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博物馆解说词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丝绸博物馆解说词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06cc20576a20029bc642dc1

北宋 纵76厘米 横59厘米

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与释迦摩尼佛、观音菩萨合称“娑婆三圣”。应化道场为九华山。

该绢画地藏菩萨半跏趺坐于岩座上,头裹绣花黑巾,著云水纹衲衣,左手持宝珠,右手持锡杖。岩座两旁是手持卷纸的善、恶童子,善童子旁有蹲狮。地藏菩萨的身光左右是放射状的五彩云波纹,分别绘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图像。画面下部是供养人画像。此画色彩艳丽,保存完好。

观音经经变图

北宋 纵84.1厘米 横61.2厘米

观音菩萨,四大菩萨之一,在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称“西方三圣”;在娑婆世界,与释迦牟尼佛、地藏菩萨称为“娑婆三圣”。

《观音经》,便是《妙法莲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此画正是描绘此品中的故事。画中间净水池莲花上立一观音菩萨像,菩萨戴宝珠冠,披红巾,著红裙,珠宝璎珞满身,左手持净水瓶,右手持莲花。两侧是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画面,有堕悬崖难、火坑变成池、被人推堕难、蛇蝮兽难。观音像右侧画一男供养像,跪于方毯上,持香炉,题记:施主子弟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阴愿昌一心供养。另一侧画一比丘尼供养像,跪于方毯上,托盘中放一净瓶,题记:施主女比丘尼信清一心供养。

药师佛

唐代 纵76.6cm 横53cm

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

画中药师佛身着淡绿色衲衣,外披大红田相袈裟,立于两朵莲花之上,脚踩淡红色莲篷,左脚所立莲花用红色线条勾勒轮廓,右脚之莲花轮廓用白色线条勾勒。左手以白布垫底托淡青色钵,右手持金色锡杖。佛像上方是由一朵白牡丹和两朵红莲花及红色蔓草、璎珞组成的华盖。画面用淡墨描绘, 佛身体为淡黄色敷彩,用朱线勾勒线条,形象地描绘出佛丰满圆润的质感。佛面相丰圆,眉眼细长传神,尤其左眉左目,延伸到额头及眼窝轮廓线的外方,颇具立体感。

药师佛左侧为一长眉老僧,双手合什,身着黄褐色衲衣,外披田相远山纹样袈裟,浓青色的条带上有与佛袈裟相同的花纹。佛右后侧一年轻僧人相从,左手持经卷,右手第二、三指伸出结印。身着与佛同色调的淡绿色衲衣和大红袈裟,袈裟上缘用白细线单描,此僧脸颊及脖颈有淡红晕。二僧皆神情虔诚谦恭。画幅的左右上方各画一莲台上细长榜题,左方空白,右方榜题红黄色底上墨书题记两行:“奉为亡过小娘子李氏画药师佛一躯永充供养兼庆赞记”,可知此画是为亡故的小娘子李氏做供养所绘。整幅作品笔法细腻,色彩华美柔和,十分赏心悦目。

华严经十地变相图

唐末五代初 纵286厘米 横189厘米

《十地品》是《华严经》中重要一品。此品主要叙述佛陀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说法,金刚藏菩萨为与会大众说十地法门之行相。

此图依据唐宝叉难陀译《华严经》绘制。全图从上至下分为4段,共计12个场面,除最下段两侧图为文殊、普贤外,其余皆以佛跌坐像为中心,周围菩萨、弟子环绕,背景是菩提树和殿堂,表现的是七处九会中第六会中之“十地品”内容,这十地是菩萨修行过程52个阶段之中第41至50位,分别是喜欢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这是藏经洞绢画中最大的一幅,构图极繁复,描绘精细,色彩鲜丽,保存完好。

菩萨图