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徐国历史研究之现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古徐国历史研究之现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18c8c5cb7360b4c2e3f64b9

古徐国历史研究之现状

徐炳仁 徐永志

华夏大地,古有徐国。徐州为古九州之一,得名于徐方(丁山《禹贡·九州通考》)。徐方是徐州地区一个著名的古国,若木是徐氏之始祖,也是徐国第一代国君。若木的父亲伯益辅佐帝舜管理山陵、沼泽、草木,调驯鸟兽,并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为赢姓。伯益的赢姓后裔后来分衍出徐、黄、马、赵、秦、江等10多个姓氏,俱尊伯益为血缘始祖。伯益最早发明了水井,并著有《山海经》。大禹即位后,下旨传位于伯益。大禹去世后,伯益不肯即帝位,让大禹的儿子启继承帝位,为夏启。伯益去世后,夏启封伯益的次子若木于徐,为徐国第一代国君。所辖区域在山东、江苏、安徽的接壤处, 以徐州为中心,以后又扩展。区域最大时,北达山东南部,南到长江以北,西至济水,东临大海。比现在的苏、鲁、豫、皖接壤的淮海经济区还要大一些。 古徐国历经夏、商、周3个朝代,直到春秋末期,公元前512年被吴国所灭。徐国子民,播散于天南海北,融入华夏各民族大家庭之中。古徐国前后历经44代国君,1649年。徐人的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浙江、江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福建、黑龙江、辽宁及海外等地区。 古徐国在漫长的兴衰更替中,创造了极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正统思想的左右,徐国一直未能得到公平待遇,甚至被人为地加以抹杀。如《史记》就绝口不提杂家议论的“徐偃王仁义”种种迹象,只说一句:“徐偃王谋反”简单地了结此事。徐偃王谋反的冤案延续了几千年,直到二十世纪初,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考古学的蓬勃兴起,徐器和器铭文字的出现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深入到历史研究领域。 《韩非子·五蠹》和《淮南子·人间训》都记载:“徐偃王服国三十六(或三十二)”。《后汉书·东夷传》载:“徐夷潜号,及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由此可见,徐国在西周时期也是一个泱泱大国。徐国和西周战争频繁,叛服无定,应是考察西周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地下文物的不断被发现,徐国才渐渐“露出水面”,引起了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的注意。根据有关资料,郭沫若大约是首先肯定徐国历史和徐文化作用的学者之一。从1930年以后至2002年,如下研究文章或专著产生了较大影 响: 1943年,徐旭生出版《中国古史传说时代》一书,其中有比较系统地叙述徐国的有关资料,作出丰富的史实考证。 1960年,《安徽史学》3期登了龚维英《徐偃王年代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赣、浙、皖、苏等省相继出土著有铭文的徐器,又一次掀起徐文化、徐国史的研究潮流。 1981年,齐鲁书社出版李白凤《东夷杂考》。 1983年,《南京博物院集刊》第6辑载贺云翔《徐国史初探》。 1984年《安徽史学》2期载何光岳《徐族的源流与南迁》。 1984年《文史》第十二期载顾颉刚遗著《徐和淮夷的迁、留》。 1985年,《考古与文物》1期载刘广和《徐国汤鼎铭文试释》。 1986年,《中国史研究》3期载顾孟武《有关淮夷的几个几问题》。 1986年,《安徽史学》6期载贺云翔《徐国史研究综述》。 1988年,《安徽大学学报》载崔恒升《关于徐国几个问题的辩证》。

199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李世源《古徐国小史》。 1991年,《文物研究》第七辑载万全文《徐国青铜器略论》。 1995年,《东南文化》1期载王辉《徐国铜器铭文零释》。 1996年,《历史研究》4期载李修松《徐夷迁徙考》。 1999年,《考古》11期载谷建祥、魏宜辉《邳州九女墩所出编钟》。 2002年,中国文联出版出版徐永生《徐国史研究》。 正统观念的典籍文献认为:从黄帝开始,到尧舜禹、夏商周是一条直线。在一些古史研究中

