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强化练: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9届高三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强化练: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1b56d4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24

参考答案

1.D2.D

【解析】1.该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结合图示引水渠道穿越山区,采用隧洞的形式可分段施工,减小工程量,且利于保持工程从高处向低处引水,可自流,而该地区位于我国半湿润地区,故减少蒸发和增加雨水补给不是主要目的,该工程的水源主要来自洛水上游。故D项正确。

2.结合渭河的地理位置判断,该山脉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故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故D项正确。 3.C4.A5.D

【解析】3.根据图示曲线,森林土壤C0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枯枝落叶季节变化较小。武夷山森林土壤C0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7~8月,此时是夏季,气温高,土壤温度高。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C对。其它时段土壤温度较低,含水量较小,A、B、D错。

4.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对。蒸发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两坡的气温、枯枝落叶差异不大,C、D错。

5.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天然林中的枯枝落叶量较多,人工林有人工管理,落叶量少,D对。天然林与人工林在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方面差异小,不是主要因素,A、B、C错。 6.C7.A8.D

【解析】6.根据题目,11月落叶,北半球是秋冬季节。当地红柳沙包的枯枝落叶层沉积的主要季节是秋季、冬季,C对。A、B、D错。

7.红柳沙包形成过程中,一层枯枝落叶层,一层沙层交替出现,属于红柳沙包形成的必备条件是沙源丰富、红柳的特性,阻挡沙尘,形成沙堆,又不断生长,A对。是红柳阻挡形成沙堆,不是地形影响, B、C、D错。

8.沙包中的沙层厚度、沙粒粒径与形成时的风速、空气湿度有明显对应关系的是风力弱,空气湿度较大,沙粒粒径小,沙层薄,D对。风力强,空气湿度较小,沙粒粒径大,沙层厚,A、B、C错。 9.C10.B

【解析】本题组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综合分析能力。(1)该海岛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森林多为次生林;该海岛多花岗岩和火山岩,因此不属于珊瑚岛;该海岛位于东南沿海,降水较多,有短小河流发育。(2)由材料可知,该海岛多大风,“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可以有效抵御大风天气。

9.该海岛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森林多为次生林;该海岛多花岗岩和火山岩,因此不属于珊瑚岛;该海岛位于东南沿海,降水较多,有短小河流发育。

10.由材料可知,“风沙满地跑”说明该海岛多大风,“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可以有效抵御大风天气。 11. C 12. A

【解析】11.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等值线向外弯曲,则其厚度为2.0~2.5,乙处等值线向内弯曲,其厚度为2.5~3.0,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 12.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因素是湿度;由材料可知因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是气温,据此,湿度、气温是主要影响因素,选A正确。

13.(1)20 P等值线为相邻等值线(20℃~24℃)之间的闭合等温线;P等值线以内为河流的发源地,海拔高,气温低。

(2)大陆 M地夏季气温高或冬季气温低(M地气温年较差大);M地年降水量少;并且M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季节差异大)。

(3)对气候: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沿岸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形成了当地干旱的气候;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受寒流降温的影响,易形成多雾的天气。

对渔业:受(东北信风)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泛,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渔业资源丰富。 【解析】(1)读图,P等值线的相邻等值线为20℃或24℃,所以P闭合等温线可能是20℃或24℃;图中P等值线以内为河流的发源地,海拔高,气温低。所以图中等温线P的数值20℃。

(2)根据材料二,M地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大。N地气温年较差小。M地年降水量少,且M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季节差异大。N地年降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小。与N地比较M地气候特征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

(3)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Q地沿岸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沿岸地区降水少,形成了当地干旱的气候。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受寒流降温的影响,沿海海面易形成多雾的天气。Q地位于东北信风带,东北信风是离岸风,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泛,

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渔业资源丰富。

14.(1)长白山纬度位置高,冬季寒冷漫长;海拔高,夏季凉爽,常年气温低;降水丰沛,全年湿度大;成土时问短,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较为贫瘠 (2)植株矮小,贴地生长;植物根系浅而发达;植物花期短 (3)长白山面积大,物种丰寓;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山地海拔高,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长白山开发较晚,植被受人类破坏程度小 【解析】(1)山地苔原带形成于寒冷但但不致过冷、水分充裕、土壤有但不能很肥沃的区域。长白山之巅纬度高,海拔高,常年气温低;降水丰沛,全年湿度大;成土时间短,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较为贫瘠,这就为这里发育苔原带提供了有利条件。

(2) 长白山之巅因为常年气温低,植物生长慢,苔原带植被植株矮小,贴地生长;因湿度大,植物根系浅而发达;夏季短促凉爽,故植物花期短。

(3) 垂直自然带保存完整一般考虑山体海拔高、水热组合变化多、受人类影响小。长白山山地海拔高,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面积大,物种丰寓;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长白山开发较晚,植被受人类破坏程度小,这些使得长白山能够保存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植被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