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三声三事”对联的有关问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略谈“三声三事”对联的有关问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5b19d43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5

不小,除了堆山理水外,又整治环境,还增建了“数楹”新的建筑“积书岩”。从这二次修葺来看,其内部如有楹联,谁能保证它没有更动!

再以否定者判断的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时间为限看,从乾隆八年(1743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时间近一百年。几代人过去了,谁又能肯定并保证顾氏祠堂内的题联等没有任何一点变化呢?同时,我们还可以顺着道光十八年的时限往下看,道光朝共三十年(1821-1850),去掉前十八年,再过二十几年即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了。无锡于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为太平军所占领,城、乡当时不少家祠、庙宇、住宅等建筑被毁。张泾顾家当时境遇也不很好。据《顾氏宗谱》卷十九《先府君默安公行状》称:“当洪杨之变,先王父挈同居者七家被难,辗转流离,宛然星散,间有避至江西广信府铅山县河口镇者。迨事宁返里,巨室灰烬,悉成瓦砾”,此说法也许有些喧染夸张,但可看出,当时他们家也顾不上了,又逃奔得那么远,住宅都被烧了,家祠等能幸免!所以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顾氏家族所订《泾里义庄规条》中指出:“宗祠庄房自兵燹后陆续添建,尚未齐备。现在宗祠尚有嚮堂未有建,庄房门头后进未建,除各项开支外,积有盈余,仍须续建,以臻完善。”八十年代后,顾宪成祠堂尚存,后因民居需要被拆毁。但经文物部门实测,鉴定其结构为明末建筑。我们查阅光绪二年四月顾复等人《禀呈先贤端文公祠

墓图折请咨卷》内有“兵燹后,祠墓幸皆无恙”一语,证明太平军在锡期间,顾宪成祠并未被毁。但因顾家当时人都远离本土,“星散”出逃了,有的未逃脱而被斩杀。当时城内道南祠亦被毁,看守顾宪成祠堂的人就那么镇定,一直守在祠堂内!太平军在锡期间冲击并焚毁了不少这类建筑及其内部有关陈设。如惠山愚公谷里炼石阁内原有邹迪光之子邹德基所书“扫石月盈帚,滤泉花满筛一联,……咸丰庚申(1860年)之变,联匾尽失”。顾宪成祠与炼石阁东西相望,近在咫尺,所以顾宪成祠包括题联在内的一些供品、陈设等也就很难不被焚毁了。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认为,清中后期出现在顾宪成祠内的“三声三事”楹联可能是在光绪年间悬挂上去的,可能是初制之物,也可能是复制品。因我们没有见过实物,对其书法风格及制作工艺等都一无所知,不便加以评论。当然这样说,决不能因此就可以否定它以前曾出现过,这是要申明并补充强调的。但肯定它是道光十八年以后之物我们是不会相信的。

四、“三声三事”一对被说成是“顾宪成对的下联”,有没有可能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顾家“世代相传”的问题。几代以前的情况现不得而知。就我们了解的情况看,起码不是顾家现在这一代人讲出来的。曾任东林小学老校长朱可达同志说:他在二十年代就听说过“三声三事”这副对联了,

但不知其撰者,足见二十年代此对的社会影响还不够普遍,大概在一部分知识界、教育界人士及顾氏家族中传说着。另据顾希炯先生回忆,他幼年时即听过父辈及当时族长顾宝琛等人讲过。顾宝琛,字彬生,顾宪成十一世孙。他生于光绪庚辰年(1880年),受过高等教育,曾出任过江苏省第一届省议员;时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孙科曾特令委派他任事。其人当时在政界、商界、教育界,对江、浙、皖、沪及国外有关部门均有一定影响。假如他在十多岁时有很好记忆力的时候是听上一代人说的话,那么“三声三事”当在光绪十五、六年(1890年)前后恐怕就流传于世了,为了核实这一估计,我们还走访了年逾八旬的陆同祺先生,他三十年代曾任东林小学校长。据他说,他在十六、七岁的学生年代,曾在江苏第三师范(今无锡师范)的课堂上,亲自听过其国文教师钱基博先生当众讲过,说“三声三事”对联是顾宪成作的。与顾家所说近似。当时钱氏近五十岁,这样推算起来,时间还要早些,即约在光绪初年,此对已流传了。钱氏曾为大学教授,是无锡地方近代一位知名学者。无锡地方史籍虽未见载有“三声三事”一对,那么钱氏说法也应是前一代人传下来的吧!这不应有何怀疑。否则,当时如有异意,他会与人辩明白的。所以“三声三事”一对,顾家说是“世代相传”的,其说法基本是可信的,而且很长时间,一直如此这般传说着,如有虚构或属张冠李戴,恐怕早就会有人澄清或予以纠正了。

再从“三声三事”一对以其实物形式传世情况来看。据顾希炯先生说:一九四七年以前,它是被制成柱联悬挂于顾宪成祠堂的享堂内,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其式样为黑底、白字、楷书、无款,无锡惠山有明代邵宝祠、顾可久祠、高攀龙及华孝子祠等,城中有乡贤,道南祠等,张泾桥有顾氏宗祠等等。“三声三事”对联没有被悬挂到这些祠堂内,偏偏要挂在惠山顾宪成祠堂内,说明与顾宪成有关。 另外,再以顾宪成本人情况分析。他六岁读书,小时候就比较聪明听话,肯独立思考,从七岁到十二岁之间,在塾师指导下,他已读了《大学》、《中庸》、《论语》、《韩文》等。而且有很好的理解能力。当时他还会对照并运用已学到的书本知识来思考和对照一些实际问题。如他十一岁时:“读韩文至讳辩,请于师曰:亲名当讳耶?”使老师大为佩服惊叹。不光书读得好,还认真学习和钻研过做对联的学问。所以他的对联作得相当出色,超过当时相同年龄和一起学习的其他人。据记载,十二岁“公始习对联,同塾生多倩为代”。如他十五岁时,就作过一副工整、很有气魄的对联:“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这是《顾端文公年谱》里的记述。该谱编成于清康熙年间。另从明代当时人记述中,亦可得到佐证。明长兴丁元荐为顾宪成门生。他游顾宪成之门三十有二年,“又数年读书泾上”,顾亲自设馆督教。他回忆说:“先生英敏沉毅,机敏绝人。年十六,下帷攻苦,榜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