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与工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清代书法与工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5f3d4d776eeaeaad1f33017

或圆,时见折笔顿挫,结字奇崛险茂而富于变化,章法恣纵错落而不失法度,笔势连绵流畅而大气磅礴,于秀逸婉转之中追求刚健豪迈、苍郁雄畅的“气骨”。作品有《行书诗翰四首卷》、《草书杜诗卷》、《临古法帖》等。 傅山(1607—2991684年),字青主,号真山、石道人、松桥老人等,阴曲(今山西太原)人。明亡后,着朱衣、居土穴,自号朱衣道人。他与八大山人都是著名的遗民书画家,也以行草书擅名,在书风上与王铎一样都追求“气骨”,强调直抒性情,傅山还明确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书

法美学观。他兼擅篆、隶、楷书,从二十岁左右即开始临学晋唐楷书,后来因为得到赵松雪、董其昌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仿并能乱真。但很快他又意识到此种方法容易使书法坠人软美浅俗一途,因此改学苍劲浑厚的颜体,终于自成一家。作品有楷书《逍遥游》、隶书《七律四条屏》、行书《丹枫阁记》、草书《高适五律》。其行、草书用笔之纵横遒迈,结体之宕逸浑脱,情感之狂肆真率,风格之古拙苍劲,无不是其审美意趣的体现。

八大山人的书法筑基亦广,虽然受董其昌影响,但因不同时期师承与

心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面貌。他善用秃笔、藏锋,与其绘画一样,非常讲究章法布局,其行草书的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布白疏匀,字字独立,大小疏朗有致,书风或怪伟峭拔,雄健恣肆,或简静沉着,圆浑古淡,作品有《草书联》、《河上花图卷题跋》等。

帖学诸家与馆阁体 清初帖学书法的主流风格浸淫于“二王”直至董其昌流美灵秀娴雅的书风之中,没有更大的突破,书坛最为流行的是所谓“馆阁体”书法。“馆阁体”追求“乌、方、光”的书写效果,字如算子,端正拘谨,千人一面,缺乏个性,

没有生气,致使帖学书风日趋靡弱妍媚。皇帝对书法的喜好,导致了从学子到官吏无不以工书为尚,以能书邀赏,书家遍及朝野,代表人物是康熙的书法老师沈荃。沈荃(1624—1684年),字贞蕤,号充斋,华亭人,顺治年间进士。他擅长行楷,出入米芾、董其昌,所书端正严肃、雍容娴雅,然而缺少变化。康熙御制碑版、殿廷屏障、御座箴铭等,多命沈荃书写,名盛一时。

清初著名的文人书法家以“康熙四大家”为代表,他们虽能于馆阁体帖学中有所变化,但仍受帖学局囿气质柔秀,面貌相类,缺乏刚健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