孔机的作业、刀具转换的、钻头行进时间,以提高生产效能及优化作业路线,则需选择一个合适的打孔机的两钻头合作间距,以得到最优路径,进而减少行进成本以及作业成本。由于,打孔机的双钻头合作间距会影响作业路线,合作间距控制不合理会浪费资源,并且会导致两个钻头不同时作业,使加工效率、加工质量降低,以使整体工作时间加长、产品质量下降,且作业总时间与作业成本有直接联系,作业成本与生产效能亦息息相关。

综合上述的作业成本与作业时间的关系式,间距的合理性将会对整个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选择最合理的合作间距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

14

而缩短作业成本,以达到提高生产效能目的。路径的最优是缩短钻头的加工路径长度来降低钻头移动时间,其与间距的合理设置密切相关。综上所述,生产效能的提高归根结底是合作间距的合理性。 6模型的评价与推广 6.1 模型的评价

(1)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利用蚁群算法模拟出单钻头的最优路径,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解决进一步用遗传算法来求解双钻头的最优路径,最终解决打孔机的效能问题。

(2)与其他的寻优算法相比教, 蚁群算法的搜索时间过长。算法开始时, 信息素的作用不明显, 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较好路径上的信息素优势。蚁群算法的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停滞现象,不利于发现更好的解。

(3)该模型的分析过程清晰且简单易行,易于理解,建模时充分考虑了题目所给的限制条件。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双钻头对工作效率的显著提高。

(4)该模型易于推广,可推广应用到其他工程的最优路径上。 (5)该模型是一比较高效率的生产模型,采取单刀具对对应孔型加工完后在进入下一孔型的加工方式,而每种刀具的工作路线都是通过蚁群算法方式得出的最优解,这样既减少了道具不断转换带来的时间损耗,又提高了作业效率。但该模型却不是一个十分省钱的生产模型。

(6)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只通过一组试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也可以对做模型进行进检验。但实验结果仍然表明新算法在钻头加工不同过孔下,其加工时间较大程度缩短,由此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线路板的加工效率。

综上:总的来说该模型还是能比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 6.2. 模型的改进

(1) 该模型在求解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所以可通过进行多组数据分析来减小误差。也可以对做模型进行进检验。

(2) 对于双钻头模型用遗传算法程序来求解,所得的结果可能不是非常的准确。通过查找资料,得知“贪婪算法”(或者“聚类算法”)对此类问题模型的求解较为准确,因此可以采用该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检验。 参考文献

[1] 马兆敏,戴青玲,黄玲,胡波.基于双钻头的孔群加工路径优化算法.MACH NE TOOL & HYDRAULICS,2010,38(6):13~15。

[2] 缪桂根,高羽佳,改进遗传算法求解TSP问题的MATLAB程序设计.湖南工 程学院学报,2011,21(2):42~45。

[3] 温清芳.遗传算法求解TSP问题的MATLAB实现.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7,28(6):18~22。

[4] 姜启源,谢金星,谢俊.数学模型(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8~65。 [5] 卓金武,魏永生,秦健,李必文.MATLAB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北京:北 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46~48。

[6] 韩明,王家宝,李林.数学实验(MATLAB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7] 林道荣,秦志林,周伟光.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 刘卫国.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5

[9]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ngcxyxb-zr 20130106.aspx

16

附录

附录A

模拟蚁群算法MATLAB实现:

m=10;Alpha=1;Beta=5;Rho=0.1;NC_max=200;Q=100; %为使程序运行速度更快,取蚂蚁数为10 c=[X,Y]; %导入数据

n=size(c,1); %n表示问题的规模(电路板上孔的个数) D=zeros(n,n); %D表示完全图的赋权邻接矩阵 for i=1:n for j=1:n if i~=j

D(i,j)=((c(i,1)-c(j,1))^2+(c(i,2)-c(j,2))^2)^0.5; else

D(i,j)=eps; %i=j时不计算,应该为0,但后面的启发因子要取倒数,用eps(浮点相对精度)表示 end

D(j,i)=D(i,j); %对称矩阵 end end

Eta=1./D; %Eta为启发因子,这里设为距离的倒数 Tau=ones(n,n); %Tau为信息素矩阵

Tabu=zeros(m,n); %存储并记录路径的生成 NC=1; %迭代计数器,记录迭代次数 R_best=zeros(NC_max,n); %各代最佳路线

L_best=inf.*ones(NC_max,1); %各代最佳路线的长度 L_ave=zeros(NC_max,1); %各代路线的平均长度

while NC<=NC_max %停止条件之一:达到最大迭代次数,停止 %% 蚁群算法MATLAB程序第二步:将m只蚂蚁放到n个孔上 Randpos=[]; %随即存取 for i=1:(ceil(m/n))

Randpos=[Randpos,randperm(n)]; end

Tabu(:,1)=(Randpos(1,1:m))';

%% 蚁群算法MATLAB程序第三步:m只蚂蚁按概率函数选择下一个孔,完成各自的周游 for j=2:n %所在孔不计算 for i=1:m

visited=Tabu(i,1:(j-1)); %记录已打过的孔,避免重复访问 J=zeros(1,(n-j+1)); %待打的孔

P=J; %待打孔的选择概率分布 Jc=1; for k=1:n

if length(find(visited==k))==0 %开始时置0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