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建筑简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上海历史建筑简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3cd0c8083d049649b6658e7

居珍品、属私产性质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曾任《四库全书》编纂,陆锡熊的好友渖初应邀为传经书屋题匾曰\书隐楼\。约光绪后,陆氏家道衰落,住宅被分批出让,园林大部分被改建为住宅。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郭氏购进书隐楼旧基。现为郭家私宅,该楼占地3亩余,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全景布局合理,前后共有5进,计有房间70余间。从正门而入,一至三进,为前部,属宅邸花园,可供静步欣赏,景点典雅脱俗。内有名花异木,假山池沼和船厅,船厅三面临水,上有船蓬轩,其形像逼真耐看。另有轿厅、七梁正厅、话雨轩、十字墙和古戏台,往日逢喜过节,幽幽乐声,绕入耳际倍觉情景如画。四进与五进,说是后部,实为正中,当曲径通幽漫步而入,顿有与世隔绝之感,中间两幢古典式走马楼形成一个\开\字,四周为大青砖砌起的厚2尺余,高3.6丈的封火墙所围合,大门、侧门均为石库门,木质门上都用方砖遮盖,其防火之严密,可谓尽善尽美。四进谓正楼,供藏书之用,五进谓宅居楼,是主任准备告老回籍阅书隐居之所。两楼雕梁画墙,美轮美奂。2002年台风来袭使西厢房倒塌,我当年因寻访书隐楼,穿梭于老城厢之间,因此深深迷上了这附近的康乐球和小弄堂。

十九、北苏州路

1、北苏州路20号,上海大厦(百老汇大厦)。

百老汇大厦曾是外滩三座最高的建筑之一,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施工,大厦因地处虹口百老汇路口(今大名路口)而得名,是解放前上海仅次于国际饭店的最高建筑,大厦高22层,建筑面积为24596平方米,建筑体型呈八字形,既可使四翼的房间获得较好的朝向又可以提高建筑容积率,在建筑外观上雄伟挺拔。地下室为锅炉间,底层为大堂和公共服务部分,第二至第九层设大小公寓72套,第十至第十六层为业主住所,第十九至第二十一层为设备层。大厦立面摒弃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繁复的装饰线脚,采用几何立方体组合,第十一层起开始逐层收缩,形成近代摩天大楼风姿,仅在各层女儿墙处饰以艺术装饰主义派的花边图案。外墙底层用暗红色花岗石贴面砖,楼层均用咖啡泰山面砖。第十八层宽敞的大平台是鸟瞰浦江两岸景色的最佳处,许多中外知名人士曾在此极目远眺、流连忘返。1939年3月业广地产公司被迫将大厦产权卖给日本恒产株式会社,日本侵华将领、日本特务机构都盘踞在大厦内。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厦作为敌产被国民党政府接管,作为国民党特务机关励志社第七招待所。解放后,大厦改为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际处,1951年5月1日命名大厦为\上海大厦\,从此成为上海市接待国宾、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港澳侨胞的大宾馆之一。

2、北苏州路276号,上海邮政总局(原邮政大厦)

设计者为新怡和洋行的英国建筑师思金生,由余洪记营造厂施工。地上4层,地下一层,大楼于1922年12月动工,1924年底建成。地价和造价总共320万银圆。这座大楼建成后,曾是远东第一流的邮政建筑。二楼营业大厅,曾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称。大厦建筑风格为英国古典主义,气势雄伟壮观。在立面基座上采用花岗石砌筑,其余为水刷石墙面,楼层以贯通上下三层的科林斯立柱装饰,北立面为红砖清水墙。东南侧转角处塔楼高8层,塔楼由13米高的钟楼和巴洛克式塔亭组成。塔亭两旁有两组雕像,一组为信使和两个爱神;另一组爱神手持火车、轮船和书信盒,这套雕像十分精致,被誉为上海滩最高水平的石雕,,可惜在\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砸毁,上世纪90年代按原祥复制后重新安装在塔

