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浅析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3364ef07c1cfad6195fa7e0

国际贸易2009 <<宏观经济学>>个体作业(2) 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

姓名:许亚慧 学号:200903121223

浅析中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摘 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两种重要手段,在维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在本文中将简要介绍一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内容、近年来我国所实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并给出一些相应的调控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背景 具体措施 效果分析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含义和类型

1.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含义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措施,它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总和。它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手段,货币政策的效应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央银行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国家权威机构。 1.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类型

1.2.1财政政策的类型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主要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实现。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的方式实现。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中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要求保持财政的支出与收入的平衡。

1.2.2货币政策的类型

与财政政策类似,货币政策也可以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来带动社会总需求的增

1

国际贸易2009 <<宏观经济学>>个体作业(2) 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

姓名:许亚慧 学号:200903121223

长。在经济萧条时期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来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一种货币政策。

中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的供应量大体等于货币的需要量,总流量保持稳定,利率、汇率基本不变,货币因素基本上不影响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达到稳定宏观经济的目的。 2.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2.1.1二者的调节范围不同

财政政策主要在分配领域实施调节,侧重解决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而货币政策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侧重调节货币供求总量。因此二者的调节都存在局限性,需要相互配合才能进行全面调节。

2..1.2二者的可控性不同

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而货币政策中间要有一个传导过程,可能会偏离目标。

2.1.3二者的时滞性不同

财政政策的认识时滞短而决策时滞长;货币政策的认识时滞长而决策时滞短。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上述差别,要求它们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结合在一起来更好的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总目标。 2.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方式

2.2.1 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双松”政策一般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采用。松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少税收,扩大财政投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方式来增加社会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降低贴现率,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等。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未充分利用(未实现充分就业) ,“双松”政策在扩大社会总需求和扩大就业的同时会带来很大的通货膨胀风险。

2

国际贸易2009 <<宏观经济学>>个体作业(2) 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

姓名:许亚慧 学号:200903121223

2.2.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双紧”政策一般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采用。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指提高税率和削减财政支出以抑制投资和消费。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提高利率,缩小信贷规模等。“双紧”政策虽然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但容易带来经济的萎缩、停滞。

2.2.3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即“一松一紧”政策

“一松一紧”政策一般用于社会经济出现“滞涨”的状况下,即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松的财政政策如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需求,克服经济萧条,调整经济结构;而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

2.2.4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一紧一松”政策

“一紧一松”政策一般在经济中出现货币发行过多但还未演变为通货膨胀,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不应急于收紧银根,回笼货币,而应增加财政收入、削减财政支出时使用。

3.我国近年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

各年政策总览表

年份 1994~1997 政策协调方式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998~2003 适 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4~2007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08——2010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

政策协调主体 总体配合较为协调 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导,财政 政策配合 财政政策主导,货币政策配合 财政政策主导,货币政策配合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3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国际贸易2009 <<宏观经济学>>个体作业(2) 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

姓名:许亚慧 学号:200903121223

3.1“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 3.1.1宏观经济背景: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3.1.2相关措施: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

3.1.3效果分析:

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