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楚墓(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东周楚墓(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175616925c52cc58bd6be0c

北113、城西114、舒城秦家桥115、河口116、马厂支渠117、凤凰嘴118、潜山彰法山119、宣州城西120、天长三角圩121等。这一地区的楚墓绝大多数属战国晚期,极少数可上溯至战国早中期。这与文献中记载的战国时期楚人的东进及战国晚期楚都东迁的情况是相一致的。个别墓所出器物具有越文化等土著文化风格。战国晚期的墓中已出现了盒、钫等器物,有些显然含有秦文化的因素。

湘西山地 沅水和澧水上游流经的湘西山地,业经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保靖四方城122、黔阳黔城123、古丈白鹤湾124、桑植朱家台125、辰溪米家滩126、溆浦高低村127、江口128、大江口129、马田坪130、中林、丰收131、沅陵木形山132、木马岭133等。该区目前

112 A.马人权:《安徽寿县双桥发现战国墓》,《考古通讯》1956年第3期。

B.寿县博物馆:《寿县双桥战国墓调查》,《文物研究》第二辑,●1986年。 113 褚金华:《安徽省六安县城北楚墓》,《文物》1993年第1期。

114 安徽省六安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县城西窑厂2号楚墓》,《考古》1995年第12期。 115 舒城县文物管理所:《舒城县秦家桥战国楚墓清理简报》,《文物研究》第六辑,黄山书社,1990年。

116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舒城县文物管理所:《安徽舒城县河口春秋墓》,《文物》1990年第6期。

117 舒城县文物工作组:《舒城马厂支渠战国楚墓》,《安徽省考古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1982年。

118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舒城凤凰嘴发现二座战国西汉墓》,《考古》1987年第8期。 119 A.余本爱:《潜山县彰法山清理一座战国墓》,《文物研究》第二辑,●1986年。

B.潜山县文管所:《安徽潜山彰法山9号战国墓》,《江汉考古》1992年第4期。 120 丁邦钧:《宣城土坑木椁墓》,《安徽省考古学会会刊》第7辑,●1983年。

121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长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天长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第9期。

122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工作队:《湘西保靖县四方城战国墓发掘简报》,《湖南考古辑刊》第3集,岳麓书社,1986年。

123 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黔阳县芙蓉楼文管所:《黔阳县黔城战国墓发掘简报》,《湖南考古辑刊》第5集,《求索》杂志社,1989年。

124 湖南省博物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工作队:《古丈白鹤湾楚墓》,《考古学报》1986年第3期。

125 桑植县文管所:《湖南桑植县朱家台战国墓》,《江汉考古》1991年第3期。

126 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辰溪县文化局:《米家滩战国墓发掘简报》,《湖南考古辑刊》第4集,岳麓书社,1987年。

127 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溆浦县文化馆:《溆浦县高低村春秋战国墓清理简报》,《湖南考古辑刊》第5集,《求索》杂志社,1989年。

128 溆浦县文化局:《溆浦江口战国西汉墓》,《湖南考古辑刊》第3集,岳麓书社,1986年。 129 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溆浦县文物管理所:《1990年湖南溆浦大江口战国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1期。

130 A.湖南省博物馆、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溆浦马田坪战国西汉墓发掘报告》,《湖南考古辑刊》第2集,岳麓书社,1984年。

B.湖南省博物馆:《湖南溆浦马田坪战国、西汉墓》,《文物资料丛刊》第10集,●1987年。

131 怀化地区文物队:《溆浦县中林、丰收楚、秦、西汉墓清理简报》,《湖南博物馆文集》,岳麓书社,1991年。

132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沅陵木形山战国墓发掘简报》,《湖南考古辑刊》第6集,《求索》杂志社,1994年。

133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沅陵县文管所:《湖南沅陵木马岭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8期。

9

已发现有零星的春秋晚期楚墓。战国时期的楚墓中见有含巴、蜀、濮文化因素的遗物,表明楚人与上述周边族群有直接的接触。墓葬类别不高,形制与湘江洞庭区相同但较简单,随葬物品也不甚丰富。日用陶器组合中多见豆而罕见鬲,出土铜镜的数量也较湘江洞庭区为少。

湘江上游一带 衡山以南的湘江上游地区,即今湖南南部一带,目前已发掘的楚墓地点有郴州近郊134、马家坪135、衡阳苗圃、蒋家山、五马归槽136、涂家山137、耒阳野屋塘138、县城内139、阴间巷140、西郊141、永州鹞子岭142、资兴旧市143等。这一区域较为明确的楚墓的时代最早属战国早期,春秋时期的墓葬则多为越人墓,说明在楚人进入之前这里属越人居住区。该区墓葬中有不少呈现出楚越文化因素交融的现象,有少数墓仍保留有习见于春秋越人墓的腰坑,越式铜鼎、印纹硬陶器等具有浓厚越文化特色的器物在此区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此区墓葬一般不使用白膏泥保护棺椁,因此墓葬的保存状况普遍较差。墓葬等级较低,多为小型墓,中型墓较少。战国晚期墓中出现鼎、盒、壶或鼎、豆、钫的组合,应是接受秦文化影响的结果。

