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编 4万字 秦汉文学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第二编 4万字 秦汉文学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10df11ca300a6c30c229f63

愿,情浓意真。他承继了屈原的创作精神,又溶入时代新的内涵。在艺术表现上,则比较质朴少致。其作品的形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一)骚体赋的特点

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的,所以叫骚体赋,其内容、形式和风格都和楚辞相当接近,如内容上侧重于抒情,而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在形式上与楚辞没有多大差别,也用“兮”字句,句式整齐,通篇押韵等,接近于诗歌。 (二) 《吊屈原赋》

1 背景: 文帝四年 ( 前176),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及渡湘水, 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 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 遂作《吊屈原赋》。

2 内容:在《吊屈原赋》中,贾谊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 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 表现出对屈原深深的同情。在作品的字里行间, 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但他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 认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引而远去”。贾谊主张“远浊世而自藏”, 以此保全自己, 这才合乎“圣人之神德”。他同情屈原, 但和屈原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不同的。

3 意义 《吊屈原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 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也是汉人最早的吊屈之作,开了汉代辞赋家追怀屈原的先例。

贾谊是第一个与屈原在生命遭遇上发生共鸣的汉代文人,也是继屈原之后的悲剧的生命个体,所以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悲剧与屈原的悲剧归为同一类型。吊屈即为自抒愤懑。

(三)《鹏鸟赋》(作品选p287) 1、此赋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近似于“序”,通过人、鸟简要问答,交代人禽对话的缘由。

第二部分是赋的主体,具体内容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首先揭示出万物变化无穷、反复无常的道理,祸福相依,吉凶为邻,社会、人生、自然都是如此。用不可知的论点,得出“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的结论。

第二层:用道家相对论的观点,阐述道家齐生死、轻去就的旷达人生观,帮助作者从浓重的死生忧患中解脱出来。表现出作者置死生忧患于身外的精神追求,顺从命运安排的人生抉择,这就是“德人无累,知命不忧”的结论。 2、艺术特点:

此赋基本以四言为主,句式比较整齐,并用带有“兮”字的句子,形式上趋向散体化,与汉大赋相比,较少藻饰和铺陈夸张,可视为由楚辞逐步转为汉大赋的代表作品,显示出从楚辞向新体赋过渡的痕迹。大量的比喻也增强了赋中议论的形象性。 3、评价:

《鹏鸟赋》开创了汉代辞赋表现命运主题的先河。整首赋叙述了作者由希望推求命运、吉凶到死生祸福任之自然的思想转变。用精湛的赋的语言,呈现出汉代文人生命哲学逻辑结构。闻一多誉此赋为“哲学的诗”,马积高称它是“赋史上第一篇成熟的哲理赋” (《赋史》)。 与贾谊时间最近、创作倾向相似的是严忌,今仅存其《哀时命》一篇。

二、梁园文学群体

1、名词解释

汉初刘氏宗亲不能像战国诸侯那样开疆拓土,于是,便向着经济、文化、享乐方面发展。此时的诸侯国,还有养士的遗风。大国诸侯多礼贤下士,延揽人材。当时诸侯国的宾客除在政治、邦交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之外,更多的人则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学方面。给予汉初文学发展以巨大推动力的人首推梁孝王刘武。

9

孝王广筑苑囿,招延四方豪杰、文士。一时俊逸之士如枚乘、公孙诡、邹阳、严忌、羊胜等从孝王游于梁园,形成极具影响的文学群体。梁客皆善于创作辞赋,而枚乘尤为突出。公孙诡多奇邪之计,时号“公孙将军”;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其文博辩入理;其他诸人也各有所长。梁园的文化氛围令文学之士感到惬意,确实为文学家提供了适合于发挥自己才能的特殊环境。

2、意义

梁园之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值得注意的盛事.它虽然出现在文学尚未独立于经史的西汉初年,但它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文人群体创作活动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群体创作活动的始足之旅.梁园之游对后来出现的文人群体创作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建安时期的邺下之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游,西晋石崇等人的金谷园之游,以及后世文人的群体创作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梁园之游的某些特征。

三、枚乘独步

枚乘是梁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汉书·艺文志》载乘赋九篇,其《梁王 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均为前人所称道,然而以《七发》最为著名。

《七发》的继承与创新

1、枚乘对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七发》是其代表作。这篇赋虚拟楚太子患病,吴客前往探视,指出其病患是耽乐纵欲的结果,表示可以用“要言妙道”治愈之。然后便按照听琴、饮食、跑马、游览、出猎、观涛以及“方术之士”的妙论七个方面,层层铺叙,启发太子,终使太子霍然病已。

作品中前四方面的内容本是作者所否定的,然而却假托吴客之口加以渲染,表面铺张性的描绘同作者的是非判断构成鲜明的比照。对此,无论读者还是作品假设的楚太子,都是清楚的。作者要将其所否定的方面推向极端,以警世人。 同时,与其所讲述的田猎、观涛两方面生活的描写构成跌宕势,表明吴客所讲述的内容同太子习以为常的生活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太子的态度、作者所强调的程度,都有不同。

