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语文课要回归文本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真正的语文课要回归文本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23e1240581b6bd97e19ea1b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真正的语文课要回归文本

作者:狄永兴 周 欢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1期

近年应邀外出观摩,或做各类评委的过程中,听了不少课,深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感到焦虑和困惑。怎么样展开教学才是一堂好课?仿佛一下子没了标准。语文课究竟如何上才算好?似乎很难回答。但语文课终究是语文课,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需要通过阅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沉淀知识,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挖掘文本习得知识,获得情感体验。这样才是真实本色的语文课。

困惑现象之一:同题异构,热火朝天,求“异”而忘记了“同”。“同题异构”是指几位教师,围绕同一教学内容,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促使教师在比较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实践证明,这种校本教研方法,可以让教师在开放、多元的教学实践中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法,体现教学个性,尽快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但是我们要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既是前提,又是最终结果,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是同题异构的根本。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又是唱又是跳,一堂课讨论得热火朝天,但所讨论的问题大都游离于文本之外,没有了语文的影子;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无论精彩与否,下面都是掌声一片,那么课堂形式虽然非常丰富,但究其内涵却十分苍白。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说愚公真愚蠢,移山不如搬家,老师就夸你真聪明;学生欣赏智叟的明智,老师说确实如此你很有见地;争论了半天没结果,老师就说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非常激烈,表现不错,有兴趣的课后可继续辩论。为了让学生自主,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这不是“异构”,而是不负责任。

语文教材的主体就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文章,它们是值得我们去用心开掘的宝藏,它们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阅读教学以文本为基础,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你如何解读,你都不能脱离文本,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因此,只有首先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才能求得“最佳’,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几年前,南京评优课,课题是《祝福》,一位老师上《祝福》只评析了柳妈的形象,但是课后评课时一位专家居然说连柳妈的形象学生都掌握了,《祝福》大可不必再教;我看未必,一篇内容和形式如此丰富的经典作品,竟然这样求“异”了事,委实不敢恭维。

2008年市里上评优课,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小说写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德。一位参赛者把重点环节放在了格拉斯死因的探究上,这未尝不可。但有的学生认为格拉斯之死,是理想主义造成的,是不能适应时代潮流,是过于保守、不知变革等。其实在这里,很明显,学生误读了文本,而老师未加纠正,反而给予表扬,并美其名曰“开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指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抓住关键句子,点拨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格拉斯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认识到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出现“误读”的情况是正常的,也可能是经常的,我们老师就应该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正确的、深层次的“对话”状态中去,获得真知。这样的课堂,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对文本的曲解乃至不解,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的导航作用,也未能有效发挥。

困惑现象之二:媒体使用过于频繁,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有时可以看到一堂课当中,多媒体的使用相当频繁,或看图片,或听音乐,或代替板书等,而师生共同沉浸于文本、研读文本的氛围不见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只能走马观花,很肤浅,没能真正走进文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对语言的品味甚至情感的熏陶都没达到应有的层面。留给学生课堂生成的空间狭小,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受到这种预设的束缚。因而需要冷静的反思,不能使用多媒体固然是一种缺憾,但是过多的不合适宜的滥用也是对语文教学生态结构的禁锢,是对语文教师基本素养、教学智慧的弱化,更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生命力的戕害!正如语文大家于漪老师所说:语文课堂缺乏了师生生命的涌动,这是不理想的课。

2009年市高中语文评优课是毛姆的《万事通》,一位老师的构思是这样的:一上来先投影了什么是细节描写,接着又把细节描写分成了几类;然后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细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和作用;实在找不出了,老师就投影预先准备好的。整个课堂十分凌乱,大家只能走马观花,如坠云雾。一篇长达89个小节的外国长篇小说,居然在缺少整体感知的情况下就“直捣虎穴”,也难怪学生拿捏不住了。有的学生说柯拉达固执己见、夸夸其谈、低级庸俗、诡谲狡猾,有的学生说他博学多问、个性张扬、善于交际、处事圆滑,教师后来自己也乱了。其实柯拉达的本性是善良的,但他确实是一个有很多庸俗习气的人,小说通过一组细节写柯拉达令人生厌的种种毛病,几乎占去作品的一大半篇幅,作者这样处理是出于什么考虑?说穿了不过是欲扬先抑的铺垫性文字罢了。全文的重点是“珍珠事件”,重点“放大”不够,人物身上的主要性格自然审视不清了,何来的语文味?

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展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不可有半点模糊。不需要架空文本看似漂亮热闹的无效的课,需要的是文本的回归,需要的是师生走进文本,研究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当中获得体会感悟,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教师积极的艺术的指导,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课堂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生成。

课堂中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学生是能够对文本提出思考的。同样是《品质》这一课,一位一等奖获得者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却是根据文本的特点,抓住学生的思维来展开课堂教学的。先抓命运,推动情节、细节的赏析,这种悬疑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投入度。在环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