二、楚墓的分类

数十年来楚墓的发掘与研究,使我们对楚墓的类别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楚墓的类型丰富齐全,从中可窥见当时的社会等级结构及其演变情况。

根据墓葬的规模与形制,以及随葬品等所反映出的葬制的差异,可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楚墓大致分为以下五个大的类别。

第一类 甲字形、多重棺椁多室大型墓(随葬青铜礼乐器)

地面上有大型封土堆,主冢周围多有陪葬冢。单墓道,墓壁有多级台阶。多重棺椁。木椁长在6米以上,分为5~7室;棺在3~4重之间。或有殉人、陪葬坑和车马坑。随葬品以成套的青铜礼器为主,有编钟和编磬。

从部分墓葬所出文字材料看,这类大型楚墓的墓主人应为封君、卿或上大夫等高级贵族。属于此类的典型墓葬有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信阳长台关1号墓,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荆门包山2号墓,湖南临澧九里1号墓等。 134 郴州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郴州东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第10期。 135 张中一:《湖南郴州市马家坪古墓清理》,《考古》1961年第9期。

136 A.李正光:《湖南省衡阳苗圃蒋家山发现战国及东汉时代墓葬》,《文物参考资料》1954

年第4期。

B.《衡阳苗圃蒋家山古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6期。

C.衡阳市博物馆:《衡阳市苗圃、五马归槽、茅坪古墓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10期。

137 衡阳市文物管理处:《湖南衡阳市苗圃涂家山战国墓》,《考古》1997年第12期。

138 罗敦静:《湖南耒阳县发现周汉等时代墓葬及古代石斧》,《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8期。

139 湖南省博物馆、耒阳县文化局:《耒阳春秋、战国墓》,《文物》1985年第6期。 140 向新民:《湖南耒阳市阴间巷发现战国墓》,《考古》1990年第8期。

141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耒阳西郊古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期。 142 零陵地区文物工作队:《永州市鹞子岭战国墓发掘简报》,《湖南考古辑刊》第4集,岳麓书社,1987年。

143 湖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旧市战国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

10

对楚王墓之葬制目前还知之甚少。河南淮阳马鞍冢144之南冢是楚墓中仅见的中字形大墓(双墓道),并有大型车马坑陪葬,一般认为应是楚都陈时期的某位楚王之墓。安徽寿县李三古堆大墓的封土覆盖面积在1万平方米左右,原高当在10米以上;可复原为椁分9室、墓室面积在16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墓葬145。出土的铜礼器逾100件,其中铜鼎即达30余件,内含升鼎9件,并有编钟和编磬。一般认为该墓应为楚都寿春时期的某位楚王之墓。可惜这两座墓均被盗严重,有关楚王墓的确切情况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 第二类 甲字形、一椁重棺多室中型墓(铜陶礼器并用)

封土堆或有或无。单墓道。一椁重棺,个别为二椁三棺。木椁长约4~6米,分为3~5室。少数有殉人。随葬品铜陶礼器并用,各自成套(战国中期以后也见有全部使用陶礼器者);无编钟编磬而有鼓、琴、瑟等;随葬车马器、木俑、兵器等。

迄今为止,这类楚墓已发现了数十座。绝大多数属战国时期,其中尤以战国中期者为多。这类墓的墓主人应为下大夫或与之身份相当的中层贵族。属于此类的典型墓葬有河南淅川下寺8、10号墓,湖北荆门包山1、4号墓、江陵藤店1号墓、望山1、2号墓、鄂城百子畈5号墓,湖南长沙浏城桥1号墓、湘乡牛形山1、2号墓等。

第三类 一椁一棺中小型墓(随葬陶礼器)

一般无封土,有的有墓道。一椁一棺,少数为2重棺。木椁长约2.5~4米,分为1~2室,少数为3室。随葬品主要为仿铜陶礼器,一般为2~4套,进入战国时期多有鼎、簠、缶(钫)及鼎、敦、壶两套组合。仅个别墓出有组合不全的铜礼器,少数墓随葬日用陶器。一般随葬镇墓兽、鼓、瑟等;车马器、木俑、兵器或有或无。

这类墓在楚墓中数量最大,应为士阶层或部分庶民的墓葬,有些规格较高者可能属没落的下大夫。属于此类的典型墓葬有江陵太晖观6、18号墓、雨台山555号墓、淅川下寺11、36号墓、荆门包山5号墓等。

第四类 单棺小型墓(随葬日用陶器)

