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中考真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四川省成都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中考真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0ec7b0958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5

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风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

20. 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

21. 文章第⑤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B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

22. 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23. 文末用⑧⑨⑩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答案】20. (1)童年多病,自行车维系着我的生命。(2)笫一次骑车,自行车让我感受到异样的亲情。(3)长大后,自行车开启我的新生活。(4)后来,自行车令我感伤又欣喜。

21. A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受,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令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所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

22. 这是一个转折句。表而看是五年后我的车被偷令人感伤,但我可以买一辆流行而威风漂亮的新车,又感到欣喜。深层是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总会有一天卸去,所以感伤,而孩子也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新生活,所以欣喜。

23. 深化主题,通过父女新旧自行车的对比,暗示了文章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用陌生父女的事例作为结尾,体现一种社会普通性;2.升华情感,通过父女自行车“仿佛也在交谈”,表达了作者对自行车的深厚情感;3.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旨的思考。

13

【解析】

20. 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从“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以及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结合下文的“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可知,所补充的句子应该是一个过渡句。从“我必须出发了”可知,“我”被父母的爱所感染,心情是激动的,A项中的“我的心也是热的”符合此处的语境。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感伤”不仅仅是因为丢了自行车,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更因为自行车上承载着父母的爱;“欣喜”是因为可以买新的自行车,走向新的生活。

点睛: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同时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作用,一般重点句子都是点明中心,或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

23. 此题考查学生对结尾作用的分析。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写一对陌生父女一块骑车的事例,表现出“传承”的主题,升华了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4. 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每点不超过六个字)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在我们的基因里。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答: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2)阅读下面方框内“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14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下列方法供参考:

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这样就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①_____。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②_____。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三、③_____。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①《唐雌不辱使命》:唐雎口口口而使命不辱,秦王藏祸心却口口口口 《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尝尽人生酸辛

【答案】 (1). (1)①体悟经典之美 (2). ②继承传统文化 (3). ③经历文化濡染 (4). ④发生气质变化 (5). (2)①犹如登高览景,俯瞰脚下,景点布局,景物搭配,游览路线都了然于心。 (6). ②精读细节,深刻领悟文章主旨。 (7). ③摘抄与写作相结合。 (3)①护国土、自取其辱;②充满世态炎凉、孔乙己屡落第;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在我们的基因里”“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2)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①应该围绕“统观全局”来回答;②补充的内容应该为精读的方法和作用;③应点明“摘抄”的方法。(3)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和对联知识的掌握。对联的特点是: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此题要注意与“藏祸心”对应的应该是动宾关系的短语;“自取其辱”是秦王妄图吞并安陵的后果。关于《孔乙己》的对联应该围绕主题来回答,即通过孔乙己的命运反映世态炎凉的现实。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