2、艺术成就:

《七发》作者对自己的见地充满了自信,对其所要表现的对象善于作淋漓尽致的描写,以至于使文章具有充溢的气势和舒展的意象。作品讽喻的意图在主客对话间表现得清楚明白。正如《文选》李善注所称:“《七发》者,说七事以起 发太子也。”(《文选》卷三十四)这是劝戒膏梁子弟的一篇成功之作。

《七发》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七发》中吴客用以劝谏 楚太子的养生理论,和《吕氏春秋·本生》的论述一脉相承,《七发》借鉴了《 吕氏春秋》。其实,《吕氏春秋·孟春纪》所论多是养生全性之事,从那里可以找到《七发》的理论渊源。《七发》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同时在继承的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创造性,表现出有异于先秦时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取向,昭示出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七发》在体制上沿袭《楚辞》和《招魂》和《大招》,都是大肆铺排饮食之盛,歌舞之乐、女色之美、以及宫室游观鸟兽之事。区别在于,《招魂》和《 大招》的上述铺排对象都是作为正面事物出现,以此诱导游魂的回归;而《七发》 则把上述铺排对象作为否定性因素加以处理,是对贵族公子养尊处优生活方式的批判。

《七发》一文以观潮的描写最为精彩,宋玉《高唐赋》也有对于山洪暴发场 面生动逼真的描写,二者的描写对象相似,而且都铺陈得非常充分。然而,枚乘成功地突破了宋玉所采用的客观的描写手法,而把潮水写成一支声势显赫的军阵。 他从形貌、动态、气势、声威各方面加以比较,多角度展现潮水与军阵之间近乎 神似的相通之处。枚乘对潮水的描写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人的主观精神贯注于 自然,使自然的再现闪耀着人的生命的光辉,因而有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

《七发》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 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摹拟。

3、《七发》在以下方面体现了大赋文体的基本形成: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如“曲江观涛”一节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二、隐藏了创作主题主体的情绪,纯用客观的铺陈和议论;三、遣词造语趋于繁复华丽;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后代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称为“七体”。

第二节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

一 汉大赋的特点、衰微及评价 (一)特点

汉大赋也称散体大赋、新体赋,这是汉赋的主体,其特点一般代表汉赋的特点: 《文心雕龙·诠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

1 以体物为主,大多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写事物, 所描写的主要是京都、宫苑、山川

10

等壮丽事物, 以及统治者的政治军事活动和他们的声色犬马、田猎驰逐生活;讽谏一般只是在篇末提一下,而大量的笔墨却用于铺陈渲染,有人把大赋这一特点称为“劝百讽一” 。

2 此外,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一是篇幅较长, 规模宏大, 一般都在千言以上;二是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结构成篇,韵文与散文混用, 散文成分较多。

(二)汉大赋衰微的原因

(三)对汉赋的评价

汉赋虽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方面有较多局限性,但在文学史上仍然有其一定地位。

内容方面:汉赋虽然大部分是歌功颂德、供帝王玩赏的宫廷文学,但也反映出封建王朝在全盛时期

的宏大规模和气象。 形式方面: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1 汉赋的铺陈夸张细腻的描写,丰富的词汇,语言的锤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成就,它的表现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对后世有积极影响,但汉赋形式主义的倾向,也导引了魏晋南北朝诗文创作中的形式主义。2 由于赋的影响,东汉的散文逐步出现骈偶化的倾向,给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开了先路。

二 武帝朝文坛盛况

梁孝王去世和汉武帝继位,是汉代文学由初期进入盛期的转折点。它掀开了汉代盛世的帷幔,同时,也开始了汉代文坛的新纪元。武帝少时即好文学,即位 之后,对文学之士的亲幸,对文学事业的热心推动,为前代君主所不曾有。于是, 一时文坛俊杰,集中在武帝周围,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学侍从群体。 这个时期,不仅作家队伍壮大,所作赋的数量也多于其他时代,而且作品题 材广泛,艺术水平较高,特别是出现了一批足以代表这个辉煌时代的作家。武帝朝的文坛,是汉代盛世景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三、司马相如

(一)简介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成都市)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相如告病免官。武帝即位,喜好辞赋,相如因得武帝召见,续作《上林赋》。后来奉命使巴蜀,后因病免宫,退居茂陵卒。今存《子虚》、《上林》、《哀秦二世》、《大人》四篇。《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实为一篇,称为《天子游猎赋》。开创大赋的是枚乘,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则是司马相如。

汉赋四大家 指汉赋的四位大作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其中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 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代表着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并成为后世扬雄、班固等赋家模仿的典范。

(二)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体现了汉大赋的基本特点:

1 体物为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用了主要篇幅来描写楚、齐诸侯的“苑囿和游猎之事, 体现了汉大赋在内容上以体物为主的特点。

