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某某演员创造角色时的心理行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浅谈某某演员创造角色时的心理行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0723e8116fc700abb68fcc9

3.演员体验角色情感的心理过程

一般来说,在认识角色的过程中,先要对认识对象有一定的感觉,初步印象很重要,只要有片面的认识,就会对演员的排练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个过程中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它受客观世界的影响和支配。心理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境遇,劳动习惯,生理现象等都会影响心理的稳定与否。在一定规定的某种情境的限制影响下,往往会产生角色的心理感觉,这是一种精神状态,它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产生明显的内心节奏变化。人们认为是指人的外部形体的各种表现就是所谓的形体感觉。在舞台上,角色的主观世界对各种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角色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感觉艺术,演员应当处于角色的地位,设身处地从角色的角度色考。“想角色之所想,感角色之所感”,才能创造出真实感人的原型角色。

在演员的创作角色的过程中会收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情感是心理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由于各种不同的角色往往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因此演员要更好地握角色的情感特征,必须在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进行情感的升华,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特征。众多优秀的演员的表演就很注重对演员情感的把握,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就是张国荣先生。他的表演风格会随时随着剧本的变化而变化,他优秀的表演技巧可以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神和面部表情展现的无微不至。比如在《阿飞正传》和《霸王别姬》两部电影中,他分别展现了不同的人物角色,前者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叛逆者,后者表现的是一个柔情似水挥洒自如的陈蝶衣。他凭借高超的表演技巧,把每一个角色的心理过程把握的非常到位,有一种让人敬而远之的华美,达到了表演的最高境界,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在体验角色情感的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必须牢牢掌握剧本的内在含义,深入理解各个人物之间的心理变化过程,掌握角色的形体和心理动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角色的心理、感情、性格及其发展,只有把角色分析透彻才能真实的还原剧中的人物;第二,必须对电影的一些相关背景资料具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说《霸王别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部影片的每个场景和画面中都得到淋漓精致的体现。电影中在文革期间,各位主人公之间的矛盾表现的越来越尖锐,正是这种矛盾让电影在无形中带上了悲剧性的色彩;第三,必须让演员做到与角色情感的完全融合,只有这样演员才能身入其境的去体会角色的各种情感变化过程。

三、角色心理活动的外部体现

1.台词与内心独白

所谓的台词就是指潜藏在人物的思想、愿望和目的之中的深层含义,是台词的实际含意。潜台词是“角色的并不明显的、但内心感觉得到的‘‘人的精神生活’’,它在台词字句底下不断流动着,随时都在给予台词以根据,赋予台词以生命。潜台词包含着角色和剧本的各种各样的内在线索,是使我们说出角色台词的那个东西。潜台词存在于一切台词之中。一句简单的话可能有多种潜在意思,即所谓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当人物采取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时,他的台词与潜台词一致;当人物采取曲折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时,他的台词中就会有另外一种含义。潜台词是和语言动作紧密相关,是为了影响对手而存在的。正如生活中,人们总是为了某一目的和任务,为了某一种必要的、真实的、有效的和恰当的语言行动而说出所需说的、所想说。

2.心理与形体动作 (1)手部动作

一般来讲,人们常常把人的内部自我感觉同人的心理意识活动联系在一起。自然这里就包含了人的思想情感、性格或者是智慧、意志和情感等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与活动,便构成了人特有的内部自我感觉———主观能动的心理状态。再加上长期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就养成了自己独有的、稳定的、本能的、下意识的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这种人的内部自我感觉,在一般情况下通常表现出稳定性、恒常性、公开性,但在特殊的情形下常常显出非恒常性、可变性和隐蔽性。总之,人的内部自我感觉常常表现出来的既是人的一种心境,通常称作心态(心理状态简称)。心理学辞典中指出:“心境[是]比较长久的、稳定的、强度适中或微小的心理状态。是作为个体心理生活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背景而表现出来的。与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情绪和激情不同,心境不是对这些或那些事件的直接后果,而是对它们在人的一般生活计划、兴趣和期待的情况下对人的意义发生的情绪性的反应。”由此我们认识到,这种心境(心态)即是人的全身心、甚至是精神上所感受到的那些感觉,有如知觉一般是对某种客观现象有着总体的反应,并且常常伴随着主体对客体事物的某种态度,由此引起一种类似心境的心理活动。而这种心境的心理生活恰恰又表现出人的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定势是主体状态的模式,是一种准备状态。它对那些尚未发生的心理活动具有规定其发展趋势的作用—只要这心理活动与那些已经多次发生进而形成了这一定势的心