往往容易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不良传统影响,对先秦史中许多曾在历史上起过作用,或作出过一定贡献的中小国家、历史人物以正统的眼光来斜视,不去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对于古徐国史研究,同样困难重重。徐国是个战败国,不入正史,古书记载少,而且说法也不一致,出土文物也不多,因而研究人员极少。 在徐州最早研究古徐国史的是徐州师范大学地理系罗其湘教授。他于1984年去赣榆县搞地名普查时,发现徐福村是秦代著名方士徐福的故乡(出生地)。于1984年月18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以后又发表了《徐福故国---徐国》等系列论文及出版专著。罗其湘教授在论文中写道:“在我国东方徐淮地区,有一个曾经强盛一时的古老方国--徐国。她的祖先是东夷部族中一个重要成员---徐夷。《尚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中的徐州之名,就是导源于徐国的。丁山先生《禹贡·九州通考》说:‘徐州得名于徐方’(徐方即徐国)是很正确的。”他又据徐史和徐族谱牒资料的考证和记载,徐福乃春秋时代徐国君主徐偃王的29代孙。因此他考证:徐国是徐福的故国,徐福村是徐福的故里。 罗其湘教授对古徐国史的考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为后世留存了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然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大多数机关、企业介绍徐州历史,仍然是:“徐州古称彭城,乃渊源于大彭氏国。”直到2004年徐州市徐国历史研究会成立后,从而把研究古徐国史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2004年3月26日,经徐炳仁同志提议,在徐州市政协高之均副主席的指导下,开始筹备成立“徐州市徐国历史研究会”。于2004年1 1月20日召开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300多人;香港北海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展堂、台湾“世界徐氏宗亲总会”理事长徐鸿进、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局长徐静、《中华徐氏通谱》编委会、《徐氏古今文化大观》编委会、天津南开大学徐建华教授、江西景德镇徐明柳、山东临沂市及重庆市等研究会发来了贺电、贺信、贺词、贺联祝贺。江西景德镇陶瓷厂一位工程师还将亲手制作的大型陶瓷工艺捏雕《九月菊》带到徐州,以示庆贺。研究会成立后,《徐州日报》、《都市晨报》、《徐州电视台》、《新华网》、《彭 城晚报》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接着又编辑、印发7期《徐文化研究》资料同全国各地交流。全国各地知名专家、学者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考古学家徐自强,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徐建华,徐州市原教育局局长朱浩熙,徐州市著名评论家、文史专家田秉锷等人撰写数十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从而使“徐国研究”蓬勃兴起。丁爱华的《徐州称谓的由来》,田秉锷的《徐州溯源》,徐永生的《徐国历史研究》,朱浩熙的《徐偃王》,徐建华的《徐姓起源》,罗其湘的《徐福故国一徐国》,徐自强的《文明的起源与古氏族的形成》,徐炳仁的《徐国初探》,蒋岚宇的《徐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徐偃王“失国”原因初探、再探、三探》,徐存耀的《对徐族来龙去脉的探讨》,徐祗湘《徐族的起源和迁徙情况》,徐继达的《以史为鉴兴我家邦》,徐承钦的《徐姓·徐国·徐文化》,徐建维的《古徐国始末简述》等论文,通过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宣传,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到:徐州得名于徐方、古徐国。古徐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历史悠久、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的国家。经过夏、商、周两千多年,徐文化 都交织着各主流文化,以十分耀眼的光辉照耀着华夏大地。从已经出土的“徐子氽鼎”、“沉儿钟”、“徐王鼎”、“徐王义梵”、“徐偃侯旨铭”、“徐伯鬲”、“青铜编钟”、“石编磬”等许多徐器,还有已被发现的几十个徐文化遗址,也都有力地说明了古徐国的存在和绵延,同时又证明它又是讲究“礼”“乐”的东方文明之邦。 我们还可以从孔子学说与徐文化的关系中看出徐文化的绵延。孔子学说的中心是“仁”,而早于400多年的徐偃王就是倡导推行仁义的君主。《韩非子·五蠢》日:“(偃王)行仁义,制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淮南子·人间训》日:“昔徐偃王好行仁义。”《后汉书·东夷列传》日:“偃王处潢池之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这些史书记载都说明,远远早于孔子之前,东夷古徐国就已经施行仁义了。孔子因受“尊王攮夷”正统思想的影响,而不承认罢了。另外,徐文化还为汉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徐国历经1649年,在44代国君中,第32代徐偃王时是