2 用铺张的手法, 富丽的辞藻来描写事物,是汉大赋的基本特色。《子虚赋》对事物的描写, 极尽铺排夸张之能事, 例如对云梦的描写, 先分类描写其山、其

土、其石,接着按东南西北方位, 描写其中风景和水陆物产;对每类事物的描写, 也尽量加以罗列。由于对事物进行铺张描写的需要, 作者使用了不少华美辞藻, 因此辞藻显得特别富丽。

3 《子虚赋》也有讽喻意图,它的讽谕主要并不是通过长篇议论来达到, 而主要是通过对贵族奢侈

生活的暴露性描写来达到的, 体现了“微言讽谏”(即“劝百讽一”)的特点。

4 形式上的特点:篇幅较长, 规模宏大,在千言以上;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韵散兼行。 本文的缺点是,过分夸奇炫博,内容比较空洞,好用生字僻词,堆砌词藻。

(三)《天子游猎赋》

1、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从创作意图看,《天子游猎图》是要讽谏,但这一讽谏之意在整个作品中并不突出。作品对天子的讽谏之意,乃是采取反言正出的曲折笔法写就,这便使讽谏往往成了颂扬也冲淡了作品的讽谏意图。《天子游猎图》存在着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的反差,讽谏意义比较薄弱。

2、《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1)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2)空间

11

的极度排比。一是片面使用空间排比。二是使空间的排比发展到极限。(3)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4)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涩。《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四)司马相如的小赋《长门赋》很有抒情色彩。

四、扬雄

1、扬雄是西汉后期的赋家代表。他的代表作有:《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蜀都赋》。 2、(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扬雄的赋模拟司马相如而又有所发展,表现为: ①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②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③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比较含蓄委婉。

五、东方朔和枚皋

东方朔是武帝周围文学侍从中较突出者。在武帝征天下贤良文学时,他上书自荐,夸大其词地自我炫耀。武帝甚欣赏,令待诏公车,累迁至太中大夫。其为人滑稽多智,时时进谏,然多以诙谐话语论事,指意放荡,故 终不见重用。遂作《答客难》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他另有《非有先生论》,也是发愤述志的作品。

枚皋是汉代文坛成果最多的作家。他是枚乘的庶子,才思敏捷,从侍武帝左右,应诏赋之。他的作品不以讽喻谏说为宗旨,表现出有别于传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观。然其作品多匆促而就,缺少锤炼,故后世 罕有流传。在枚皋、东方朔等文学侍从的共同努力下,开创了汉代文坛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

六、西汉其他赋家

1、西汉中后期,除了鸿篇巨制、铺张扬厉的大赋之外,还有不少体制比较短小的说理、抒情、咏物类的辞赋。这些作品感情浓郁,跟大赋的风格很不相同。

2、董仲舒的《士不遇赋》直抒失路彷徨的郁闷;汉武帝的《李夫人赋》则是一篇情思浓烈的怀人赋。 3、刘歆的《遂初赋》围绕自己的遭际,将沿途所见的衰败肃杀景象与作者遭贬逐的心境合而为一。它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4、王褒极大地发展了咏物赋。《洞箫赋》是他的代表作。在赋中王褒以洞箫自况,写照了自己的处境和心境;后半部分则表达了他的政教理想。

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作者以箫自况,把自己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箫的描述中。 (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画,到乐用的阐述,完整而集中。作者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三)《洞箫赋》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5、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班婕妤的《自悼赋》,孔臧的《杨柳赋》、《蓼虫赋》也是西汉有名的赋作。

班婕妤的《自悼赋》,抒写自己从入宫到遭贬过程中的心态变化和感受,深刻而细腻,十分感人。 孔臧的《杨柳赋》、《蓼虫赋》,是西汉中期比较优秀的咏物小赋。

第三节 东汉赋:赵壹与抒情小赋

一、东汉辞赋概况

东汉辞赋仍有骚体、赋体两种。其中赋体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初期继承司马相如等人铺张扬厉的大赋,创作了几部著名的京都赋。中期以后,以张衡《归田赋》为发端,向贴近人生、抒情言志、篇幅短小的方向发展,创作了一批抒情小赋。 (一)骚体赋

1、班彪的《北征赋》记述行程,悼古伤时,与刘歆《遂初赋》相似。

2、冯衍的《显志赋》是他免官归里后所作,叙写“时俗险恶”的悲愤之感和家门不幸的愁思,表达他隐居高蹈的志向。此赋受屈原影响较大,但也显出一些差别,如出世的思想。

3、蔡邕的《述行赋》吊古伤今,感情通彻沉着,幽思婉转。赋中直接指斥东汉皇帝,胆识超越前人。 (二)京都赋

1、东汉京都赋兴起的原因是光武帝时关于定都地点的争论。

2、班固的《两都赋》着重描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又加大了讽喻的篇幅。这些变化使得在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