亭旁。转角人口门厅呈圆形,旋转型楼梯均用大理石铺筑。室内装修富丽堂皇,螺旋型邮件滑梯设计施工均很精湛。大厦竣工后,各种报纸纷纷刊登消息报道,《申报》载文称这座大厦为\中国第一大建筑\,有的报纸称二楼营业大厅为\远东第一大厅\。邮政大厦建成后作为上海邮政总局,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特别是1949年在解放上海的四川路桥激烈枪战中得以幸存,今天这座大厦风姿不减当年。

3、北苏州河路400号,河滨大楼(河滨公寓)

河滨大楼建成于1933年,原址是1887年沙逊建造的宝康里。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中营造厂施工、沙逊的第四代维克多.沙逊投资建造,河滨大楼占地近7000平方米,是当年上海最大的一座美国公寓式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承建,建筑总面积达54000平方米,堪称当时亚洲第一公寓。由于地皮不规则,建筑师因地制宜地将建筑平面作\形布置,整幢大楼有8个门可出入,并有7处楼梯,9部电梯,还有暖气设备以及2.1米深的游泳池,可算是设备齐全。1938年,欧洲大批犹太难民涌入上海,一时无处安置,于是,沙逊财团将河滨大楼让出,作为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使数百户犹太难民得以入驻。一年后,该处难民搬出,迁至虹口难民收容所。解放后,大楼居民以机关干部、知识分子为主,也有一部分外侨。1978年大楼加建三层后为11层,居住了700户居民。

二十、吴淞路

吴凇路560号,虹口消防中队(虹口救火会,沈家湾救火会)

虹口救火会由工部局建于1915年,因工部局1867成立\火政处\在该址南首的沈家湾附近,因此俗称为沈家湾救火会。屋顶中部有四方塔楼一座,塔楼之上是六角形了望台,高36公尺,了望半径可达5公里,能了望至控江路、五角场等地区。现为虹口消防中队。没去过

二十一、黄浦路

1、黄浦路15号,浦江饭店(礼查饭店)

大约1846年英国人礼查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建造了最早的礼查饭店。约1860年英国人史密斯将旅馆买下,于1906年拆除重建(今金山大楼)。1907年又在该楼前建造礼查饭店新楼(今浦江饭店)。1910年竣工。1959年改建成浦江饭店。为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立面设计采用文艺复兴建筑三段式处理手法,整幢建筑凹凸面多、进深很长,女儿墙处东西两侧和南立面侧设立多座希腊神庙式三角形山墙,这种山墙在古典主义建筑中往往是立面的构图中心,是一种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符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这是上海目前能见到的如此严格的希腊神庙山墙形式的不多见实例。1922年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客居于礼查饭店三楼304室;同年,英国哲学家罗素也寓居在310室;1931~1936年喜剧大师卓别林曾下榻在四楼401室。礼查饭店是上海外侨的第一个旅馆,而且它还有着众多个\上海第一\。旅店在上海第一个成功试燃电灯(时称\奇异的自来月\);1867年在上海最先使用煤气;1883年最早使用自来水;1901年最早使用号码为200号的\德律风\(即电话);1908年最早放映半有声电影;1913年

最早放映有声电影。1959年由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接受管理改名为浦江饭店。

2、黄浦路20号,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苏联驻沪总领事馆)

建于1916年,1924年成为苏联驻沪总领事馆。1991年苏联解体,此楼又成为俄罗斯驻沪总领事馆。领馆坐落在外白渡桥北堍,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占地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设计者为汉斯.艾米尔. 里埃勃,由周瑞记营造厂施工。建筑立面为德国文艺复兴风格与巴洛克装饰细部掺合的折衷主义风格。屋顶为四坡两折孟莎式,开设小圆拱天窗,有一处开设可通向室外的阳台,天窗和山墙均用巴洛克弧线装饰,顶部设六角形了望塔。去过

3、黄浦路60号,海鸥饭店(原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

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是海鸥饭店旁的一幢四层建筑,非为现海鸥饭店主楼。海鸥饭店主楼为新建筑。

4、黄浦路106号(灰楼),原联合国救济总署办公室

该建筑建造年份不详,民国35年(1946年)曾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办公室。民国36年(1947年)3月28日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简称亚远经委会)在上海成立,该楼成为联合国亚远经委会秘书处的办公楼,该组织1974年改名亚太经社会。现为部队招待所使用。经过