鼎盛期与西周抗衡。徐国历史研究会徐炳仁会长专门撰写了《徐偃王传奇》一书,以补文史资料的不足,进一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徐州市徐国历史研究会成立二年多来,先后接待了四川的徐鸿章、徐鸿杰,台湾的徐荣泰,北京的徐永干,天津的徐建华,扬州的徐高义,安徽的徐继达、徐敬宾、徐英先、徐承钦,山东郯城的徐绍贵,平邑的徐斌,福建的徐根水、徐谦富等学者、来宾80余人次。还组织外出考察、交流,曾参加福建省徐文化研讨会,还参加中国·赣榆第六届徐福节,去邳州市,到山东郯城等地考察学术交流6次。召开各种形式的徐文化座谈会20余次;办《徐文化研究》内部刊物7期,共发表论文、文章近60篇,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徐文化研究正方兴未艾,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全国部分省市先后成立了民间徐文化研究组织:如山东、湖南、安徽、福建、四川、重庆、台湾、广东、浙江、江西等地成立了徐文化研究会、古徐国研究会、徐氏宗亲会,台湾还成立了《世界徐氏宗亲总会》等组织,古徐国研究队伍日益扩大,研究内容进一步拓展,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的研究正在形成。 近几年来,全国徐氏纷纷到徐州来寻根问祖、进行学术交流,局面发展,令人欣喜。 徐州是唯一存留原名的古九州之一,徐州是徐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以徐州为中心的鲁南、苏北是徐姓、徐国的发祥地,古徐国文化遗址多,如徐州“偃王行仁义北走武原山(徐山)”、挂剑台,邳州“梁王城”、郯城“徐氏祖莹豹公墩”,赣榆“徐福故里”等,这些都是古徐国文化的瑰宝。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徐国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高之均曾在2005年5月6日召开的“徐国历史研究会工作会议”上指出:《徐文化研究》填补了徐州一个空白,很有意义。历史在徐州演绎了许多故事,要从古籍中、文物上认真挖掘整理,深入研究。要加强对外宣传,让海内外都知道,在徐州有“徐文化研究”和“彭祖文化研究”,使之更好地为建设“三个文明”服务! 古徐国是夏、商、周时期活动在现今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一个文明古国,它虽然消失了,但它创造的灿烂文化却几经流传,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广大地区。海外部分研究太平洋历史文化的学者认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东夷古徐国是太平洋文化的发祥地,美洲的母体文化奥尔梅克文化即由古徐国文化演化而来。我国老一辈史学家范文澜、郭沫若、考古学家尹焕章等,以及后来的几代人,都曾对古徐国的历史进行过不懈的探讨。但由于先秦文献记载很少,出土文物有限,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甚至连古徐国的国都在哪里也未搞清。现在徐文化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已到了一个关键时刻。随着邳州九女墩、梁王城古徐国墓葬的发掘,必将把古徐国历史的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一步。 (该文章2007年发表在《徐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

附:徐姓历史名人

徐 淑: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南)人,东汉著名女诗人。

徐 稚:今江西省南昌境内人,汉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经多次征聘,最终没有做官,时称“徐州高士”。

徐 干:北海(今山东潍坊)人,东汉末期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著有《中论》,辞意典雅,为时所称。又善辞赋,能诗,后人辑有《徐伟长集》。

徐 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三国时名臣,曾走马荐诸葛,因其母为曹操所挟执,入曹营后,一言不发。

徐 陵: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文学家,其诗歌骈文,轻靡绮艳,与庾信齐名,有《玉台新咏》等,后人辑有《徐孝穆集》。 徐 寅:莆田(今属福建)人,唐代诗人,有《探龙钓矶》二集,诗四卷。 徐 达: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代名将,勇猛有谋略,为朱明王朝的建立立下奇功。 徐 润:

