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环境保护第2课时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环境保护第2课时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54d677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8

环境保护

【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 (1)人类与环境 环境与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 (1)资源问题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2)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可再生资源 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1)生态环境问题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生态环境保护 (1)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环境污染与防治 (2)环境污染的防治 (1)环境管理的内容和手段 环境管理 (2)环境管理与国际行动 (3)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 第二课时 【设计思路】

环境保护是选修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部分是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第三部分是环境污染与防治;第四部分环境管理与全球行动。第二部分主要考查资源与生态问题的表现及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三部分主要考查工业、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污染类型,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从考查内容上,主要考查了重大环境问题,如:水污染、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等。侧重于考查问题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治理措施。从考查形式上,多以统计图表以及文字材料呈现信息,结合问题所在区域图,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题型大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难度一般不大,内容、材料比较贴近生活。从考查能力上,侧重考查学生读图提取有效信息、

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环境的伙伴关系思想。可能会继续关注热点、重大环境问题,仍以图、文资料形式,考查某区域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备考复习应注意:①注意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②注意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污染类型;③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具体地分析问题;④注意我国的突出环境问题以及重大工程、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后续影响。 【知识构建】

【教学目标】

1.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具体措施。 4.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主要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重难点分析】

区域环境问题分析和防御,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着眼点,此类题目的呈现特点是通过图表来承载所有的解题信息,其设计思路、设问角度和思维价值都是围绕读图、析图能力的考查而体现出来。因此,解答此类题目时,应首先明确图中地物的分布特征,结合设问,分析不同地物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其次应注意用规范的学科术语归纳总结图中信息,做到合理、流畅的图文转换;再次应准确的把握利用图中信息推理判断的因果关系链,这样就能保证思维的

正确性。

1)关注全国和世界上最近发生的重大环境问题,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其发生的原因、带来危害和防范措施。

2)运用教材所学案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材料对以某一特定的环境问题,分析成因、过程、特点、危害、防治措施。 2.教学难点

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发生原因、带来危害和防范措施。 【课前准备】

结合考试大纲,主要突出“回扣教材、夯实基础”的目的,对知识内容、体系进行梳理和建构。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学情 诊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检查学生课前对学案的完成情况,特别关注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存在学生回答。 的主要疑问和困惑。 投影近年高考命题中的主要考查内容: (1)从考查内容上看,侧重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治理措施。主要考查了我国的重大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及影响、大气污染、水污染、沙尘暴、生态破坏等。2011年课标全国卷、山东文综卷考查了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 (2)从考查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统计图、文字材料等为主,结合问题所在区域图,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题型大多以综合题为主,材料比较贴近生活。 (3)从能力考查上看,侧重读图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展示考试要点及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说出关键词。 高考命题感知 仔细阅读和体会,分析试题涉及的考点,理解高考试题中有关此内容的切入点和重难点,注意回顾和反思自己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 让学生对高考要求有更清楚的感性认识,使下面的学习能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 学习 目标 展示 ①朗读考试要点;②说出关键词并根据自己理解简要分析考试要求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有的放矢的能力 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 考点诠释1: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析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展示导学问题表1: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①学生分组讨论 ②每组派代表回答 ③学生提问,或质疑 学会分析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学会全面准确提取图中相关信息。 探究活动1: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表1 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探究活动2: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策

①把实行节约放在首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建立以清洁生产、废弃物高效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体系。尽可能延长其耗竭时间。 ②积极开源,加强地质勘探,强化从地壳深处与海洋寻找新的资源,增加资源储量。 ③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表2 各种能源的比较 优 点 缺 点 利用形式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太 阳 能 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 较分散,受天气、季节影响大 风速不稳且风力丰富地区与能源消费区不匹配 可能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能源密度小,修建大坝会阻碍 船只和鱼类进出 直接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造成资源浪费 降水较少、光照光热转换、光电充足的地区:西转换 北、青藏高原等地区 风力发电 青藏高原、西北、东部沿海地区 水量丰富、落差大的地区 风能 发电成本较低,无污染 发电成本较低,无污染 水能 水力发电 潮汐能 干净、无污染 利用潮汐进行发电 比较理想的利用方式是沼气 沿海地区 生物能 可再生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地热能 成本低廉 可供开发的地点不地热能丰富的多,更新速度较慢,发电、取暖、建地区,如青藏高地热蒸汽中常含有地热温室等 原 一些有毒有害物质 ④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解决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问题。 探究活动3:尝试理解自然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任何一种自然资源短缺的原因都必须从自然与人文两大方面入手。如分析水资源短缺就是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等自然原因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利用的不合理性等人文原因入手加以分析的。内容如下:

表3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对策 产生原因 自然空间分布不均 对策 跨流域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