理活动同类。”

(2)身体动作

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下意识的动作着,不知道决定自己行动的原因、自己所追求的目的。可是,在舞台上,演员必须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以至于设计创意出怎么做,这就构成舞台动作三要素。这在本文第二章第三节中已有谈及。演员的动作,既有心理的一面,又有形体的一面。做什么,指动作的任务,即此时此刻要做什么?人们的动作总是在一定任务的推动下完成的。任务是动作的根据,同时又推动着动作。为什么做,指动作要达到的目的。任何动作都包含着特定的目的。动作的目的不同,动作的具体内容与方式也相应不同。怎么做,指动作完成的主要内容及方式。为了完成任务(做什么),必须采取具体的动作与方式,而这又必须根据动作的目的(为什么)。另外,怎么做还必须依据具体的规定情境,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关系,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动作内容和方式;这充分说明,演员必须通过对角色“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两方面作心理分析与心理体验,获得角色的具体的心理动作后,才能最终在舞台上依据角色的“规定情境”和“性格”,完成“怎么做”这个具体的身体动作。

演员创造角色,从外部入手即从角色的形体生活入手,对演员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会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于是之说:“关于自我感觉的获得,我觉得有三样东西很重要,一是眼神,二是手势,三是步态。这三方面常常最反映出人物的外部性格特征。”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这样,即很多演员都是由角色的外部生活—形体生活入手,获得了角色(人物)的自我感觉,从而使扮演的角色非常有光彩,获得成功。

3.心理与人物表情 (1)眼睛。

所谓的微表情心理学说白了就是通过人的肢体与面部上的行动或表情知道他现在内心的想法与感受,说实在的,不怎么想去学习这个,因为有时候想想被骗也是种幸福把,但是还是想知道一个人在与我面对面的时候我们谈话的时候他的一些真实想法,或是人心里真情实感。“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这是种烦人的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绪。当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表达相反的情绪。

微表情,是内心流露与掩饰,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俗话说的好说:谎的人不敢看对方的眼睛。因此,高明的说谎者

会加倍专注地盯着你的眼睛,并且瞳孔扩张。由于注意力太集中,他们的眼球开始变得干涩,这会让他们频繁地眨眼。 (2)嘴巴。

心理学上的定义:视觉是“辨别外界物体明暗和颜色特征的感觉”;听觉是“辨别外界物体声音特性的感觉”;味觉,“辨别外界物体味道的感觉”;嗅觉,“辨别外界物体气味的感觉”;肤觉,“辨别物体的机械性和温度特性的感觉(分触觉、温度觉、痛觉三类)”。这样的解释应该说是很明确和准确的,但总会令人感到有些简单与抽象。在实际生活中,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这些称之为感官分析器的感觉,对人们来讲是具体的和完整一体的感觉。

嘴巴一张一合,折射心理信息。一个人心理活动有变化的时候,他的嘴巴会做出相应的动作,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如何从嘴巴动作读懂别人的心理活动。 1.下嘴唇往前撇。人的下嘴唇往前撇的时候,表明他对接收到的外界信息持不相信的怀疑态度,并且希望能够得到肯定的回答。

2.嘴唇往前撅。人的嘴唇往前撅的时候,表明此人的心理可能正处在某种防御状 态。

3.嘴角向后。在与人交谈中,如果其中有人嘴角稍稍有些向后,表明他正在集 中注意力听其他人的谈话。

4.嘴巴抿成“一”字形的人。在做出重大决定,或事态紧急的情况下,一般人都会有抿成“一”字形的动作。这类人一往往比较坚强,具有坚持到底的顽强精神,面对困难想到的是战胜对方而不是临阵退缩,所以获得成功的几率较大。 5.偶尔用手捂住嘴巴的人。这种人在陌生人或关系一般的人面前一般表现的比较害羞,有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沉默少语的状态。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性格往往是是保守和内向的。他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当中,不仅极力掩藏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且也不喜欢在多人面前显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