广东省香山人,清朝时买办。

徐 渭:字文长,山阴人,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自称书法天下第一,长于行草。擅长水墨花竹、山水、人物。与陈复道并答“青藤、白阳”。有《徐文长全集》、《南词续录》等。 徐 松: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史地研究,成绩卓著,有《西域水道记》等地理著作,为清代研究西北历史地理的先驱者之一。

徐安真:中唐时重臣。安禄山叛乱时与朝中其它五位重臣隐居今湖南省汨罗与平江交界处。湖南徐姓从此兴望。 徐树铮:江苏省萧县人,北洋皖系政客,曾在段祺瑞内阁担任陆军次长、国务院秘书等职。 徐锡麟:浙江省阴山人,民主革命烈士,1907年与秋瑾准备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后被抓,英勇就义。

徐霞客:南直隶江苏人,杰出的旅行家和游记文学家,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观察所记,按日记载,死后编辑而成《徐霞客游记》。

徐光启:明代科学家。字子先,上海徐家汇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崇祯五年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六年兼任文渊阁大学士。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数学较为突出。较早从窦马利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水利等科学技术,并介绍到我国,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积极推动者。著有《农政全书》,主译《崇祯历书》,译著《几何原本》。 徐世昌:天津人,光绪进士。辛亥革命后,密助袁世凯窃取总统职位,1918-1922年年曾任民国大总统。

徐树铮:江苏萧县(今属安徽省)人,北洋皖系军阀、政客,为段祺瑞之股肱,后被冯玉祥部枪杀于河北廊坊火车站。

徐悲鸿:江苏省宜兴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尤擅画马。

徐向前:山西省五台人,十大元帅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军队的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

徐特立:湖南长沙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早年赴日本考察教育,留法勤工俭学。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中共中央委员。

湖南沅江徐氏字辈:“坡应连生志爱鸾景必桥思木先之荣世上发达光启后贤良传家永远道德文章守业继绪诗书义长益以明礼万代其昌”。湖南资阳徐氏字辈:“廷崇允嘉大一正德贤良孝友清时用才华上国光勋名辉盛世伟业焕鸿章”。湖南竹山徐氏字辈:“坡应运生志爱鸾景必桥思本先之荣世上发达光启后贤良传家永远道德文章守业继绪诗书义长益以明理万代其昌孝友清时用才华举国扬英名辉玉宇伟业焕鸿章博学怀雄略高歌壮太航廉仁传绮范义勇卫霞邦协力兴民建精心振纪纲和平同日永雅谊共天久”。湖南长沙徐氏字辈:“道恭顺政胜廷邦显士元登大先承继时开运泰长宗功来瑞彩祖泽发荣祥忠信傅家国文章耀玉堂,存仁增善美树德毓贤良孝友贻谋远箕裘百世昌”。湖南益阳徐氏字辈:“名世文彦永绍廷良钦子应鼎日大共光维祖明德克兆延昌守在典则序以伦常善之余庆孚乃家邦”。慈南图屿徐氏字辈:门头支:“玉满堂孝慈友震山恢荣成怀”;墙务支、龙山支:“大文行忠信朝廷邦永”;新屋支:“公文永德显一双秉与泰杨尚林祥”;沙田支:“敬光德龙履华立志元允宾善”;冷湾支:“富光圣友一秉泰性”;墙下支:“文子圣显仕友廷明金启见美”;大地支:“文士元亨利宏贞仁义道”。江苏宝应徐氏字一支辈:“寿文正(振)宝国”。江苏宝应徐氏字一支辈:“贵大顺丙德作刚尚”。江苏连云港徐氏字辈:“正志光有定行宝”。江苏灌南徐氏字辈:“林观学志永庆”。江苏盐城徐氏字辈:“佃鹤长文锦彩”。安徽淮地徐氏字辈:“广汉景(井)佩(沛)怀基”。安徽宿州徐氏字辈:“元兴发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