单棺,少数一棺一椁者椁长在2.4米以下。随葬品为日用陶器,或1~2套仿铜陶礼器,一般为鼎、敦(盂)、壶组合(多见于战国中期以后)。有的墓出兵器,而以剑等短兵器居多。

这类墓的墓主人应属庶民阶层,其中可能也包含有士的下层。 第五类 无葬具墓

无木质葬具的土坑墓,无随葬品或仅随葬一、二件陶器等日用器物。 这类墓的墓主人应为贫民。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材料的限制,以上的划分主要是以战国楚墓为据,春秋时期楚墓的情况与此略有差异,我们将在下文中述及。

三、大中型楚墓的埋葬制度

(一) 楚墓中的贵族墓地

14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文物》

1984年第10期。

145 A.李德文:《朱家集楚王墓的形制与棺椁制度》,《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荆楚书社,1987年。

B.郭德维:《关于寿县楚王墓椁室形制的复原问题》,《江汉考古》1982年第1期。

11

前已述及,大中型楚墓依墓主人身分的不同,往往有规模不等的封土堆,即所谓的楚冢。这些楚冢有不少存留至今,对其分布情况的调查及对其中重要墓葬的发掘,为探索楚墓中贵族墓地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对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若干贵族墓地的全面揭露,更是廓清楚墓埋葬制度的重要手段。在目前所掌握的有关楚墓贵族墓地的考古材料中,以楚都纪南城附近的封土墓群、淅川下寺和荆门包山两处墓地的材料最为典型、清楚,从中可以窥见楚墓中贵族墓地制度的基本特征。

纪南城附近的封土墓群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地面有封土的楚墓已逾2000座。楚墓的封土,大都用粘土夯筑而成,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个别呈方斗形。这些楚冢主要分布于今湖北荆州、荆门、当阳、枝江、沙市等地,共发现1500多座146。此外,在江汉区的湖北宜城、襄阳,湘江洞庭区的临澧、湘乡,豫南鄂西北区的河南信阳,及江淮区的安徽长丰等地也有发现。

楚都纪南城方圆数十公里的范围内,楚冢分布最为集中,也最具典型性。据统计,仅荆州、荆门两地就发现楚冢1300余座,其中直径在40米以上的大型冢有220余座,约占所发现楚冢总数的20%左右,直径在20~40米之间的约560座,约占总数的40%,直径20米以下的约520座,占40%147。

纪南城周围的楚冢可大体上分为七个墓区,距纪南城的距离在数公里至二三十公里左右。楚冢主要分布于城西至城北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上,其中尤以八岭山、纪山一带最为密集148。城西的八岭山墓区共有大小土冢274座,其中大型冢23座;城西北的双冢、川店墓区共发现土冢65座,其中大型冢14座;城北纪山墓区共发现土冢361座,其中大型冢22座。另外,在纪南城东北至城南的岗地上也有楚冢发现。城东北的孙山墓区共有土冢21座,其中大型冢2座;城东的雨台山墓区有土冢103座,其中大型冢2座;城东南的观音垱墓区,分布于长湖南岸的高地上,共有土冢14座,其中大型冢4座(天星观1号墓已发掘,墓主为封君);城南的拍马山墓区,共有土冢17座,其中大型冢2座。

这些楚冢的分布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特大型土冢,封土直径80~100余米,高7~10余米。或单独出现,或为双冢,一般一大一小,周围无众多陪葬冢。二是以大、中型土冢为中心成群分布的冢群。从数量上看,或三五成群,或包含众多小型冢,数十个密集分布。这类冢群一般占据一处丘陵岗地,有的大冢周围环绕中、小型冢,有的数冢呈一字有序排列。从已发掘的数处墓地看,这类冢群多为贵族的家族墓地。已发掘的封土墓绝大部分属第一、二类,可知这类墓的墓主人身分较高,而所在墓区应属公墓区。 位于纪山墓区的大薛家洼墓群149,地处一宽阔的岗地上,其南部南北排列大型冢二座,两冢相距75米。在两冢以北,整齐有序地排列着40座小型冢。这些小冢南北向排列,共四行十排。其所在范围东西宽66米,南北长115米。最南的一排小冢与北大冢之间修整成两级宽敞平整的平台。其中第二级平台东西长66米,南北宽25米,据推测应属“祭坛”遗迹。平台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五级和一级台阶。这一墓地的规模与格局都表明大墓的墓主具有较高的身分,也有可能为某代楚王的陵园。 淅川下寺墓地

146 郭德维:《楚系墓葬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7 陈跃钧:《荆州地区楚文化调查与探索》,《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荆楚书社,1987

年。

148 A.江陵县文物工作组:《湖北江陵楚冢调查》,《考古学集刊》第4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B.荆门市博物馆:《纪山楚冢调查》,《江汉考古》1992年第1期。 149 荆门市博物馆:《纪山楚冢调查》,《江汉考古》1992年第1期。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