5、黄浦路106号(红楼),原日本领事馆

日本领事馆初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地址北扬子路1号(今扬子江路),名出张所,后称日本公馆,同治十二年改称日本领事馆。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黄浦路25号A(即黄浦路106号)建新馆。由平野勇造(日)设计,协盛营造厂承建。为清水红砖墙的砖木结构新古典主义建筑。现为部队使用。

二十二、东大名路

1、东大名路378号,上海远洋运输公司 ( 英商耶松船厂)

东楼1908年竣工,系缅甸式5层建筑,红砖,顶端塔亭为翘檐四方绿瓦锥顶,别具风格。该地原系渔民打鱼晒网场所。19世纪50年代美商在此筑船坞设修船厂,当时俗称\新船澳\(或\新船坞\)后称为\老船澳\(或\老船坞\)。60年代改为英商耶松船厂。1964年创建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上海分公司,简称上海远洋公司。

二十三、昆山路

1、 昆山路135号,景林堂(现名景灵堂)

景灵堂建于1923年,原称为景林堂(当时为纪念监理公会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博士而命名)。宋庆龄之父宋耀如先生曾在此处任牧师。该堂坐南朝北,原有房屋面积为720平方米,1983年扩建为811平方米。有2层楼,3层楼各一幢。1981年更名为景灵堂。

2、昆山路146号,东吴法学院旧址

是英国传教士林东知1881年创办的中西书院,为中国培养了一代杰出人才。资料显示其旧址为昆山路20号,现在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

二十四、延安西路

1、延安西路64号,上海市中福会少年宫(原嘉道理爵士住宅)

1919年-1924年建造,俗称\大理石大厦\。思久生洋行与马海洋行设计,砖混结构,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92平方米,入口为爱奥尼式白色大理石柱门廊,两旁有通长游廊,室内多用大理石装饰。 1989年9月2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原为英籍犹太人嘉道理爵士的私人别墅,称\嘉道理公馆\,是上海近代著名建筑。1919年,嘉道理原先在今黄陂南路上的住宅失火,妻子摩卡塔为救被困屋内的家庭女教师而丧生。嘉道理悲痛欲绝,为避免触景生情,带着两个儿子去伦敦暂住。行前委托好友建筑师拉汉.布朗为他在大西路(即今延安西路上)重建新屋。没想到布朗酗酒成性,将新屋交给英商马海洋行的斯金生设计后,便不再过问此事。结果,1924年新屋落成,嘉道理重回上海时,看到的是\一幢宫殿式的建筑和一个烂醉如泥、正躺在医院里的布朗\,而管理这幢花园洋房至少得用三、四十个佣人,更让他吃惊的是,承包商寄来的账单上竟是高达100万两白银的天文数字,按当时米价折算,可买大米5000万斤,足够14万人吃一年。别墅以巨额的白银建造,弄得嘉道理哭笑不得;但这毕竟是一座美丽的建筑,而且嘉道理本人也十分喜欢这幢建筑。

2、延安西路221号,华东医院

前身为\宏恩医院\,该医院由当时著名建筑师匈牙利人邬达克设计。

二十五、富民路

1、富民路182弄,裕华新村 裕华新村属现代式花园里弄住宅,坡顶平缓,外墙为棕色面砖和水泥砂浆饰面,表现块面、线条的组合与对比。

二十六、陕西北路

1、陕西北路173号,华业大楼

建成于1934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公寓中高两低跌落状造型,顶端采用八角形

2、陕西北路369号,宋家花园

陕西北路北京西路附近有一处高墙深院,终日很少人走动,熟悉掌故的人称之为宋家花园,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座影响了半个中国的花园。这处房子建于1908年,原是一个名叫约翰逊。伊索的外国人的别墅。1918年5月,被誉为\没有加冕的宋家王朝的领袖\的宋耀如先生在上海去世,其夫人倪太夫人移居于此,从而给这个花园带来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传奇。倪太夫人卧室的左侧是宋美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