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设计抗震设防专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初步设计抗震设防专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29079696c175f0e7cd13793

附录F: 抗 震 附录F.1 编制依据

一、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相关批文。 2.建筑等相关专业图纸。 3.国家现行的主要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号)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 (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93号)

(4)《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 (5)《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8号) 4.国家现行的主要规范、规程和标准:

(1)《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153-2008 (2)《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5)《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50191-2012 (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T50476-2008 (9)《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JGJ79-2002 (1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1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1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

附录F.2 工程地质地震灾害的概况

一、自然条件

1.本工程所处地区的基本风压和基本雪压:

(1)基本风压:Wo=0.45kN/m2;(50年一遇) (2)基本雪压:So=0.35kN/m2;(50年一遇) (3)地面粗糙度:B类;

2.本工程所处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 (1)抗震设防烈度;7度 (2)工程场地类别;III类 (3)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 (4)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 (5)地震特征周期值;0.55s 3.地形地貌

河津市的地形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北部吕梁山海拔1320m,山前多分

布有洪积扇地貌;西北部禹门口的龙门山海拔1087m,南部属峨嵋岭台地。海拔自400m到800m以上;中部为汾河流域,属临汾盆地。汾河河谷两侧有一级阶地和二到三级高阶地,形若台阶。项目所在地工程所在区域地貌属于山前洪积扇地貌。

4.地层岩性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勘探资料表明:该场地地基土主要由表层混凝土地面、杂填土、湿陷性粉土、粉土和碎石土等组成。据土性及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自上而下可划分①~④个土层,现就各土层的主要特征简述如下:

①号土层,杂填土:层底高程418. 3-422. 75m,层厚区间0.30-5. 50m, 平均厚度1. 86m。呈黄褐色、杂色,主要成份是粉土,表层混凝土路面,下面含有煤屑、另外夹有部分建筑垃圾和零星石块,每个孔可见。

②号土层,湿陷性粉土(Q3al):层底高程414. 25-419. 25m,层厚区间 2. 50-8.00m,平均厚度6.17m。呈浅黄褐色,呈松散状态,稍湿,较均匀,干强度中等,韧性低。平均压缩系数为0.3 58Mpa-l,属中压缩性土,平均标贯击数9.40该层具有湿陷性。

③号土层.粉土(Q3al):层底高程404. 25-415. 75m,层厚区间0. 5-10. 7m,平均厚度7.62m。呈浅黄褐色,呈松散状态,稍湿,包含有少量圆砾,较均匀,干强度中等,韧性低。平均压缩系数为0.254Mpa-1,属中压缩性土,平均标贯击数12.5。

④号土层,碎石土(Q3al):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6.5m。呈浅黄。褐黄色,稍密,稍湿,含有大量卵砾石和砂砾,最大粒径有12cm,2-5cm粒径较多,少量云母片及粉砂,属中压缩性土,平均标贯击数16.0。 5.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

承载力特征值一览表

层号 ①杂填土 ②湿陷性粉土 ③粉土 ④碎石土 6.地震效应 6.1抗震设防烈度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河津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特征周期值0. 55s。拟建场地可视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6.2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3及勘察资料,拟建场地地基土主要由杂填土、湿陷性粉土和粉土等组成,据土层的性状判定土层有效剪切波速在250≥νse>150范围内,为中软土。场地覆盖层厚度≥50m,场地类别为III类。

6.3地震液化评价

据勘察资料,在20.0m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位,不考虑地基土液化。 6.4场地抗震地段划分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1条判定,该拟建场地属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6.5地基土震陷及地震稳定性评价

场地各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均大于80kpa,等效剪切波速大于90m/s,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10)条文说明第5.7.11判定,本场地可不考虑地基土的震陷影响。

该场地不存在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地震稳定性一般。

查表法 115 135 标贯法 135 150 230 建议值(kpa) 建议挖除 115 135 230 附录F.4 抗震设计原则及措施

1.抗震设计原则

为了使结构抗震有足够的抗震能力,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合理选择结构体系。平面布置力求简单、规则、对称,避免应力集中;结构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刚度要均匀连续分布,适应结构的地震反应要求。保证结构有足够刚度,限制顶点和层间位移。在小震时,应防止过大位移使结构开烈、影响正常使用、中震时,应保证结构不至于严重破坏,可以修复;在强震下,结构不应发生倒塌,也不能因为位移过大而使主体结构失去稳定或基础转动过大而倾覆。

构件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剪切、锚固和压碎等突然而无事先警告的脆性破坏,保证构件有足够的延性。 2. 抗震应对措施

根据本工程上述特点,在设计时从整体结构体系、关键构件设计、节点处理及增强重要构件的延性等方面对结构进行如下加强及优化。

(1)合理布置结构竖向构件,力求减小两向抗侧刚度的差异。 (2)提高关键构件的安全储备。

①对平面凹凸部位、连续开洞部位及建筑各端部,对框架梁进行加强,减少偏心和扭转影响;并对此部位的楼板进行构造加强。

②楼梯间的抗震设计: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3)采用符合结构实际受力状态的力学模型分析软件SATWE进行计算,拟采用PMSAP对报告厅进行复核,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4)严格控制各项整体性能指标,根据规范对不规则建筑的要求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①在结构计算时计入扭转的影响,且控制扭转位移比小于1.4 ②对楼梯,建筑拐角,跃层柱采取构造加强,提高配筋率。

附录F.4.1 厂址选择和总图布置应符合抗震要求

场区选址已由建设单位确定。该厂区坐落于软土地段,属于不利地段,需

要对其采取有效地基处理措施,具体详见地基处理工程。

附录F.4.2 建、构筑物设计应符合抗震要求

厂区内的建、构筑物抗震设防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单体工程对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2012等有关规范、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